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彭鑫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一背景下,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式的教学方法备受关注,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强的调动、启发作用,经过不断实践被视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议题式教学的开展能充分展现高中政治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的特征,目前已成为高中政治的教学整体,不过其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仍缺少成熟的做法经验,再加上教师长期习惯了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性非常显著,因此在具体实施议题式教学时还面临众多困难。为最大限度体现议题式教学的价值,文章主要站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对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的实践路径展开了探索,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议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4-0101-06
一、 引言
高中政治课堂中,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属于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手段,可以有效转变教学方式,对树立教师个人理念有重要作用,加强对议题式教学的研究有助于完善高中政治教学的理论基础。由于传统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标准缺少较强的适应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探索议题式教学的应用方法,便于更好地通过政治课堂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各课程的学习中,必须具备的一种品格和能力,核心素养的养成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它的提出为各课程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目前已成为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相互融合,彼此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能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生活情境中,具备综合运用本学科学习中掌握的各项知识的能力,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始终坚定政治立场,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并主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能提高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环境时的适应能力。它们共同形成了学生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让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时始终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态,积极、主动应对,在危机与挑战并存的过程中仍然通过自身努力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同时能够在当前多元价值的冲击下始终保持初心。例如,政治认同是学生对政权所抱有的赞同态度和支持行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权从心理层面、行为层面体现出强烈归属感。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主要由政治认同决定,只有让学生牢固树立政治认同,其在未来发展中才能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条件,其他三大核心素养均由此延伸。
三、 议题式教学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对议题的界定,认为议题是一种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也属于对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的展示。议题具有开放性、引领性等特征,能够体现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议题与问题、主题等传统教学要素截然不同,它是一种具有价值性、思辨性和可议性等多重特征的新型要素,属于议题式教学的核心所在。议题与问题、主题等相互有着紧密联系,议题设置需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属于对主题内容进行深度加工的一种方式,强调在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的话题,让学生逐步攻克学习上的难关。一方面,充分发挥议题的桥梁作用,能提高教学内容的思辨性与开放性,其既囊括了对教学的综合探究,也有源自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时热点的探究性议题,能让学生在进行思考后自行找到答案,且这些答案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如议题式教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通过教师设置相应的议题,围绕特定主题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思辨、讨论,让学生相互间通过讨论能提高对议题的理解,发挥议题对学生思维拓展的作用。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的设计,都需要立足于议题本身,由于议题本身具备开放性特征,也决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议题式教学的开展应重视生活化情境的导入,强化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在开放性的情况下,驱动学生自由思考、主动思考,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正好契合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整个教学过程都强调以议题为核心,通过议题让学生的知识储备得以提升。议题是将活动作为教学开展的路径,教学活动有着较强实践性与互动性特征,正好契合高中政治作为活动型课程的特点,强调学科内容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等,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提高学生对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针的认同感,从而实现对学生公共参与和社会认同等素养的培育。如实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议题式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应用水平的提升,强调将实地调查、志愿服务等与教学内容、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围绕相关议题引入丰富的实践内容,在建构生活化情境的基础上,通过直观观察教学内容实现对知识点的论证分析,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实践能力。
四、 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代发展
新时期,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要素呈现融合与碰撞的趋势,为不同区域间各要素共同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但受多元思想的冲击,很容易导致学生的价值观紊乱,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给高中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但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压力的提升,这是需要学生辩证思考的问题。这一背景下开展议题式教学,能让学生集体在协同发挥作用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协商,理性看待和处理问题,实现学生价值认同的高度统一,这也说明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时代发展特征。而时代的进步对课程与教学创新起到了强大推动作用,为培养出更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课程改革一贯强调“以生为本”,学生始终是教育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将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还需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渗透,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议题式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高度重视社会、生活元素的渗透,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使得课程资源开发的空间进一步拓展,生活中可议、待议的各类话题在经过特殊手段加工后,成为可供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议题,进一步强化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二)推动教学创新
