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境化教学思考应用
作者: 梁云霞摘 要:新课改背景之下,道德与法治教学需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用趣味化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参与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情境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契合课程改革要求,有助于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其对所学知识形成深刻理解。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贯彻和实施课改理念,运用科学策略,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支持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文章对新课标要求进行简要分析,探讨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应用原则和必要性,并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3-0116-06
一、 引言
道德与法治涵盖法律、道德、心理以及国情等内容,教学方法选择关系学生思想品质发展,对立德树人目标完成有促进作用,且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而展开,选择情境化教学方式,让学生思想和情感受到熏陶,积极参与现实生活活动,在情境化教学氛围内提高核心素养。因此,为发挥情境化教学价值,需要教师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化教学策略。
二、 新课改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属于综合型学科,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优秀道德、良好品质培养作为目标,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顺利融入社会。道德与法治教学环节、教学策略应用要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特点。教学期间,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引领学生参与实践,践行知行合一理念。情境化教学的应用,教师可以创设多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在活动情境当中,实现道德成长,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品德、社会运行发展和其对生活认识、体验等息息相关”,该内容涵盖两方面意思,一是对教育者教学工作提出要求,应创设和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情境,使其从生活当中获得情感体验;二是学生道德培养或者社会性发展应从其对生活方面感知、体验等出发,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建构,让学生在自我体验、探究等环节发现真理,给予其探究学习机会,使其在情境当中形成正确观念。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样化情境,进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学生社会性发展、道德成长都需要在生活经验前提之下完成。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已经积累一定生活经验,也具备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方面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基于学情,创设生活化情境,给予学生更多实践机会,调动学生感官,使其感受社会。
新课改环境下,倡导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的应用,因为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学习经验各不相同,教师要利用学生差异性特点,给予学生交流和讨论机会,便于学生相互分享、交流学习经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化教学应用阶段,教师可以选择变构学习模型,适当给予学生认知和思维引导,围绕特定话题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辩论和讨论,在辩论过程达成共识,澄清观点。在新课改环境下,课堂上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又是课堂引导者,需要及时转变角色,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打造民主课堂,对教学流程进行合理安排,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三、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境化教学策略
(一)应用变构学习模型实施情境化教学
在变构学习理念引导之下,教师要注意教学环境设计,让学生在情境当中提取知识,获得情感激励,通过自我反思、大胆表达,学习知识。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化的实施可从变构学习模型视角出发,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教学策略。
1.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因为小学生行为与学习兴趣可以产生紧密联系,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新知当中提炼主要学习内容。为实现此目标,教师在情境创设环节,要选择真实的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欲望,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基础参与学习过程。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情境化的应用要从学生内心出发,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大家排好队》这节课教学,教师可引领学生思考到电影院看电影场景,会出现排队取票、乘车等生活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讨论“排队过程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思考社会生活规则,“人人都应该排队”“排队过程注意间距”,营造安全、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同时,教师还可利用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假设你在排队时,走来一位年迈的老爷爷,是否可以让他插队?”由于学生已经懂得“生活当中要遵守排队规则”这一道理,思考此问题时,可能产生认知冲突,进而产生学习动机,为新问题解决提供支持。
2. 多重对质,让学生产生困惑
研究显示,学习者很难放弃自身原有脑海当中的概念,除非学习者对已掌握概念产生怀疑心理。为了将学生认知平衡打破,概念对质属于重要教育方式。对质过程包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和现实之间。要让学生对概念失衡产生深刻认识,教师可以制造对立场景,营造课堂学习氛围。在课堂授课环节,组织学生针对特定话题进行辩论,学生为了支持自身观念会积极寻找论据,从而发现自身原有知识结构的不足。同样,教师在课堂上还可利用现实来制造冲突,通过课堂观察、课堂实验等途径完成。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组织学生针对特定概念、特定话题进行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快速发散,借助道德推理方式完成辩论活动。在辩论期间,学生能清晰认识到,个人观点并非无懈可击,辩论双方从最初意见冲突逐渐达成共识,有助于学生对特定话题形成深刻认识。
比如:《大家排好队》这节课教学,教师可以从“排队购票”活动,设置辩论话题,让学生思考“排队过程是否可以让好友插队到自身前面”,学生围绕此话题进行辩论,分析不同观点的优势和不足,了解不排队的危害。在对质过程中,逐渐梳理脑海当中对排队规则的认识,进而学会遵守规则。
3. 鼓励表达,为学生营造信任氛围
