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路探究

作者: 黄佩兰

摘 要:课堂提质增效是“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学科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初中英语构建高效课堂要深刻把握“双减”政策实施后英语学科教学的新变化、新内容,及时分析影响高效课堂构建的主要因素,在分析过程中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新方法,总结高效课堂新模式,助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英语;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0-0001-05

“双减”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自此以后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积极探索学科教育与“双减”政策结合的方案,不断探索高效课堂的新模式。初中英语学科积极探索“双减”下的新变化,结合多种教学手段、要素,开展高效课堂构建。

一、 “双减”政策下影响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的因素

(一)作业减少下的高效课堂构建影响

传统教学中,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大量、重复性的英语作业,通过布置大量作业的方式夯实学生基础,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在早期,重复性、大量作业的模式对学生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快速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业量多、任务重也逐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导致学生对英语课堂参与积极性下降,影响了课堂的高效率。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作业控制的要求,强调作业数量控制和时间控制。作业控制条件下,容易对初中英语高效课堂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由于作业量的下降,教师很难通过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等无法有效掌握,进而在课堂教学中导致教师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产生偏差,不利于学生的课堂参与,课堂效率自然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作业量的下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薄弱点无法通过大量重复作业的方式实现课下巩固,而课堂教学效率偏低也影响了学生英语知识薄弱点的学习,长期发展下来容易造成学生课堂效率低、知识学习难的问题。此外,英语作业量的减少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认识,即自己英语学习好因此老师布置的作业少、完成作业就不需要开展其他英语学习,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会下降,进而导致课堂效率的降低。

(二)辅导班减少下的高效课堂构建影响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压力大主要是因为辅导班的存在。辅导班的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辅导学生英语作业的学习,一个是开展英语前期学习和英语复习。在一定程度上,辅导班弥补了课堂效率和质量不高的情况,但大量辅导班的存在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学科类的辅导班被严格禁止,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要面对新情况:一方面是面对学生课前预习。在客观上,辅导班实际上都处于提前开课的状态,如在寒暑假学生已经学习了下一学期的内容,这种方式起到了课前预习的效果,但禁止以后,教师构建高效课堂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课前预习问题,需要围绕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做好提前设计,满足学生的发展实际。课前预习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基础条件之一,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是面对学生课后作业学习问题。高效课堂必然需要通过作业设计进行延伸,而作业设计需要教师坚持多元化原则,改变传统重复、量大的弊端,利用多元化让更多学生参与到作业当中,推进层次化作业设计。

二、 “双减”政策下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思路

(一)加强学生沟通,解决学生疑问

“双减”政策下初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沟通,通过学生沟通解决学生的各类疑问,让学生的思想与“双减”政策保持一致,与教师教学保持一致,让教师采取的各项措施都可以顺利实施,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当中,构建起高效英语课堂。

“双减”政策下,学生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应,影响学生课堂的学习参与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首先,教师要做好“双减”政策的说明工作,明确后续教学中英语高效课堂构建需要做哪些工作。“双减”政策以后初中英语教学出现了非常多的变化,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多元化作业设计、课题的分层教学等,还有课后服务也纳入初中英语教学,面对一系列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因此教师围绕英语学习在预习、复习、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的设计与以往教学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每一项“双减”政策的变化都是围绕减负增效而实施,从而让学生对后续课堂教学有充足的了解和充分的准备;其次,鼓励学生围绕英语“双减”提出自己的问题。“双减”政策实施以后学生也有着自己的疑问,在如何实现高效英语课堂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需要教师及时做好处理。如学生提出初中英语如何预习,预习和高效课堂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教师要做好及时解答,预习不会增加学生负担,而是会强调学生自主安排和设计,而且预习会扫除英语学习的基础知识障碍,从而让学生在课堂英语学习时获得基础知识解放,将注意力集中在重难点的学习上,从而提升课堂效率;最后,师生共同开展“双减”下的高效课堂探索,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时要强调“双减”政策的实施着力于课堂提质增效,具体的方式需要师生共同探索与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提升参与积极性,构建高效课堂。

(二)做好预习指导,夯实学习基础

预习指导是“双减”政策下初中英语学习的有效方式。“双减”政策下,课堂提质增效离不开课前预习,因此在课程指导中教师要做好课前预习任务布置,通过“微课+任务书”的方式让提前预习逐步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扫清课堂学习障碍,通过课前预习提升课堂教学的速度和质量,体现课前预习的价值。

