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混合式学习应用策略探究
作者: 夏永洪
摘要:混合式学习是一种深受“互联网+”潮流影响并因之而得以大范围推广从而走向成熟的学习形式,形式上主要表现为线下线上的混合,强调学生主体学习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益。当下信息化设备普及程度较高,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大量接触互联网信息化设备,初中数学混合式学习的应用条件比较完备。但在应用条件完备的基础上,还需要搭配高效的应用流程,才能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混合式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混合式学习;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4-0077-05
一、 引言
自从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第十二届三次人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互联网+”以后,“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迅速冲击了传统教育模式,数学混合式学习逐步进入了初中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利用混合式学习模式,是需要一线教师积极思考和尝试解决的问题。为此,文章将重点探究初中数学混合式学习法的应用条件、应用流程。
二、 混合式学习的内涵和特点
(一)混合式学习的内涵
混合式学习译自英文词组“Blended Learning”,又叫“混合性学习”。黎加厚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通过选择组合教学元素,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学习模式;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具体实施,何克抗教授认为要“结合在线学习和面对面教学的优势,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玛加利达·德里斯科尔将混合式学习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混合多种网络化技术以实现教育目标。第二,结合多种教学理论,利用或不利用教学技术产生最佳的学习成果。第三,将教学技术与面对面的教师指导培训相结合。第四,将教学技术与实际工作任务相混合,使学习和工作协调一致。”综合各家所述可见,混合式学习即指现场面面相对的学习和线上学习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从形式上看,是线上与线下的混合;从师生角色上看,是主导者和主体学习者的混合;从内容组织上看,是线上单向集中教学与面对面师生交流的混合。在这种学习模式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混合兼具,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兼有。这种混合式学习,主要强调师生角色的灵活定位,强调课堂教学资源的灵活调用,强调一切以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为标准。
(二)混合式学习的特点
混合式学习是一种深受“互联网+”潮流影响并因之而得以大范围推广从而走向成熟的学习形式。所谓混合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整合,而是利用当下高速发展的线上互联网和传统的线下面对面授课的有机结合,包括教学方式、教学工具、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等多方面的混合。这样的混合式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将传统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混合式学习对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好的继承和沿用,同时又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补上了传统教学的短板,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适当创新,提升教学效益。
第二,将线上线下两种学习模式的优势混合体现。线下学习注重面对面的辅导,线上学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线上学习遇到的问题,线下面对面辅导中可以得到解决。线下面对面中学生难以有时间独立完成的任务,在线上学习中则可以自由地实现。两相结合,两种模式的优势得以混合体现,对教学效益的提升较为明显。
第三,将学生的学习差距尽可能缩小。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解引导很难复现,这对后进生很不友好。而引入线上教学后,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没有听明白的部分,可以重复观看,甚至整个视频都可以重复观看。这有利于后进生实现“笨鸟先飞”以及“以勤补拙”。这样一来,后进生就可能不再后进,班级学生中的成绩差距就会大大缩小。
第四,将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系统化。单纯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尽管是有备课的,但实际执行中仍然有许多内容是临时生成的,甚至有可能因为课堂中的突发情况而中断教学或使教学内容被迫调整。这就难保教学内容的稳定系统性。而线上教学模式中,教师提供的视频是预先录制好的,录制的时候是按设计稿一步步完成并定型了的,所以课堂上的临时情况不会影响到视频内容,这使得教学的系统性得到良好的保证。
三、 初中数学混合式学习的应用条件
混合式学习法需要结合线上线下的各种条件才能够实施,所以对其应用的探究应当是弄明白其应用条件是否具备,应用时机是否成熟,否则将会很难具体地探究其应用。而初中混合式学习至少需具备两个面的条件——信息化技术条件、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接受程度。
(一)信息化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是在初中阶段进行混合式学习的基础条件。混合式学习必须依托成熟且普及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才可能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
1. 从技术成熟角度来看初中数学混合式学习的应用技术条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腾飞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互联网技术呈现飞跃式发展。电脑、手机等各种电子产品聚集了文字、图像、声音、传输、计算、储存等各方面的功能,实现了人们进行文字生成、影像生成、各种数据传输和保存等行为的需要,互联网信息技术表现出了简便性、综合性等特点。这说明,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具备进行线上教学和学习的应用条件,近年来更是出现了大量网络授课的案例。
2. 从普及程度来看初中数学混合式学习的应用技术条件
傅超娣在其硕士论文中曾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教师和学生信息化学习条件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就教师群体而言,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采用笔记本电脑进行教学,设计、制作电子课件,且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因为信息化的教学能够弥补数学学科诸如数学概念等知识的抽象性,通过动态的视频或者直观的图像增加数学教学的具体性,在帮助教师突破数学重点和难点、寻找习题等教学资料方面更是得天独厚,由此,信息化教学在数学教师当中更是盛行。就学生群体而言,数据显示,超过90%的学生家中都开通了无线网络并且相当多的学生家中配置了电脑,有60%左右的学生配置了手机,30%左右的学生拥有了平板电脑。学生群体中使用信息化电子设备也成为极为普遍的现象。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混合式学习的应用技术条件已经相当完备。