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教师要帮助其转化概念,需要为其营造充满信任环境氛围,但是要注意扰乱不可过于强烈,以免导致学习障碍。学生存在定式思维,就是在新知识学习以前脑海当中存在的固有思维。在情境化教学应用阶段,教师呈现知识要契合学生思维定式,才能帮助其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若教师传递知识与学生原有思维相违背,此时学生产生思维定式会阻碍其理解知识,或者学习过程出现错误。教育者要对学生的错误产生兴趣,当学生出错时,教师能够判断其思维盲点,为其营造信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想法,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4. 适当复习,调用学生脑海中的新知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调用新知并非简单复习,而是为学生创设运用知识的情境,使学生在抽象知识、现实情境当中来往。让学生的新知被调用起来,才能够替代旧知识,实现知识的更新。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熟悉的情境,围绕教学主题组织情境活动,然后学生在学习环境当中建立知识网络,理解不同概念作用。通过对知识进行简单迁移,让学生识别出知识的相似、差异之处,从思维定式当中跳出,形成抽象思维。在课堂上,互惠教学属于高效调用知识的方法之一,就是学生之间对知识的相互解释。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分享其他人,有助于促进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让自身知识结构化。实际上,知识调用目标就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将新知整合到原有知识体系当中。
比如:三年级上册教材《走近我们的老师》这节课教学,在新知讲解结束以后,教师为学生总结知识,布置“校园采访”任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工作的辛苦。采访对象包括老师、门卫、厨师、保洁等为校园奉献的人群。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订采访计划,确认采访问题,汇报采访结果。创设“校园采访”情境,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对教师和其他工作者辛苦之处形成深刻理解,能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形式特殊,不但要求学生掌握道德认知,而且还要让学生在生活当中产生道德行为。在情境化课堂当中,教师还要观察学生表现,根据学生表现判断其道德成长情况,是否能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对知识形成结构化认识。
(二)运用核心素养理念实施情境化教学
新课改环境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要围绕核心素养而展开,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运用生活化理念,鼓励学生观看道德与法治教育节目,潜移默化培养道德品质,训练其实践技能,发挥课程的导向育人价值,为学生道德素质、法治素质的提升提供支持。
1. 创设生活化情境
“生活教育”是由陶行知所提出的,其著名教育理论还有“教学做合一”和“学校即社会”。在新课改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探究能力。核心素养理念应用之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适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表达观点,让学生充满自信和活力。课堂上,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生活相融合,使学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四年级下册教材《说说我的好朋友》这节课教学,教师以学生说说和好朋友一起的开心事为中心展开教学,创设提问情境“你有好朋友吗?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和好朋友的开心事呢?”再如,四年级上册教材《少让父母为我操心》中,父母一天的劳碌生活学生随处可见,教师可以从“你知道父母一天在忙什么吗?谁来分享一下?”的简单问题出发,巧妙利用学生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当中有话可说,激发其对生活和学习的热爱之情。
2. 创设角色情境
在核心素养理念之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化教学工作开展,教师可基于人物角色特点,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当中扮演各类任务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学习体验。
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心中的“110”》内容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课程内容特点,调动其学习欲望,教师可让学生选择课文当中的人物角色,参与表演活动,在表演的过程当中渗透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情境需求,选择工作人员、警察、走失人员以及盗贼等角色,再现文中情境。在课堂上模拟“小学生不慎走失情境,思考如何正确求救”。教师作为课堂引领者,要求扮演“走失的人”要迅速寻找工作人员、警察等帮助,寻求他人帮助的时候,要使用流畅的语言表达自身诉求。扮演“警察”的学生要根据自身身份对寻求帮助的人给予帮助和引导,通过角色表演,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提高其社会技能。通过角色表演,能够让学生感受法治生活特点,在活动当中体会道德与法治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当学生选择警察、盗贼等角色参与表演时,教师可以打造“警察抓盗贼”场景,要求学生演绎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引导措施、激励措施的应用,通过引导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使其形成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形成探究意识和能力。例如:二年级上册教材《我们小点儿声》这节课内容讲解,教师可以设置特定场景,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哪些公共场所不应该大声喧哗吗?”鼓励学生踊跃表达想法,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进行追问引导:“在公共场合,我们要怎样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如何遵守社会秩序?”在不同的场景设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联系自身社会角色回答问题,循序渐进提高文明守礼的素质。
3. 创设体验式情境
新课改理念之下,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落实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化教学环境的创设要关注学生素养的形成,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体验式情境的应用是核心素养落实重要途径之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在多重视角下对课堂教学流程进行反思,找到有待优化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模式。
例如:《大家排好队》教学环节,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展开系统化分析,结合课堂教学需求,设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遵守法律的意识。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网络筛选和排队相关的视频,创设体验式情境,在情境当中融入游戏,师生通过互动增强学生情境体验。本节课教学,笔者为学生设计“钻山洞”游戏,先将游戏规则向学生讲述,学生可在课堂上找到合适位置利用纸板围成一个“山洞”,以小组探究方式探讨游戏规则,体现课堂活动的民主性特色。为调动学生游戏兴趣,笔者引入竞赛机制,比一比哪个小组钻过山洞所用时间最短,游戏阶段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教师从旁观察学生表现,要给予游戏失败学生耐心引导,鼓励学生总结游戏失败原因,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排队通过的重要性,将游戏体验迁移到课堂学习内容当中。课堂游戏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身行为,在情境当中感受知识,了解到日常生活当中排队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