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黄群英

摘 要: 实施“双减”政策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落实,有效实现学生的均衡性、全面性发展。在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教学要求和“双减”内容,对教学结构和教学方式加以重构,并不断优化自身理念,设计充满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校本作业,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对“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重要性、现状和策略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不断优化作业设计,真正落实“减负增效”要求。

关键词: “双减”;初中数学;校本作业;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918(2023)36-0082-06

自“双减”政策提出和落实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科都在积极优化和完善作业管理办法,教师也在不断调整作业结构,并控制作业总量,以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和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从而让教育回归本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作业巩固、诊断和反馈的功能。当前,在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教师基于校本作业设计现状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灵活设计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校本作业,使学生在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真正发挥出作业辅助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一)利于实施量化管理,加强学生基础训练

初中数学内容并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量化管理学生的校本作业,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加强包括章节习题在内的复习演练,还要通过作业的有效设计,将新旧知识有效联系起来,节省学生内化和吸收知识的时间,使其将精力和时间放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中,这可以有效改变传统作业设计的局限和不足,避免“题海战术”下一味地揠苗助长,而是通过给学生安排数量合理且更具针对性的校本作业,使其在巩固数学基础的同时,有效掌握数学原理和算法,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使其不断增强数学学习自信心。

(二)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深入理解数学知识

在传统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下,对于教师布置的数学作业,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接受,没有自主选择和自主设计的权利,教师占据作业设计的绝对主导地位。而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并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多样化的作业设计形式和内容,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乐意完成作业,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使数学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而真正成为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手段。

(三)利于提升教师素养,落实教学相长要求

初中数学校本作业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双减”背景下,通过校本作业的设计、反思与改进,还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在设计和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与学生之间无声的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增进学生的学习情感。同时,教师通过作业讲评、反馈和个别辅导,还有利于指导学生整理并运用错题,对学生作业是否有效、科学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教学的得与失,进而将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与作业检测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不断提升班级整体教学水平和自身的专业能力。

(四)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综合育人目标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掌握了部分数学方法,如果教师仍沿用传统的题海战术,不但不会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反而还会对于数学作业产生抵触情绪。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通过设计契合学生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校本作业,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年龄特点制订个性化服务,可以使学生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中,在自主探究和合作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运算能力、空间思维、创新意识等的发展,这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综合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现状

(一)作业设计矫枉过正,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由于“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减轻作业数量,在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矫枉过正的问题,即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对作业数量过分关注,而忽略了作业内容的设计能否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理解和运用,在这种情况下,数学作业量确实减少了,却并没有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无法体现出“减负增效”的要求。同时,还有部分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会给学生布置一道题目涵盖较多数学知识点的作业,以减少作业数量并体现出丰富的数学知识点,这种作业形式看似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难以推动学生的发展。

(二)作业设计类型单一,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当前,在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作业类型单一、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教师所设计的作业绝大多数都是书面作业,很少涉及口头作业、实践类作业和操作类作业,且书面作业大多数以练习题为主,缺少学生自我总结和记录类作业,难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纠正和反思,无法充分发挥出作业的反馈和巩固作用。此外,教师还缺少创新性作业、开放性作业和生活化作业的设计,学生认为完成作业是一件枯燥而无趣的事,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很少有学生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拓展数学思维能力,导致其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不强。

(三)作业设计依赖教材,思维提升作用不强

在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教师过于依赖教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数学作业通篇都是教材中的内容,很少涉及课外知识,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初中数学教师很难做到灵活运用教材,不管数学教材内容编写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情况,都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和作业布置,难以做到将“死教材”变为“活教材”。数学强调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固化在教材内容中,一旦校本作业过于依赖教材内容,学生无法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校本作业也就失去了拓展学生数学思维、开阔学生眼界的重要作用。

(四)作业设计内容重复,磨灭学生学习兴趣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应严格落实有关政策,然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初中数学作业仍是各学科中作业量最大的,且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的过程中,片面地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反复计算已经学过的基础知识,并配合一些“怪、难、偏”的练习题,导致课时作业、单元作业和学期作业总是出现重复的内容,且这些“偏题、怪题”没有考虑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导致这类作业只是过多占用了学生的休息时间,未能发挥出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同时,这类作业还会在一定程度上磨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重复、机械的作业活动中,逐渐弱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 “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策略

(一)适量设计,提高校本作业的“精度”

1. 教学前置类作业,奠定课堂教学基础

前置型作业是指在正式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预先设计适量的、具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或习题,并以作业单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完成,在第二天上课开始时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前置型作业,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理解和吸收知识,在奠定课堂教学基础的同时,使其轻松、高效地完成作业。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几何图形》时,现实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以和各种图形展开互动,在不知不觉间构建了初步认知,且本节课蕴含“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这一认知方法。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前置类作业,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思考和探究,建立起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初步认知,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校本作业为:大家在小学已经接触过了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那么你们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概念是什么吗?你能列举出哪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别说出它们的特点。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仔细观察并分析身边的食物,收集各种实物模型,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试着从这些物体外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区别和特点。在校本作业的引导下,学生与周围的事物展开互动交流,积极探寻其大小和形状等特点,初步了解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同时,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还锻炼了搜集能力,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空间观念,这对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 梳理总结类作业,及时解决遗留问题

梳理总结是完善学生认知、巩固数学内容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可以使其在课后阶段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减轻作业负担,从而真正实现“提质减负”。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适量设计梳理总结类随堂作业,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并建构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从而不断完善数学认知。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及其判定》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已经体验了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对平行线的概念、性质以及平行公理等内容形成了初步认识。基于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如下梳理总结类校本作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初步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也大致掌握了平行公理的内容,那么大家是如何在一步步的学习中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的呢?请大家回忆本节教学环节,回顾并再次经历平行线概念及其公理的探究过程,并绘制本节内容思维导图,将探究方法、过程和结果直观地展示出来。在校本作业的引导下,学生自觉地回顾并反思本节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中,并在思考的同时自行绘制了思维导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个感官。同时,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在教师组织的交流环节中提出来,与大家进行探讨和优化,完善思维导图、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完善认知、发展逻辑思维的过程,切实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为学生减轻了课后作业负担和压力。

3. 难度分层性作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在心理成熟度、学习能力、数学思维和综合素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难度分层性作业,确保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适量的针对性作业中获得提高,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从而确保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为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后,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新颖有趣的动手操作类作业,如将两个能够重合的三角形剪开,并依次体现其顶点、对应角和对应边,前后桌间轮流叙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数学基础差、数学基础中等和数学基础好的学生,针对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围绕“全等三角形性质”设计基础性作业,如:“下列关于全等三角形说法正确的是(  )A. 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B.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C. 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D. 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形。”等;针对数学基础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 “AD是△ABC的中线,DE⊥AB于E,DF⊥AC与F,且BE=CF。求证:①AD是∠BAC的平分线;②AB=AC。”等能够提高其数学能力的提升性作业;针对数学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作业,进一步提高这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如:已知等边三角形ABC,AB边上有点O,以CO为边作等边△CON,连接BN,作OG⊥BC于G,连接AG.若AG∥ON,AO=1,求CG的长。通过分层作业设计,可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针对性的校本作业设计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二)适情设计,提高数学作业的“活度”

1. 生活情境类作业,落实学以致用目标

初中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化元素内容比比皆是,如果作业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既难以充分调动其生活体验,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设计校本作业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灵活设计生活情境类作业,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其数学学习体验,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其数学学习不再只停留于理论层面,而能结合生活加以理解和运用,落实学以致用目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