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理”中生长
作者: 林院珊
摘要:“说理”是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说理”,使得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得以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便于知识的掌握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说理”应当是数学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因此引导学生“说理”,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说理”课堂是保证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教学方式。
关键词:“说理”;核心素养;明理;思辨;善等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7-0093-05
一、 小学数学“说理”的现状与需求
(一)小学数学构建“说理”课堂的意义
何为“说理”?顾名思义——说明道理,讲明道理。数学中的“道理”就是数学知识的本质特点,体现知识间的生长与连接。
“说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说理”,使得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得以用清晰的数学语言呈现出来,使数学中的抽象概念变得清晰,便于知识的掌握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以数学核心素养问题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独立研究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使他们从对知识的表面理解过渡到对知识的深层探究,进而提高学习成效(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健康和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教学保障。
反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无法向学生阐明一个道理,也无法引导学生自己去解释,那么,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就会趋于浅显化。“说理”应该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说理”不仅对老师“教”,而且对学生“学”都具有很大的意义。“说理”课堂是当前“双减”背景下,课堂“增效”,保证学习成效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二)小学数学构建“说理”课堂的现状与必要性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还习惯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重知识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目标易成、能力目标难就的局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只是较为生硬地理解与记忆知识,对知识的道理似懂非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处在比较表面的位置上,忽视了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到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要想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就必须另辟蹊径。数学“说理”课堂就是根据数学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找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在大脑中迅速加工、处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数学“说理”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巩固深化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构建“说理”的数学课堂是有效提升数学效能的最佳途径,因此,现阶段要想让学生充分了解和学习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核心素养,就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加强“说理”课堂的构建,让学生在“说理”的同时,更加明晰自己的思想,加强对知识的领悟和掌握,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潜能,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提升数学的教学水平。
二、 实施“说理”课堂的策略与探究
2018年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实践研究”开题以来,福建省各地刮起了浓浓的说理风。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福建省普教室的罗鸣亮老师了。罗老师倡导的数学课堂,讲数学道理,引领着一线的数学老师思考并前行。
数学教材中的每一个规律、性质、法则、算理是抽象且严谨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数学道理。那么,如何才能打造“讲道理”的课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揭示数学知识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透过数学道理来理解数学本质呢?在实践中,数学教师要遵循自然,顺应儿童的本性,构建“生长力的课堂”,充分挖掘有利于“教”与“学”的资源,努力以“真问题、真探究、实现真课堂”的理念带领学生探索数学,在数学学习中发展学科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一)留足时间与空间,唤起学生“说”的欲望
数学课说什么,怎么说?只停留在知识浅层面的表述?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真正理解所学数学知识,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用以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教师若不重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质,将导致其成为一门形式主义的学科,它将不能真正地实现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引导学生“说”,在“说”中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何唤起学生“说”的欲望呢?留足时间与空间是必不可少的。
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测量”的例9“合理安排”的教学中,新授课上,学生在思考怎样合理安排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放手说,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在个性化的表述与合作讨论、展示中,体会由“乱”到“有序”、体验列表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简便性与直观性、同时渗透比较、排除、筛选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数学能力。
作为学习参与者的教师,要学会等待,给孩子以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一个“善等”的课堂。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安排好时间,自主探究问题,矛盾尝试自己解决,道理自己追寻,真知自己洞见。只要学生能自己动手,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只要学生能够思考,就让他们自己思考;只要学生能自己说的,就让他们自己去说。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适当的时候给予点拨、引导即可。教师的“少言”成就学生有广度、有深度地辨析、质疑、补充、修正,成就了学生的自信表达、有理对话,成就了知识的明晰与丰满。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溯本追源,让学生在“讲道理”的过程中体验到知识的本质,在知识和经验的帮助下,对未知的、模糊的知识进行研究和解决,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驾驭知识,从而推动数学课堂教学向纵深发展,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说理”的地方。
