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赏识教育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 张彬作者简介:张彬(1973~),女,汉族,福建屏南人,福建省屏南县国宝小学,研究方向:小学音乐。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对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情感判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低年级是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实施尝试教育,帮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激励和自信,可以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因此,笔者立足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分析了赏识教育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原则,探讨了赏识教育运用的意义,并列举了目前音乐教学的问题,最后基于新课标视野,提出了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赏识教育;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2-0149-06
赏识教育是对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和行为进行肯定和赞赏,达到调动兴趣、激活自信、挖掘内部潜能的一种有效教育方式。小学阶段的学生渴望获得身边人尤其是教师、家长的认可,有时候教师的一句赞扬可以让学生获得前进的信心,对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继续探究的热情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要想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赏识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赏识教育对音乐学习、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以推动低年级学生的健全发展。
一、赏识教育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的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理念,认为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个性、品格、能力上的差异,倡导教育者对学生开展有差别、有针对性的教育。该理念认为,在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针对学生在智力因素、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实施针对性的赏识,对学生不同的闪光点进行挖掘和赞扬,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间和机会,引领学生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认识。因此,教师要秉持“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在音乐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
(二)教学宽容性原则
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应该秉持“教学宽容性”的基本原则,教师所面对的是身心发展不成熟的低段学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做错事、做出一些不合规矩的行为,对此,教师必须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及时对学生展开耐心、细致的引导,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中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意见,给学生反思的空间和时间,只有对他们宽容才容易让学生接受教师所提的教育意见,同时也会让学生受到教师宽容品质的感染和熏陶。
(三)激励性评价原则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内部最大的动力和潜能,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他们展开赞美和欣赏,在音乐教学中及时开展激励性的评价活动有利于让学生迸发出较强的自信,使学生产生音乐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激励性评价”的原则来实施赏识教育,对学生在音乐课上的行为、情感、学习方法以及态度等方面实施积极、正向的评价,从多个角度来肯定、欣赏学生,这样才会让学生的内心充满激情,逐步强化他们的信心。
(四)学生主体性原则
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无论是组织课堂教学还是渗透赏识教育都必须遵循“学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针对他们的主体需求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赏识教育策略,确保教师的赏识可以推动学生自觉地参与音乐课中进行学习,使其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学习活动中,凭借自己的能力来完成目标,从而推动其主体性的发展。
二、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赏识教育运用的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打造音乐教学的情趣课堂
学生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个体,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漠视他们的主体体验,把音乐学科的知识单向“灌输”给学生,否则会磨灭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意识。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教师、学生两颗心的互动与碰撞,在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可以唤醒学生内心的动机,挖掘他们的内部潜能,教师对学生好的行为和表现进行表扬与赞赏,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音乐学习的愉悦体验,还有利于让课堂变得富有情趣,从而打造音乐教学的情趣课堂,逐步拉近学生和教师间的距离,让音乐教学在师生的有效配合下顺利开展,使其“乐在其中”。
(二)有利于构建融洽的师生人际关系
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的时候,教师首先要遵循的理念就是尊重学生、了解学生,能够把学生当成独立的、完整的个体,尊重学生音乐学习的主体需求和内心的真实想法,摆脱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要当好学生发展的“引路人”以及成长路上的“合作者”,在课上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将其作为实施赏识教育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从而激发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深化其学习的体验。与此同时,实现对融洽、和谐师生人际关系的构建,促进师生关系的稳定发展。
(三)有利于促进以人为本观念的树立
在实施赏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针对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总体特点、音乐基础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来调整和改进赏识教育的对策,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确保所进行的表扬、开展的评价符合学生的情况,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赏识教育的开展其实就是对“以人为本”这一教育观念有效落实的体现,所以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可以进一步促进音乐教师以人为本观念的树立,实现教学观念的革新与转变。
(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主动性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想在音乐学习中获得理解的进步和水平的提升,仅凭教师的“教”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只有形成较强的主动意识,才能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效果。为了调动学生在音乐课程上的主动性,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探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而对赏识教育的运用就是不错的方法,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肯定、激励和赏识有利于唤醒他们内心的探究欲,让学生主动地投入今后的音乐学习当中,从而实现对音乐主动性的激发。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就会对音乐学科知识展开主动建构,对学生安排的任务主动完成,逐步削弱对教师的依赖性。