课程改革是否能落到实处,与课堂教学有着最直接的关系,高效课堂的建构关键取决于教学改革目标与理念在课堂上是否得到有效践行。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出高中政治作为活动型课程这一特色作用,主动转变原本滞后的教学模式,提高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关注程序,把握好高中阶段学生能力培养、价值观形成、学习方法养成的关键契机,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探究的机会,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创新创造的能力,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围绕议题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强调“以生为本”理念的贯彻,需要遵循学生个人发展的规律,积极推动课程教学生活化,建构自本课堂,满足学生未来成长的个性化需求,必然会带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创新。如在《哲学与生活》的学习中,为了向全国、世界展示本土特色建筑或者古城文化,设计一个宣传类的议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设计宣传标语,在小组合作分工的过程中,负责对当地有关古城文化宣传的信息进行收集,各组安排一名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成员进行改进,在小组合作推进的基础上设计具有较强创意和凝聚学科智慧的宣传标语,通过议题式教学充分展现活动型课程的特色,提高学生体验感,从中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三)教学主体发展
从教师角度来看,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的开展给教师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由于议题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目前仍缺少完善的教学体系,只有通过教师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才能更好地发挥议题式教学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上的价值。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等,做好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并在完成此项工作后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检验、学生个人表现及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等。由于一些教师在长时间工作后已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习惯与风格,要想尽快转变自身理念,提高对新理念与新教法的适应性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对青年教师来说,除了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钻研教材外,其教学经验的不足也使其难以应对应用新教学方法带来的挑战。但议题式教学目前已上升到课程标准的高度,其价值不容忽视,教师要想发挥议题式教学的作用,还需要不断学习、进步,主动转变自身观念、巩固实践经验、锤炼教学技能,侧面体现出议题式教学的开展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较强推动作用。
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核心素养后,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具体,学生学习及成长有了明确的目标。开展议题式教学能让学生在积极实践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属于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议题式教学强调在“议中学,学中议”,整个学习过程都非常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通过教学创新扭转传统课堂教学单一、枯燥的局面,让学生更踊跃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一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把握学生学情,议题导入的情境营造
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中,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同样也是教学与社会生活连接的桥梁,为充分在教学中贯彻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主动转变个人观念,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在教学中适当融入生活元素,围绕议题建构适宜的情境,强化学生的体验、感知,润物无声之间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适当对议题进行细化,深挖议题的价值、内涵,选择合适的议题组织学生展开探究,确保学生通过对议题的探究,能从中掌握相应的概念、知识。议题不仅要囊括学科知识,还有融入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出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对所需知识的整合,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或者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与师生进行探讨,不断分享、借鉴,促进学生全面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设置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观察,在了解学生认知和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由易到难合理控制议题难度,让学生在逐步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教学情境的导入其最大价值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且形象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发散思维,多措并举解决问题,在解决议题的过程中论证学科理论知识,从而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如在《新时代的劳动者》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选取当前社会的热点事件——甲流疫情,将其作为议题情境,主要围绕发生甲流疫情后社会出现的热点现象,组织学生展开议题讨论。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需要教师把握好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提前设置一个中心议题,如“劳动创作幸福”,并通过对中心议题的细分,设置众多子议题。教师设置的议题需要环环相扣,重视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例如:(1)请你谈谈当前的疫情形势;(2)疫情防控中想要取得突破性胜利,离不开哪些人的努力?(3)你认为劳动是什么?劳动者有什么作用?通过设置这样的子议题,让学生在经过探讨后,能了解劳动和劳动者的含义、关系。通过子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学生能够透过问题理性看待事件本质,逐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议题式教学中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议题导入式的情境营造,在方式方法上应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善于运用生活元素呈现情境,或者通过网络渠道呈现情境,确保能充分吸引学生的目光,特别是在议题式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价值,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综合采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呈现形式在课堂上创造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确保情境能和学生引发共鸣。如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图片,分别向学生展示签订《辛丑条约》和20世纪中美高层展开战略对话的场景,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从沉沦到复兴的不易,认识到中国能有今天的繁荣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随后设置一个“中国人的腰杆子是怎样挺起来”的议题,带领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探究、讨论,在特定情境和议题的驱动下,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对应的知识,并从中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