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建构 提升素养

作者: 邱榕

作者简介:邱榕(1978~),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教场校区,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摘 要:文章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结构化教学实践,重点关注了单元建构和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方法和策略。首先,强调教师在教学前应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并根据其差异性制定教学目标和策略。接着,引入概念和情境的重要性,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随后,探讨通过探索与发现的活动帮助学生自主发现乘法的规律和性质。在此基础上,讨论知识的整合和扩展,通过练习、游戏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巩固和拓展学生的乘法知识。最后,强调评价和反思的重要性,通过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反思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单元建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结构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4-0080-06

一、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逻辑推理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构化教学实践被广泛认可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有序的学习过程和策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升数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单元建构起着关键作用,它既是教学内容的组织框架,又是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关键节点。

二、 单元建构的概念和原理

单元建构是一种在教育领域常用的教学方法,尤其在数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通过将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组织成一个个有机的单元,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学习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单元建构的原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单元建构注重知识的整合与联系

数学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各个概念和技能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性和联系,通过将相关的知识点整合到一个单元中,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的结构。例如,在一个单元中,可以将几何形状、测量、数据分析等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应用。

(二)单元建构注重知识的层次递进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新的知识往往是基于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构建的。单元建构通过合理安排知识的顺序和深度,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在一个单元中,可以先介绍基本概念和方法,然后逐渐引入更复杂的内容和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阶梯式结构,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三)单元建构注重学生的参与与探究

在单元建构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通过巧妙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学生得以进行观察、实验、讨论和问题解决等丰富活动,积极探索数学的奥秘。通过多样化的任务和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从而更深入地掌握知识。例如,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还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单元建构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实践

单元建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和技能,更强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通过在单元中设计具体的问题和情境,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三、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重要性与单元建构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构化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有序、有计划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的框架和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单元建构是结构化教学的一种常见方式,通过将相关的数学知识内容组织成一个个单元,让学生逐步深入学习和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单元建构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结构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逻辑性。通过将相关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个单元,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形成知识的结构。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避免知识的孤立和零散。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逐步形成对数学的整体认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单元建构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而单元建构则能够将问题情境与相关数学知识融合,使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学习与应用数学知识。通过逐一解决趣味问题,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典型的单元建构包含一系列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技能,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单元建构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习惯

数学思维是一种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思维方式,通过单元建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培养和应用数学思维。例如,在单元教学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寻找规律、提出假设并验证,这些思维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此外,单元建构中的数学活动和问题解决过程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四、 单元建构对学生素养的提升

(一)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单元建构通过有序、有计划地组织数学知识,帮助学生逐步深入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将相关的知识点整合到一个单元中,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形成知识的结构。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对数学的整体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单元建构中通常包含有趣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和应用,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情境相联系,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念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更自如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的重点是解决问题,而单元建构能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单元建构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解决各种问题和情境。单元建构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推理和判断,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单元建构强调学生的参与与探究,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和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在单元建构中,学生需要进行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学生还需要评价和批判不同解决方法的优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深入思考和探究精神。

五、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数学是一门需要系统性学习和深入理解的学科,结构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具体策略来实施结构化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素养。

(一)设计清晰的学习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设定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将整个单元划分为阶段性任务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素养。首先,教师在每个单元开始时,应明确规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具体的阶段性任务。学习目标可以包括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年级水平和教学大纲相适应,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可达性。学生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知道自己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其次,每个阶段性任务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学习重点,以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知识的层次结构。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和逻辑关系,合理安排不同阶段的任务。学生在完成每个阶段性任务后,能够逐步巩固和扩展自己的数学知识,形成完整的学习框架。这种分阶段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逐步增强学习效果,避免信息过载和学习焦虑,培养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能力。最后,通过设定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划分阶段性任务,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材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材料是一项关键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动力。首先,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教学资源,如教科书、练习册和习题集等传统教学材料,这些资源通常是经过精心编写和设计的,能够提供系统化的知识和技能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概念和方法。教科书中的例题和习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练习册和习题集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和强化数学技能。其次,互联网上有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如在线教学视频、数学游戏和学习网站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在生动有趣的讲解中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学习网站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练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学习。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实物模型和教具,让学生通过触摸、操作和实际体验来理解数学概念。例如,使用计数棒、分数条等教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这种实际操作和观察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材料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偏好和风格,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和组织适合的学习资源和材料。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创设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机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和创造力。首先,合作学习是一种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索问题、交流思想和合作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合作学习活动,如小组讨论、合作研究项目、合作解决问题等。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来探索数学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协助、互相促进,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合作学习也能够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其次,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索等方式来发现数学规律和关系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验证等方式,逐步发现数学概念和规律。探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通过积极的探索和思考来建立对数学的深刻理解。通过创设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机会,教师能够提供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通过反思和总结,学生可以回顾学习过程,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首先,学生可以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中的困难。通过自我反思,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学习优势和不足,进而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同时,学生还可以提出问题和疑惑,向教师寻求帮助和解答,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和解题思路。这种交流和分享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数学概念,拓展自己的思考方式。此外,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总结结果,对重点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给予额外的辅导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