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林俊芬
摘 要: 群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全新探索,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同类型的多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阅读内容的共性并区分文章的个性,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群文阅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比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短时间内增加阅读储备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读得更深。教师要不断探索并创新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为推进教育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918(2023)36-0031-06
一、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观念存在滞后性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对群文阅读的价值没有充分理解,不重视或虽有一定了解但很少付诸实践,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存在执行偏差,不利于学生真正获得先进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受应试教育制约,将主要精力放在快速提升学生的成绩上,不愿花费时间在准备过程长、见效慢的群文阅读尝试上,所以群文阅读教学被搁置。此外,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认同感低,难以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能直接否定学生答案并提供标准答案,妨碍了学生的自由表达。学生的天马行空想法很宝贵,教师应积极引导而非扼杀。
(二)教学文本选择不合理
语文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时对阅读文本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对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导致在进行群文阅读时,缺乏统一的核心议题,只是简单汇总多篇相似的文章进行讲授。教师应该谨慎选择适合进行群文阅读的文本并进行整合加工,以摸索出其中的主题节奏等。同时,要注意文本篇幅大小,过长的文章会增加阅读时间,影响掌握基本内容。所以教师要格外注意阅读文本的选择,做到协调统一,真正起到群文阅读的授课效果。
(三)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教师实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需具备理论基础和执行能力,但教学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仅依靠问题布置和小测验检测方式会局限教学模式,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评价体系仍需健全完善。另外,群文阅读需要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教师需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外阅读量需纳入评价体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自主阅读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在综合成绩评定中也未将课外阅读量的评判纳入评价体系中,导致评级体系单一。
二、 群文阅读的意义
(一)群文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阅读不同体裁和主题的文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逐渐培养对某些事物、现象或知识点的兴趣。在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中,编排了四篇主题为“民风民俗”的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和《藏戏》。这些课文题材和体裁各异,但都充分展现了浓郁的民间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所蕴含的人情美和文化美,并且激发起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北京的春节》使学生深入了解老北京人民在过年期间的习俗和风情,《腊八粥》则呈现了人们在腊月初八享用腊八粥的场景,展示了这一传统习俗的风貌。《古诗三首》描写了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而《藏戏》则为我们介绍了藏文化的活化石——藏戏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通过阅读这几篇文章,学生可以深刻地了解不同地域的民俗特色和文化魅力,从而对祖国山河产生热爱之情。
(二)群文阅读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积极影响
语文学习的基础在于阅读能力的掌握。群体阅读是学生自觉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阅读,从中获取所需知识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这四篇文章都与鲁迅有关。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可以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鲁迅,并感受到他高尚的精神品质。这样一来,学生会阅读更多与鲁迅相关的事迹,并且进行深入思考,这将大大提升他们的思维和阅读水平。通过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周围的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得正向反馈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满足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要求的提高,语文课堂现有的课内阅读已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开展优质的群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拓宽视野、感受语言魅力、提高读写经验、培养言语智慧、提高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三、 寻找关联,巧选群文——群文阅读的触发器
群文阅读的重点在于寻找关联,巧选群文。教师在选择文章时需要考虑教材和学生的阅读水平,并根据一定的价值尺度进行选择,以便使学生感受语言魅力和提高阅读经验。因此,灵活的教学策略和教材的巧妙组合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培养言语智慧,提高语文素养。
(一)分文体选文,组建群文单元
统编教材重视分文体教学。教材选入了童话、诗词、神话、民间故事、小说等文体。在选择群文内容时,可以依据不同的文体进行选文。在同一文体的阅读中,强化文体的相关阅读策略。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教材所选的是《桥》《穷人》《在柏林》。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小说来进行组合阅读,比如可以把契诃夫《凡卡》、亚米契斯的《小抄写员》、沈石溪《斑羚飞渡》组成一个群文单元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拓展阅读,可以对小说这种文体有进一步的了解。教师还可以在阅读中依据不同文章的特点,确立不同的训练要点。如《凡卡》《小抄写员》是写人的小说,可以围绕人物形象进行探究,也可以在拓展阅读中继续巩固落实小说的三要素。《斑羚飞渡》是动物题材的小说,在阅读中可以让学生边读边进行预测,在预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习得阅读策略。
