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作者: 王梅作者简介:王梅(1992~),女,彝族,贵州毕节人,织金县化起中学,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加强科学指导,对学生的自身素养建设以及学习能力提升都有很强的推导功效。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方面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积极寻求具有革新性的教学举措,进而更好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文章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了解教学中常见问题,并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和学科特点,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开展策略,充分发挥出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有的功效,以便达到提升学生自身修养和法治意识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初中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提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2-0125-06
一、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并未达到成熟阶段,正处于价值观建立的黄金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道德与法治建设十分必要。而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均源自生活,通过对这一科目的系统化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还能潜移默化地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进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有主动规范自身言行举止的行为表现,这对学生自身未来发展来说都有进步意义。因此,在现阶段,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展开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成为当下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学问题。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必须要积极地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模式,这样才有利于给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创建一个优良的成长氛围。为此,文章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予以研究,对提升初中教学质量而言具有推动意义。
二、初中阶段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
就当前整个初中教学形势而言,加强道德与法治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位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发展受到负面影响,甚至危害学生的一生。而在这一阶段加强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成长。然而在教学中还没有办法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渗透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进程,使得所呈现出的效果并不显著。
在早期的初中教学中,并没有道德与法治课程,而是被称为思想品德教学。思想与品德这门课程定位十分尴尬,由于排课和分数占比较小,因此便被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认作为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科目,并没有投注过多的学习精力,得不到对这一学科应有的重视,更别说对这门学科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方面的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初中教学逐渐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成为推广德育的重要手段,力求通过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品德修养以及人格和三观建立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改革的推进在教材方面也有所体现,包含的内容不仅全面,而且贴合社会发展需求。因为教材内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所以在名称上也适当作出了改进,用道德与法治代替了思想品德,进而更好地体现这门课程的基本构建内容。
从根本上对内容进行改进,在清晰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同时,也为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教学挑战。为此,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从根本上杜绝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并且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并结合实际情况予以创新,借此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道德与法治建设中来,自主吸收正向知识获得正面影响,对学生自我建设方面有益。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常见问题
(一)内容抽象,本身具有较大难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很多有关哲学的知识,而哲学知识本身相对抽象,因此不管是教师教学方面还是学生理解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难度。知识难度大,会让学生从心理上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方面存在畏惧感,面对很多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范畴会选择直接忽略。这种不敢尝试的心理,影响整个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成效,学生也不会在这门课程中收获到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因为面对升学这一严肃的话题,所以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会考虑科目所占分值,甚至会将学科价值与科目分值挂钩。因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所占分数较少,完全不能与语数英分值占比相提并论,所以学生在心理上会忽视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重视。并且道德与法治科目涉及的内容复杂,其中还有些许高难度的知识,要学习和消化这些知识,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可是考虑到升学考试这一因素,因此就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置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之上,从而导致很难在道德与法治学习上有所突破。
(二)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参与度不足
就当前情况来看,不管是社会方面还是学校,乃至是教师学生方面,都没有办法正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对这一方面的建设还是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为了应对中考这一重要的考试,家长和教师方面都会过于关注参与考试且分值较高的课程,而对分值较小的课程就本能地失去关注,道德与法治便是容易被忽视的科目之一。由于长时间得不到关注,所以就被教师和学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经常会被部分学生主观认为的主科科目语数英所代替,并且这样占课的情况时有发生。随着新课改实施,现阶段着实加强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时间上确实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并且在教学方面还积极融入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让知识不再流于形式,可是相较于重视程度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在实际落实方面也并不到位。
学生参与度方面远远不足,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影响因素造成:其一,班级学习氛围。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学习中,为了深化学习,教师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但是在分组时缺乏科学和合理性,导致有的小组较为活跃,而有的小组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不能完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整体的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其次,学生个人成绩和个性方面。学生个体方面的差距,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教学成效也各不相同。如学习能力强且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中收获的知识多,这主要还是缺乏针对性教学所致,造成学生差异较大,最终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三)学生对政治科目认同感不高,学习兴趣不足
