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对策分析

作者: 黄巧芳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理念的逐渐深化,初中生物教师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索可行的对策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生态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良好素质。文章总结了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针对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目标、核心素养在其中发挥的价值,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原则和教学对策。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5-0101-05

初中生物教育的目标是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生态意识,使其能够理解和应对与生物相关的问题和挑战,核心素养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探索可行的路径、方法,创新课堂教学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动机,促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收获知识、巩固知识,用生物科学的眼光看待现象,提高核心素养水平。

一、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内涵

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生命观念,要促使学生树立起对生命的尊重观念,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和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理解生物的生命周期和生命的连续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观察、分类、比较和归纳,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会分析和评价科学观点,具备批判性思维,理解科学与伦理、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能力,学生应该掌握科学方法,学会制订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具备较强的实验操作的技能,能够独立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生物概念和知识,包括细胞结构和功能、遗传与进化、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学生应该了解科学研究和应用的伦理原则,明白科学的发展应该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的利益,具备科学合作的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解决科学问题,并意识到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的重要性。

二、 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根据核心素养的理念,可以设定生命观念教育的目标,通过生物教学,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强调生命的多样性和连续性,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保护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关注和保护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实验、观察和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类、归纳和推理能力,提供真实的生物例子和情境,让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和实验设计,促使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科学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讨论和辩论中,让学生学会论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跨学科意识。因为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明确综合育人的目标,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将生物知识与数学、化学、地理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知识的应用技能。

三、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价值

(一)有助于学生优化生物学科学习成果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生物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学习和探究生物学知识,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现象的原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强化其探究精神。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注重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命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生物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核心素养的教学中,教师给予了学生自主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机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进行科学实验、观察生物现象、探索问题等活动,强化了探究欲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培养综合素养,如观察力、分析能力、判断力、表达能力等,为学科能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 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原则

(一)科学探究原则

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衔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科学推理,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实践探索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科学思维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学生主体原则

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学实践,给予学生参与生物实验的机会,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实验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强化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三)生命教育原则

培养初中生的生命观念和生命认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生活观念,教师应通过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和生命教育的渗透,坚持生命教育原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通过生命教育案例、生物伦理问题的讨论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五、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对策

(一)鼓励探究生物现象,养成理性思维

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其强化好奇心,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探究生物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严谨的态度,发展理性思维,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在课堂中引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制订实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推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实验指导和科学文献,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现象,并提供合适的实验模型和示范,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组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鼓励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享实验结果、观点和理解,互相启发思考,共同探讨生物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协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科学推理和逻辑推断,解释实验现象并提出假设,鼓励学生设计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该过程中,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图表绘制,促使学生从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并通过图表展示和表达学生的观察结果。鼓励学生批判性思考,引导学生评估实验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培养学生对科学结论的批判、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生物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和跨学科学习中,如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医学等领域,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探索自然世界的奥秘,调动学习能动性

为了探索自然世界的奥秘,调动学生的生物兴趣和能动性,教师要给予学生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实地考察和生物探索任务,亲身体验生物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好奇心,激活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设计生物实验和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例如,设计植物生长实验,让学生自己种植植物并观察其生长过程,组织动物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特征和行为,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现象,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实践能力。

组织生物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到植物园、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地进行生物观察和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不同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相互关系,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设计生物探索任务,让学生主动参与生物知识的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给学生一个生物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提出解决方案。在生物探索任务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置科学论证活动,解释生命现象

结合生物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教师可以设计科学论证活动,让学生全面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科学推理能力,理解科学的发现和解释的过程,加深对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理解,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信任,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生物现象或生命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确保学生对该现象或规律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收集,指导学生收集与所研究生物现象相关的数据和信息,通过实验、观察、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数据,培养学生对生物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引导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以验证或探究生物现象的原因和机制,学生应该学会制订假设、操作变量、控制变量,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带领学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帮助学生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学生应该能够解释结果,并与课堂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联系,推断生物现象背后的生理、生态或遗传规律。重视科学推理和证据支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推理,根据所获得的数据和知识,提出合理的解释和结论,鼓励学生提供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并理解科学研究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学生互相启发,展开批判性思考,进一步深化对生物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理解。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口头报告、海报展示、写作报告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数据分析和结论,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

(四)结合社会议题,促使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究社会议题的过程中,进行团队合作、调查研究和任务实践,将生物知识应用到社会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形成社会责任感,理解生物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选取与生物相关的社会议题,如环境污染、物种保护、食品安全等,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社会的关系,引入社会议题,增加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实际应用并提高关注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究社会议题,并设计调查研究方案,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如某个地区的水质问题、濒危物种的保护等,在团队合作中,学生可以共同分工、协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其树立团队精神。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解决社会问题,例如,学生可以参与到环保活动、植树造林、倡导食品安全等实践任务中,进行策划和实践,将生物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问题解决技能。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和任务实践,提供相关资源和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调查和实践,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调查研究的过程,提出更优的解决方案。

(五)用猜谜语导出新课知识

利用猜谜语导出新课知识是一种有趣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让学生以一种活跃和趣味的方式开始学习,提升学生的智慧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准备谜语,根据即将学习的生物知识,了解主题,提出相关的谜语,以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地面的植物”“植物的光合作用”课程为例,引入植物的传粉过程,可以准备谜底是昆虫的谜语。

在课堂开始时,引入谜语,让学生思考并猜测答案,让学生在小组内或个人思考一段时间,然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和推理过程。引导学生讨论对谜语的理解和猜测,鼓励学生解释自己的观点并听取其他学生的意见,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促使学生尝试不同的思路和解释方式。在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和讨论后,揭示谜语的答案,解释正确答案的相关知识,例如昆虫在植物传粉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植物结出果实。基于谜语揭示的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概念和内容,使用图片、视频、实物样本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记住新的生物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或其他生物现象的解释中,通过讨论和实例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应用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