(二)依据人文主题选文,组建群文单元
内涵丰富的人文主题,成为群文阅读另一组文途径。同一人文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凸显主题。例如,选定“友情”这一人文主题,可以选择表现朋友间深厚情感纽带的《生命的药方》,也可以选择人和动物情感相融的《老人与海鸥》,还可以选择表现动物之间深厚感情的《蚁国英雄》。又如,“桥”单元,可以选择中国桥梁的代表作《赵州桥》,也可以选择介绍桥的来历及发展的《桥梁远景图》,还可以选择想象类诗歌《天上的桥》,更可以选择无形的桥《生命桥》一文。这种多维度表现同一人文主题,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知是全方位的。此外,在习作时,也可以借鉴学习这种选材方式。
(三)依据阅读要素,组建群文单元
统编教材的阅读要素从“阅读”的角度提出,旨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或策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根据这一要素,我们可以选择以包公审案过程为载体的《包公审驴》,以怀丙和尚捞铁牛过程为载体的《捞铁牛》,以南极洲探险队克服困难为载体的《用冰取火》或以成吉思汗杀害心爱之鹰过程为载体的《成吉思汗和鹰》。这些选文涵盖伟人、名人和平凡人,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方法都是学生可以借鉴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考能力。
(四)以同一作家作品为主线,组建群文单元
通过阅读同一作家的相关作品,可以对这位作家有初步的了解。如以作家老舍的作品为主线组建阅读单元,可以选择描写春节的《老北京的春节》以感受作者观察问题的多角度和精准的语言表达;也可以选择表达作者生活乐趣的《养花》,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还可以选择表达对亲人情感的《我的母亲》,感受深厚的亲情。
同样,以作家巴金的作品为主线组建阅读单元,可以选择《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让学生了解《海上日出》一文的写作背景;也可以选择《索桥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作者借写安澜桥与其背后的故事,表达对“更美、更好”东西的赞美与向往之情;还可以选择散文《灯》感受巴金对光明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希望。通过对作家作品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作家本人就有了系统的了解,也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和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五)依据写作要素,组建群文单元
1. 将写法相同的阅读材料组合在一起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会发现部分阅读材料在写作上具有相同的规律。例如,四年级上册的《观潮》一课,在描写潮汐的样子时,先写了作者看到的,然后写了作者听到的。这种写作方式在许多文章中都可以找到,因此将这些文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同同叠加式”组文,具有相同的写作特点。
2. 将同一写法的不同表现形式组合在一起
在组合写法相同的阅读材料时,我们发现即使是相同的写作方式,也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反复”这种表达方式可以是情节上的反复,也可以是词语、单句、段落的反复,还可以是连续性的反复或间歇性的反复。我们将这种组合称为“同中有异式”组文。
当然,文本的选择不限于以上范围,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提取群文阅读文本的主题,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
四、 探索方法,享受群文阅读的生长点
(一)有效预习——启动群文阅读的引擎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能在群文阅读活动中详细研究每一篇文章。因此,教师应关注某一篇主线文章的支撑作用,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和完善课前预习任务,以提高阅读效率。
(二)设计问题——搭建群文阅读的攀登工具
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手段。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就像在天空中射箭而没有靶子,无论射手如何努力,都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巧妙选择文本,并将其归类连读。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文本中提取和整合信息,将一组文章视为一个整体,创设多元化的问题,如比较性、冲突性等,以培养学生的概括、推论、评价、应用、质疑和创新等多层次的阅读能力。
1. 比较性的问题设计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常见的比较有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等。如高利佳老师教学的群文阅读“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在学生读完《小壁虎借尾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等三篇童话故事后,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三篇童话故事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很快就能在比较阅读中发现童话故事情节反复性的特点,这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
2. 冲突性的问题设计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多篇文章,文章与文章之间的情感观点、语言表达等存在着一定差异。教师可以巧妙利用一组选文之间的不同之处,精心设计出有助于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在阅读碰撞中提升。如在学习《叶公好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寓言的寓意,并鼓励其对叶公的人物形象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通过提出问题(如:对文中的叶公还有其他看法吗?)和启发性讨论,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出示《卖伞和卖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儿子,给我考个零分回来”》,让学生快速浏览并思考:想想列出来的人物在这件事中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角度辨析问题,在生活中学会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三)整合结构——奠定群文阅读的筑基石
任何事物都是由多个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优化要素的结构能提高整体功能,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以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合理选择举一反三、分组递进等群文阅读教学结构,有效呈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