(二)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接受程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受众,对学习方式是否喜欢,会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接受甚至喜爱的学习方式,能够吸引学生自主投入学习,有利于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反之,采用学生接受度不高甚至厌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学习,往往会催生厌学等心理,降低教学质量。所以学生对混合式学习的接受程度也应当算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混合式学习的考量条件之一。
图1是一个针对学生混合式学习接受度的调查。数据显示,喜欢和非常喜欢混合式学习的学生分别占比39%和43%,两者综合超过了80%,说明学生群体中相当多的学生喜欢混合式学习方式,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学生接受程度条件良好。
四、 初中数学混合式学习的应用流程
初中数学混合式学习的应用流程主要是线上阶段和线下阶段。
(一)线上阶段
线上阶段是教师通过信息化的方式,引导学生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预习是学习的重要步骤,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初中数学的传统教学中,预习一般是教师安排学生自主线下预习,但是部分学生因为自制力较差,所以对预习的任务不能认真完成,甚至完全不去实施。这就导致预习的效率极低,也严重影响了学习和教学的质量。
在混合式学习的线上阶段,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规划和监督,但是也不用占用课堂的时间,在提高学生预习质量的同时也不影响线下教学的进行。线上阶段大致有四个步骤:确定学生预习目标;提供在线学习资料;学生开展线上学习;教师进行监督解惑。为了清晰地展现初中数学混合式学习的应用流程,文章将会结合“二次函数”的相关教学案例进行举例说明。
1. 确定学生预习目标
这一步骤是整个混合式学习的开端,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明确预习行为的主要目标。这一阶段,需要教师根据全班同学的整体学情,结合课标,精准分析教材,为学生提供预习目标,明确预习的方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预习的效率之所以不高,很大程度上就是其预习没有方向和核心,盲目地预习。在线上为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不仅能够让学生的预习更有方向,而且可以有效地为接下来的教学进行必要的条件准备。
比如,在进行“二次函数”混合式学习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为学生设定了相关预习目标。因为授课班级是九年级的实验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强,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也比较突出,所以教师安排了这样的预习目标:
a. 阅读教材,尝试总结二次函数的定义;
b. 结合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理解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含义,并尝试对其进行区分;
c. 尝试做一些练习题,感受自变量x和函数y之间的关系,如果可以(选做),尝试运用二次函数表示一些现实世界的函数关系。
这样的预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了线上预习的方向,同时又为那些思维较为活跃、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置了具有挑战性的自选预习目标,既照顾了大多数人的水平,也考虑到了对学生个性的强化。同时,教师在安排学生预习目标时,也为学生进行了分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线上预习活动。
2. 提供在线学习资料
这一步骤是确定线上预习目标之后的补充。因为学生的自学能力毕竟有限,搜集学习资料的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资料补充,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预习。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料不能是从网络照搬而来的教学资源,而应该是教师结合教材、课标、学情等进行精心设计的、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料。
比如,在进行“二次函数”的教学时,教师就在线上预习阶段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学习资料。首先,是一些讲解二次函数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结合教材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其次,是五个关于函数知识回顾的填空题,学生可以借助教材回顾学过的函数知识完成填空,为二次函数的学习做准备。最后,提供了一些反映x和y的情景探究,帮助学生理解自变量x和函数y之间的关系。
3. 学生开展线上学习
这一步骤是整个线上预习的主体阶段,学生在家中借助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设备接收教师在班级群下发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资料,开展预习活动。学生的预习形式自由,只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教师预设的预习目标,完成教师安排的探究活动,并将相关预习成果和困惑上传至线上学习平台即可。在遇见困难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线上聊天的形式联系其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4. 教师进行监督解惑
教师要随时通过诸如“微助教”等线上教学与学习软件查询学生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们在线上预习阶段形成的困惑,并准备好解惑的方案,为线下授课做准备。
(二)线下阶段
线下阶段的教学和传统教学大同小异,只是通过线上手段进行高效预习之后,线下教学会更加有针对性,更加高效。主要还是传统的教学步骤:基础知识教学、突破重点难点、课堂作业巩固、课堂进行教学评价。
1. 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和线上学习进行无缝连接,将线上学习的成果利用小组汇报的形式在课堂进行基础知识的整合,解决线上学习留下的困惑。其实,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在线上预习时了解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因为这些基础知识的难度并不是太大。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自己梳理基础知识,不仅能够凸显“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感,活跃课堂气氛。
在本次“二次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采用了小组合作汇报的形式带着学生梳理了基础知识,然后采用全班讨论的形式,一起解决线上学习时学生留下的困惑。
2. 重点难点突破
重点和难点是提高教学深度的必要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思维能力和所学习的知识水平毕竟有限,无法自主攻克课堂里的难点,不容易抓住应该重视的重点。所以关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必须要有教师的参与,也是线下学习阶段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