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路径分析

作者: 魏春晓

摘 要:地理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学的一类学科,该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新课改强调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落实生活化教学,浇生活之水,绽放地理之花。基于此,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教学内容的优化构建,开辟教学的新思路,走一条生活化的教学路径,构建高品质的、生活化的高中地理课堂,多维度、多层面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0-0115-06

高中地理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在素质育背景之下,推进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在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构建一座无形的桥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从生活的视角展开探究,在生活中能够对学科知识实现灵活迁移,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传统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和突破,能够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向主动学习转化,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知识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清楚的认知、多维的解读,由此达成构建高效地理课堂的目标,凸显地理这一学科的育人赋能功能,体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改革新发展

我国教学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及“双减”政策的落实生根,不断刷新着中国教育的高度、深度、广度。高中地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应该迎合教学改革的新趋势,跟随教学改革的新步伐,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其中生活化教学是素质教育倡导的新型教学方法,是新课改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地理与生活进行有机构建,能够从不同的层面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一定程度而言,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推进生活化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需求,是推动高中地理教学事业新发展、新进程的重要渠道。

(二)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兴趣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兴趣是激活学生内在潜力的力量之源,是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要素。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高中地理这一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复杂性,部分学生在学习阶段难免会遇到许多的难关和难题,这会导致他们的学习动力大大削减,学习热情消磨殆尽,学生无法取得新的发展和成长,也无法达成实际的学习目标。

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引进生活化的元素、采用生活化的案例、利用生活化的语言、衔接生活化的手段,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能够将烦琐的知识变得简单化、简洁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深入生活情境,获得更多的启发、启迪、思考,迸发出学习发展的新活力、新生机,展开深度的探讨和学习,打开思维的开关,以此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感知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的成功,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三)有助于构建高品质地理课堂

地理课堂的有效构建强调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改变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其中生活化教学则是教师推进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切入点。生活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为高中地理课堂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思路。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形成轻松的、愉悦的、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学生和教师加强有效互动,实现深度交流,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以此落实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学习方法的指引、学习能力的训练,助力学生对地理课程内容形成更全面的认知、更深刻的解读、更有效的理解,让教师的教和学都更有意义、更有实效,促进教学相长,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二、 现阶段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活化情境创设不足

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虽然部分教师对生活化情景并不陌生,能够意识到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性,也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但是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并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些情境背后体现出来的教育价值,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与掌握并不是十分扎实。他们并没有在真实、系统、形象的生活化情境中完成多元化的课程学习活动,以致于他们对相关地理知识内容的理解不透彻、不全面、不深入,也无法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实现对相关知识内容的迁移应用,更不可能在较为宽松的生活情境中与同学之间展开多元化的交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与质量,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活化资源挖掘不够

生活化教学并不只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具有较为专业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能力实现生活化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依托于具体的教学内容,挖掘丰富的生活化资源,填补传统课程教学的不足,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范围,让学生的地理学习空间更为广阔。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挖掘生活化资源的时候存在不充足、不全面的情况。要么是继续沿用以前固定的生活化素材,缺乏新颖感和时代感。要么选取的生活化资源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很难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种生活化资源的选取不合理就会限制教学空间,无法帮助学生立足于自己比较熟悉的地理空间,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并将所学的知识内容迁移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的课程教学没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也很难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与带动作用。

(三)生活化指导效果不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地理教师缺乏生活化的指导,他们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达成对地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地设计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相适应、相协调的生活化教学活动,导致整个课程教学的效率无法得到提升。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合理地运用生活化的指导策略,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优化,以较为高效的生活化教育技巧完善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激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他们达成更高质量的课程学习实践。

(四)生活化评价环节缺乏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价值判断,应该贯穿落实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出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改进、激励与管理作用。特别是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生活化评价这一环节。要能够以生活化的评价对学生的生活化实践与操作起到重要的引领与带动作用。然而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注重生活化评价这一环节。他们依旧是以传统的教学评价为主,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生相关能力及情感的评价。这种传统单一化的教学评价阻碍了学生情感的表达及价值取向的判断,缺乏对学生的多元化关注,由此也让整个生活化教学的质量无法得到提升,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路径

(一)衔接多元手段,创设生活情境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应用能够为生活化课堂的构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构建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知识、技能、素养、理念、经验等都是在学习、探究、思考等过程中构建所得。而情境是学生实现自主构建的关键所在。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

其一,借助生活问题创设情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但值得关注的是,教师要注重把握提问的契机,提升问题的趣味性、灵活性、开放性、生活性,这样的问题才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聚焦学生的眼球。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所知、所得、所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主动解决问题。

以湘教版高一地理“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这一模块知识为例,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际学情的分析。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基于前期的学习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交通运输方式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整体的认知停留在不同运输方式和区域交通线路这一肤浅的层面,对交通运输和区域发展的关系还有待深入探究。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而言,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则可以通过提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走进更具有深度、广度的学习空间。

首先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带给学生直观的学习体验,然后提出问题: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各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学生则可以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网络的了解,说一说不同运输方式存在的优、缺点。然后教师可以展示我国主要城市和交通线路的分布图以及学生所在城市的交通线路分布图,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我国主要城市交通线路的布局具有什么特点?东部西部交通运输方式存在什么样的差异?整体的布局具有哪些特征?具体原因是什么?我们所在城市交通运输布局的主导因素是什么?遵循了什么样的布局原则?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链,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展开探讨,学生在合作、交流、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全面、深刻了解交通方式、特点、布局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学生能够就自己所在城市的交通布局情况展开生活化探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

其二,利用生活现象,创设教学情境。生活中存在很多的地理知识、有趣的地理现象。基于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可以积极引进这一系列生活化的资源、素材,创造生活化的情境。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用有趣的谚语题:“早穿棉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一谚语主要阐述的是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比较大,早上的温度比较低,需要穿棉袄御寒,而到中午,温度急剧升高,所以人们穿得很薄。随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一谚语反映的是哪些地区?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则可以在课堂中积极地探讨、思考、回答,让整个课堂变得更有活力、更有生机。

同学一:这一谚语主要是新疆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早晚的温差比较大……同学二:由于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内地,而且它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周围都是高山,阻断了洋流的到达,由此形成了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之间具有明显的温差。而且这一地区的日照时间比较充足,常年降水量相对减少,整体比较干燥……在这一系列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谚语切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诠释地理知识,加强对地理知识的探讨和解读,由此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结合乡土地理,拓展教学空间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活化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强调教师应该积极寻求生活化的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乡土地理属于“活资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运用的生活化元素。且乡土类地理资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关联,有助于拉近学生和地理之间的距离,缓解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排斥、抗拒情绪,有效激活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欲望。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这一模块知识为例,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点影响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家乡的旅游业”为主题,为课程教学和生活实际搭桥、牵线,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说一说、聊一聊、看一看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旅游特色,存在哪些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这一主题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参与到话题探究中。教师在这一环节则为学生搭建一个广阔的探究平台、展示舞台,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知和看法。

同学一:我的家乡景色优美,气候宜人,是旅游避暑胜地。但当前还需要改进的就是交通,交通非常不便,相信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的家乡一定会吸引很多的游客,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同学二:我的家乡是文化古都,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有许多的历史名人,所以我认为这是家乡开发旅游业的法宝……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为家乡的旅游发展出谋划策,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使整个课堂的氛围更加活跃,同时学生历经这一主题探究的整个过程,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构建,能够从时间、空间多个维度,理解地域文化,探究地域文化与人文景观之间的关系,由此使学生能够深刻解读地域文化的内涵,助力学生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