从主观的角度来说,对这种政治类的学科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本身就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年龄和思维方面的限制,对政治方面的知识并没有太强的认同感和求知欲。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方面积极推进课改政策,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环节,部分教师积极响应号召,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主要还是因为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已经违背当前的教学需求,且难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并不能为学生的成长给予帮助。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育的关键时期,活泼好动且注意力难以得到有效集中,只有学生在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相关内容产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时,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融入课堂,对知识予以深入的理解,进而达到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成效。在此过程中,需要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予以推进。可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有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继续采取“教师一味讲,学生一味听”的这种单一且传统的教学方式,间接地向学生灌输应试教育相关概念,学生对学习认知方面出现偏差,进而过于注重分数而忽视了对自身综合素养方面的提升。并且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一味将分数视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按照分数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容易加深学生对考试成绩的重视。这种片面的教学方式只会间接地把学生培养成被限制发展空间的考试机器,最终的学习成效也只能是微乎其微。
(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缺乏对学习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拓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式也愈发趋向现实化,避免了很多复杂且深奥的发展观念,在发展过程中会时刻根据时代发展而做出相应的科学化改进,这就要求教师作出适当的调整。教师个人素养直接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成效,为此,教师方面也要加强自身建设。但是在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部分教师的观念还处于滞后的状态,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分教育,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解,企图让学生通过记忆概念的方式,达到成绩提高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本身就与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死记硬背的方式容易增加学生对科目学习的抵触情绪。并且容易使得课堂氛围不佳,缺乏应有的活力与生机,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只能浅显地停留在知识表面,没有办法进行深入的渗透理解,更不会做到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难事,导致教学存在片面性和限制性。
除此之外,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效,教师投入教学中的精力和时间越来越多。积极地扩充自身认知,钻研教学内容,力求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关注度。可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当前社会上的人文信息、时政新闻以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了解不太完善,在传输知识时,不能很好地融入一些课外的有效知识,并且还忽视社会实践方面的引导和教学,无法对课外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拓展,致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方面的认知只局限于课本之中,不能很好地做到举一反三。如此一来,容易让学生成为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当学生步入社会之中就没有办法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去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问题和困难。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只能拉大学生和实际生活中的距离。
(五)教学设计不合理,且教学设施过于陈旧
在初中教学阶段,有部分从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师是由其他科目教师兼职,并不是专攻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师,因此在专业程度上有所欠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教师只能通过生搬硬套教学模式的方式,课堂构建形式单一,且容易局限于课本知识,没有办法发挥出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有的优势。再加上重视力度不足,所以在排课方面,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也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课时少、任务多且复杂,使得教师自身担负的教学负担加重。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因为赶进度而忽视了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的拓展与创新,使得很多教学方式出现了不合理且不符实际的状况,并没有将德育的功效性发挥到实处,容易使得道德与法治建设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义,只是将其当成了一种提高分数的工具。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师,通常教授好几个班级的课程,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教师没有过多的精力去了解自己所在班级的学生。因为对学生认知程度不高,很难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的设置中,会过于凭借自己主观化的想法去进行设计,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方面的考虑,导致所制订的目标在难易程度上不符合学生个体情况,出现了学生不配合冷场的现象,课堂教学成效也因此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就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对道德与法治科目教学模式一般采用板书和口头讲解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教学方面予以优化和改善。但是由于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再加上对资源整合方面的不重视,很多教学设施出现陈旧老化的形态,没有办法为教学提供切实的支持与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成效。
四、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加大关注力度,优化课程设置
提升初中现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加大对这一科目的关注力度。对此要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减少应试教育对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性格养成和三观确立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外界的不良影响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这对学生后期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需要正视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要性,摒弃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重视学生全面教学。学校方面要重视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方面的建设,不能将教学流于形式,而是要有深入性的导入。在课时方面,要进行科学安排,给予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施展的空间。
并且要确保这门课程不被其他课程肆意占用,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长,才能保障这一科目的教学成效。在教师招聘方面也要下足功夫,要适当提升教师待遇,以此来吸引更多社会上的优质教师。在筛选时,不仅要注重应聘教师本身的教学技能以及对教学内容方面的把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教学观念以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思维理解的程度,这样的教师才能依据实际情况对所学知识予以拓展和补充,帮助学生成人成才。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方面还要加强在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陈旧的设备及时进行更换,并定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以确保设备能够正常使用,这样才能够为课堂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方面的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