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渗透方法初探
作者: 沈健美摘要: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改革进程更加快速。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时,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而且还要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营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进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层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文章简要分析了文化自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并结合实际教学现状,从多方面提出了优化对策,让学生树立热爱祖国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3-0037-05
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积累了深厚而又独特的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应以文化自信理念为核心,引导学生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以致用,为我所用,从而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一步实现教育领域与时代、社会的紧密结合,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文章以文化自信为核心,将历史背景、历史知识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结合,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进而培养出大量的新生代建设人才。
一、 认识语文教学价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是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而且语文教学内容范围涉及广泛,包括政治、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诸多文学家、教育家等精挑细选的优秀语文作品还涵盖了大量历史人物、古代建筑、节日习俗、革命故事等,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不仅让学生在学习感悟过程中积累了知识,丰富了体验,而且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传统语言文字与历史文化的热爱,进一步实现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此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底蕴的文明古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不仅积累了优秀的历史文化,而且还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动人心魄的精彩故事与英雄事迹,比如屈原、岳飞、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等,还有狼牙山五壮士、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等,有知道姓名,也有不知道姓名的,这些主人公身上透露着浓浓的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既传递了语文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切实有效地实现了学生与古人爱国精神的巧妙衔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外来负面思潮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的主心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是在深厚而又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中辛勤自主建设我们的家园,使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互联网与计算机的发展,现代科技节奏的不断加快,文化信息的传递速度不断增强。在此过程当中,很多西方负面文化也与互联网一起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与生活中面临巨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国民在外来思想与文化的影响下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甚至出现不了解、没听过的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其自身年龄小,无论是在理解、认知还是思维能力上都存在不足,在面对事物时,缺少正确有效的判断,容易受到来自西方负面文化的影响,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对这部分问题,通过文化自信在语文课程教育当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对西方负面文化进行有效的抵御,在正确引导当中使学生更好地面对成长当中的言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文化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基本任务,而且还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职责,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不仅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还可以让学生在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氛围下形成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念,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避免学生出现崇洋媚外或其他的不良思想,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形成鲜明中国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受当前复杂国际形势的影响,我国要想在诸多世界强国中占有一席之位,不仅要求国家具备良好的政治力量,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要将我国积累了数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建设成国家的名片,传播到世界各个国家的各个角落,以此来实现增加我国影响力的目的。基于此,小学教育阶段,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理论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习俗,加深对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让学生自愿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树立文化自信的目的。此外,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在传授文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渗透德育教育,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进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点的目的。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阅读、背诵、体验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而且还要分析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与诗人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将民族精神与优秀历史人物结合,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同时,还要在自己心中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灯塔,从而树立文化自信与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 认清教育发展趋势,坚定弘扬文化决心
(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和发展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只是把重点放在学生识字、阅读、作文等教学上,而是要在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将语文教学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基于此,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融入文化自信理念,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活动。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帮助学生建立起远大理想,发展成为有助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二)转变课堂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体
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建设者,教师不仅要以培养学生文化理论知识为主,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让其可以在未来多元化的文化、思想领域,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但应试教育理念下,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大多关注阅读技巧、答题技巧的提升,忽视了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对教材中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没有很好地渗透语文教学中,不利于文化自信在学生心目中的建立。文化自信视角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运用科学、恰当、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新的知识,进一步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更好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三、 认准语文教学切入,有力推动文化自信
(一)精读课文文本,挖掘文化内涵
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和发展是新时期背景下国家及社会对小学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不仅要从教材实际使用情况出发拓宽教学内容,而且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设计有价值的学习任务或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文本,将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常识和传统习俗等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此外,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不仅要聚焦生字、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改变固有的文化教授方式,将文化自信融入优秀作品的解读品位中,从而将涉及的英雄人物、民族精神等灌输给学生,提高学生对文化的创新性转化能力。
在语文课程教学当中,通过作品的阅读升华,能够帮助学生对深层写作意图进行了解,以此从不同的层次当中对作者心理活动与内容进行理解。
比如,在《离骚》文章教学中,在做好基础内容讲解的同时,教师需要能够进行深入的讲解,在结合文章细节的基础上,润色讲解我国传统文化礼仪。对于文化内涵来说,其存在能够使人们在生活当中形成良好的精神情感寄托,是人们在长时间思考学习、情感实践当中形成的学习思想与行为模式。同时,教师也需要能够做好学生社会文化自信能力的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当中认识到,要想形成社会文化自信,不仅仅需要对课本知识当中的优秀文化知识形成自信,同时也需要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形成自信。
又如,教学《咏柳》古诗词时,教师除了讲授诗人、诗词等背景知识外,还要引导学生精读文本,深入掌握文本所传达的教育意义。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阅读品味古诗词,并根据注释初步解读诗词内容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下分析与背诵古诗,从而感悟传统唐诗文化的意境。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式重现古诗文中的情景,增强学生主观感受。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印象,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古诗词的心理恐惧,变学生“害怕学”为“热爱学”,逐步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由喜欢变成热爱。
(二)营造文化氛围,树立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积累探索的结果,需要当代学生不断继承和弘扬,在夯实自身文化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部分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通常以教师讲解、黑板演示等机械枯燥的教学手段为主,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并运用语文知识,而且还增加了学生了解感悟作品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的难度。因此,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教师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将人文思想与学生学习有效融合,进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语文知识,树立文化自信。
在具体语文课程教学中,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教学当中的渗透十分关键,可以帮助学生在感知、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文化自信。在小学教材当中,在每个学期的课程中都安排了古诗词内容,这也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作好传统古诗词分析,对作者的生平背景进行讲解以外,教师还需要在教学当中将诗词所处的文化年代、涉及的文化内容进行提炼,以此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对古诗词精髓进行有效的把握。同时,通过对古诗词的分类,能够帮助教师对关于民族精神的相关内容进行提炼,如可以将历史人物与民族精神进行结合,在爱国诗词教学中为学生讲解岳飞的故事等,通过这种英雄人物事迹与民族精神的结合,则可以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使其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主动性,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开展对优秀作品的诵读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今语文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作品形成良好的阅读兴趣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实际课题项目中,教师也可以对以往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以特定方式的应用对学生注意力进行吸引,以此帮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以系统、完整的方式进行文化作品学习。通过课程的深入学习,掌握作者在文章描写中使用到的写作手法、感悟文章所需要表达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比如,教学《元日》一文时,教师在教学的初始阶段,以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播放视频,使学生对文章学习形成良好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之后,再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分析我国传统民间节日的相关事件,对现阶段我国民俗节日中的相关文化与传说内容进行发现。通过该部分方式的应用,则可以帮助学生以深入的方式理解传统文化知识内涵,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形成良好的自信心。
又如,教学《登鹳雀楼》古诗词时,诗人通过这首诗词将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描述了出来,而且还通过白日、山、黄河等景象,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相关视频,将诗中的场景意境通过形象的手段展示出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让学生目睹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的情景,从而树立起对我国大好河山的敬畏之情,建立起文化自信。
(三)挖掘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