(二)进行规划与组织,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1. 课堂教学目标明确
数学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既要有远大的育人目标,进行长远的规划和整体组织架构,又要立足当下的小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开展的起点和落脚点。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常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在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却因为注重形式导致舍本逐末。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应积极将“说理”这一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上,帮助学生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起他们“说理”的兴趣。
教师要研读教材,深入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法则的发生、发展和联系,对课的设计、重难点的把握、课的组织实施等要落在点上,落在实处,并且问题要精设、巧问、善问。引导孩子学会“说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鼓励学生依托生活情境,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运用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等形式,借“说”来理解知识学好知识,构建能够反映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数学知识系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教师在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这节课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乘法计算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说”算“明”理,从生活情境导入,利用“说”计算过程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说理兴趣,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就是利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从而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而能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标指出:“教学内容是落实核心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强化理解数学的本质,关注概念现实背景,引导学生从数学概念、原理及法则之间的联系出发,建立起有意义的知识结构。在“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罗鸣亮老师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紧紧围绕核心问题:“这样算法对吗?”“这样方法好吗?”进行合作探究。以“说”代教,以“说”助学,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教学实效。
精准实施,落在点上,一课一得。如:计算教学,就是说好算理;几何教学,就是让学生说清推导过程;概念教学,就是说清意义。
至于方法多样化、优化等,日常教学中都要鼓励学生大胆呈现,交流讨论,在课堂中,知识习得中,培养数学各方面的能力。
2. 课堂组织形式多样
罗鸣亮老师指出:好奇、好探究、好秩序、好分享是孩子的四大天性。所以,在课堂上如何让孩子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是数学老师所要思考并付诸行动的。教师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给学生质疑、探究、分享的机会,让学生初步养成爱思考、会合作、能交流、勤反思质疑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团队合作,让学生获得更多“说”的机会。为了形式多样、便于学习互动,教师可以采用四人小组、同桌AB合作小组,也可以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组合。通过合作,每个成员都积极动手探索,对结果进行记录与分析,展开激烈的讨论与交流,“三位数乘一位数”这节课,罗老师高效组织课堂,让孩子们在说中明理。
热闹的课堂,观课教师看到了“说理”“辩析”的热烈,罗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让学生迁移已有的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小组讨论中,让学生大胆表达出自己独有的思考,又学会倾听与欣赏他人的想法,最终凝聚成小组的意见。在全班交流中,观课教师经常能听到“请大家看过来”“大家有疑问或补充吗?”“你们听懂了吗?”“我有补充”等声音。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述,他们基于乘法和算法、算理、计数单位等进行了多维度“说理”,罗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全程让位倾听、等待,适时提醒“有不同想法吗?”“还有疑问吗?”“有补充吗?”,生生之间有分享、有补充。
在这过程中,学生对合作学习有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生长的过程,是一个真实而又自然的过程,罗老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别有一番风味。
孩子们在分析与思考中发展逻辑思维,深刻了解了知识点,明白算理,把知识弄懂弄透,在活跃课堂氛围和活跃思维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例如,学习“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先讲解混合运算的含义,让学生对该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教师为学生讲解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后,教师可以制订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出新题,尝试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勇于分享与创新,让学生于创新与分享中掌握新的计算方法,如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等。让学生通过交流说理,感受到简便运算带来的便利,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创新能力。
(三)充分创造与引导,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积极创造和引导,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除了利用有创新的合乎学生年龄特点及班情的教学模式,在学习团队中大胆说,自由说,教师更要引导示范,给学生创造机会,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三位数退位减法”学习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在往常教学中,为图省事,教师常忽略掉计数器的使用,直接以笔算替代。
接触“说理”课堂之后,教师更用心解读教材,引导学生想一想,拨一拨,边拨边说,在“说”中明“理”。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教师在黑板上提炼,板书出“先……然后……”示范性关键语言,引导学生规范简洁地表述。学生有了这个拐杖,明显地从容多了,一个说,两个说,同桌互相说,全班一起说。在有效的引导中,语言更加规范,表述更加简明。从盲目随意地拨珠,到自己明确地边说边拨,在说中,明确算理。在有序规范的说与拨中,使学生明白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严谨性的重要性。
(四)注重方式与方法,提高学生“说”的深度
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精备课堂,还要随时关注意外生成,利用教学机制灵活处理,积极引导学生说“理”会“知”,注重方式与方法,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使其产生“说”的欲望,提高学生“说”的深度,构建高效说理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