以仁爱版七年级上册《Looking Different》为例,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指导学生预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知识,包括单词、词组,另一部分是课前知识提前学。首先,基础知识,包括单词、词组学习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完成。学生在课前学习之前可以根据教师推送的《Looking Different》的单元单词、词组微课完成自主学习,词汇包括“mine、whose、bike”等,句型包括“Whose cap is it? Whose shoes are those?”。在微课中单词和词组都放在具体的例句中展示。学生观看微课就可以自主学习单词、词组,而不需要家长的辅导;其次,课前知识提前学,教师可以将单元的各部分内容提前录制成微课供学生学习,如Topic 1中1a对话部分可以单独制作成一堂微课,在微课中学生学习阅读文本部分、听力判断正误部分和回答问题部分,通过课前学习完成三部分的提前学习。课前学习以后,在正式上课时教师不需要浪费过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三个部分的教学,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堂重难点的解析上,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最后,课前预习的时间管理要让学生自主而非硬性安排,从而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将《Looking Different》的微课资料、电子任务书等提供给学生并做好说明工作,即学生在一周时间内自主安排时间预习,预习完成以后涉及的电子任务书(作业形式)可以随时上交,具体上交的时间不做规定,但需要明确电子任务书的提交应最晚于课堂教学的前一天。通过课前预习的设计,教师既可以将预习任务交给学生自主完成,又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和需求,通过预习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体现了高效课堂构建的价值。

(三)做好课堂导入,调动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也为高效率课堂提供了基础条件。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让学生带着兴趣、任务开展课堂学习,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明显提升,反之常规的课堂导入学生课堂学习没有逻辑性,课堂学习被动性较强,整体课堂效率和质量不高,因此需要教师做好初中英语的课堂导入工作,创造多种条件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以仁爱版七年级上册《Making New Friends》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布置任务:“Introduce yourself using I’m.... Then practice 1a with your own hometown or the following places.”在介绍时教师打破同桌和前后桌的界限,让学生在介绍自己时融入自己的爱好等信息,拓展整个介绍的过程,如学生A介绍自己:“I come from the countryside. I like swimming and singing. I hope to be good friends with you.”每个学生在介绍自己时除了用教材中给定的句式,还会努力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融入其中,而且口语表达尽可能地流利,很好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后续课堂教学奠定了学习环境基础。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是丰富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学科的融合主要体现为英语教学的直观性、交互性和内容性,教学过程中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交互性让学生与教师有了更多的互动,内容性则指用信息化教学融入了更多的教学资源,辅助学生完成英语学习的任务和目标。

以仁爱版七年级上册《Getting Together》为例,在Topic 1 Section A的1a阅读文本学习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静态内容转换为动态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首先,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技术逐句展示Li Xiang和Jane的对话,在对话过程中配上动态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快速地建立问答的关系。逐句展示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必要的中文翻译,辅助学生完成对话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具体的展示节奏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表现进行抉择;其次,教师在展示过程中也可以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互动,如教师可以随机选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Li Xiang和Jane,然后照着电子白板上的内容完成口语对话。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兴趣。此外,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还在于教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如学生在第一次白板学习时,不理解pen pal是什么意思,教师可以在演示时给出“笔友”然后给出详细的解释,即 pen pal 可以理解为pen-friend,翻译成中文是通过信件等方式交流的朋友,便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最后,教师可以适当对1a的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拓展英文世界语言、中文影响逐渐扩大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内容。拓展的内容通过微课或电子白板,以视频、图片、访谈等方式展示,进一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升课堂效率。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提升课堂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体会。

(五)开展分层教学,提升课堂质量

开展分层教学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有效的指导。初中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分层现象,即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听力、阅读、口语交际、写作方面都有所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做好层次化的教学,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提升课堂效率。

以仁爱版七年级上册《Having Fun》为例,在Topic 1 Section B的1a中涉及Maria, Jane和Saleswoman的对话,总共九句话。整个对话看似很简单,通过教师白板的展示,有的学生直接完成了九句话内容的理解并在听力、口语交际方面都可以掌握,有的学生则无法理解句子内容,需要英译汉的方式才能理解,有的学生则无法熟练地表达出九句话,整个句子表达效果不理想。基于学生学习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层教学,第一层次学生只需要熟练地口语表达九句话的内容即可,可以通过分角色阅读的方式完成句子的理解;第二层次学生要脱离课本,完成句子的背诵和口语表达;第三层次学生既要熟练背诵句子内容,还要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融入更多对话。分层以后,教师可以基于对学生学情的理解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当学生绝大部分可以完成第一层次时,可以安排一部分学生先进行1b和1c的学习,其他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继续向第二层次学习,然后集体进入1b和1c的学习阶段。这种分层教学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充分照顾了班级学生的学情,设置的学习进度以中等偏上为主,让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赶上教学的进度,同时又照顾了优秀学生的学习能力,避免了课堂时间的浪费,确保整个进度符合课程要求;另一方面,让整个学习过程呈现由浅入深的梯度,使每个层次学生都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加大难度,提携后进生,鼓励优秀学生先学,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上一篇:
下一篇: 优化单元结构 提升复习效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