(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看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演唱能力、音乐欣赏能力的习得,更要关注学生心理、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充分发挥音乐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学科具有“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分数,要注重对他们进行思想、行为上的教育和引导,及时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让学生在了解自己闪光点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如何去赏识别人,在课上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让学生看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认可和欣赏,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全方位的认识和自信,形成健康、积极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一来,可以推动低年级学生在身心上的健康发展。
三、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训学习机会少,对赏识教育认识不足
部分音乐教师对赏识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尚未掌握在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的理念和有效途径,在对学生开展赏识教育时,往往缺乏针对性,对“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了解得不够透彻,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赏识,最终的赏识教育效果不够显著。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关于赏识教育的知识储备和经验不足,参与专业培训的机会比较少,缺乏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对赏识教育缺乏全方位、深层次的认识,直接影响音乐教学中进行赏识教育的效果。
(二)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模式单一
部分教师在教学态度和思想上,还是受以前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未能做到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仍然采取以往“严师出高徒”的错误认识,在教学中总是对学生作出严格的要求,如果学生课堂上犯错就对他们进行说教、惩戒等教育,这样的方式会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程丧失原有的兴趣,甚至还会拉大和教师的距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除此之外,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身心、认知发展都不成熟,而且在家庭环境、音乐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间的这种差异,对学生实施“大一统”的教育,教学的模式过于单一,未能凸显音乐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这样不利于促进赏识教育理念的落实和应用,也会错过对学生进行赏识的最佳时机。
(三)音乐教师自身任务繁重,缺乏学生赏识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完成基础的备课、授课以及作业布置和批改等工作,同时也要兼顾对学生言行的管理、心理发展的干预,在课余时间还要参与专业的培训活动,与家长进行联系,定期应对学校或者是相关部门的检查、听评课活动,音乐教师也要负责学校艺术团体方面的工作,有的工作还会挤占教师平时休息的时间。由此可见,目前教师的任务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再去研究如何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也很少抽出时间对赏识教育的相关文章和理论资料展开阅读。由于教师自身被繁忙的工作任务所限,在教学中容易缺乏对赏识教育理念的落实和应用。
四、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运用策略
(一)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往往有着很深的尊敬之情,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依赖教师的发展阶段。所以,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表现出一定的信任,信任学生是实施一切教育活动的重要前提,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音乐知识的热情,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之下对乐理知识展开主动建构,并通过课堂上的实践体验活动来提升自身的音乐鉴赏、音乐演唱等技能。此外,针对个别性格内向、很少主动回答教师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赏识教育,通过及时的鼓励、表扬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从而在音乐课上积极、大胆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逐渐获得快乐的体验和成功体验。
班里的每一位学生的条件和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音准不好,有的学生节奏感比较差,也有的学生嗓音条件比较差。在性格方面,有的学生外向、活泼,表现得比较自信;也有的学生比较内向、缺乏自信。对这些不同的表现需要教师对学生保持足够的信任。比如,在音乐课上组织学生学习如何演唱音乐的时候,部分学生在一开始都不够自信,不敢在课堂上开口,害怕自己唱错了会尴尬、会引起别人的注目或嘲笑等。小兰在同学面前从来不开口唱歌,下课之后笔者单独找到她询问原因,她说怕自己唱得不好、唱得跑调让同学们笑话,于是笔者让她在自己面前唱一下,听完觉得她的音准、节奏感都挺好的,嗓音条件也很好,就是胆小。于是笔者对她说:“你唱得多好呀!一点都没跑调,还很好听,只要大胆地唱,一定可以唱得很好,老师也很相信你!下次在课堂上勇敢试一试好不好。”通过笔者对她唱歌的肯定、信任,小兰逐渐找到了演唱的自信,音乐课上也敢开口唱出来了,发现大家并没有嘲笑她,反而还夸她唱得好听。
(二)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说话
赏识教育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认为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教师能够尊重班里的每一位学生,照顾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经验和主体需求,围绕他们的真实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进行赏识教育。如果教师只单纯地信任学生,却没有给学生尊重,凭借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安排教学活动、设计音乐实践活动,也忽略他们所表达的看法等,就会磨灭学生对音乐课程的主体兴趣,让学生逐渐丧失学音乐的主体意识。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尊重学生,在课上能够耐心倾听他们说话,了解学生对某个音乐作品或某件事的意见和看法,并对他们的看法表示肯定和赞扬,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满足感,从而达到增强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音乐教学中,保持对学生的信任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才能够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对班里学生的兴趣进行简单的调查,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乐器、喜欢听什么类型的歌曲等,如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小提琴”;有的学生表示“我喜欢钢琴,之前在家练过钢琴”;还有的学生说“喜欢吉他”……对学生所说的话笔者都认真倾听,并尊重他们的主体兴趣和需求,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在每次音乐课的导入环节上,笔者都会融入赏识教育,这样做带来的效果很好。在正式欣赏歌曲之前,笔者会询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你们都知道哪些音乐家呢?”“听说过什么著名的乐曲?”“你最喜欢的曲子是哪一首?”对学生熟悉的音乐家进行简单的介绍,包括音乐家的经历、创作背景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同时,还会对各种各样的乐器进行介绍,给学生展示多种器乐,带领他们尝试弹奏,听一听不同乐器的音色有什么不同,并对乐器做出介绍。在此过程中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乐器的需求,从而增强他们学习乐器的注意力,提高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