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张云飞作者简介:张云飞(1982~),女,汉族,贵州毕节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其丰富多彩的内涵一直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初中语文教育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文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旨在为初中语文教育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初中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7-0035-0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珍贵财富,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对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提升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更少有人问津。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助于加强初中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同时,这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的各种文化成果。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初中语文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因此,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分析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要素,例如,古诗词、文言文、经典著作、传统曲艺、民俗等。这些要素不仅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也为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在古诗词方面,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内容大多是经典名篇,如《观沧海》《行路难》《无题》等。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优美的文学形式和高超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情感,如思乡之情、爱国之情、谦虚之道等。在文言文方面,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内容都是经典著作,如《孙权劝学》《出师表》《孟子三章》等。这些文言文著作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初中语文课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理论基础
(一)传统文化理论
初中语文课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其强调的“仁爱”“诚信”“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课程中,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古诗词等,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初中语文课程也融合了道家、佛家等其他传统文化思想,能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思想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使学生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
(二)人文主义理论
初中语文课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观念。人文主义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认为人类是自主、自立、自给自足的存在,具有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价值观念源远流长,如“仁爱”“忠诚”“礼教”等,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在初中语文课程中,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赏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价值观念。同时,初中语文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也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素质教育理论
初中语文课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素质教育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教育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素质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如“因材施教”“教之道,贵以专”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素质教育思想。在初中语文课程中,通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素质教育思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养。同时,初中语文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与素质教育思想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初中语文课程的渗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够全面提高个体素质和综合素养,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和挑战。
四、初中语文课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点
(一)坚持系统性的教育原则
初中语文课程教师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系统性的教育原则。系统性的教育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涵盖其中,包括经典著作、传统文化艺术、传统节日等。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例如,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坚持专业性的内容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教师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专业性的内容设计,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广泛而深厚的领域,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专业性的内容设计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特点,进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此外,专业性的内容设计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因此,初中语文课程教师应该注重专业性的内容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
(三)坚持趣味性的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课程教师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趣味性的知识讲解方式,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往往具有深奥的思想和独特的魅力,以趣味性的方式讲解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趣味性的知识讲解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此外,趣味性的知识讲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因此,初中语文课程教师应该注重趣味性的知识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
(四)坚持实践性的知识应用
初中语文课程教师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践性的知识应用,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和生活方式。实践性的知识应用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实践性的知识应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因此,初中语文课程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性的知识应用,让学生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
五、当前初中语文课堂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不足
(一)缺乏系统性
初中语文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存在缺乏系统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够全面和深入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注重讲解一些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如春节、端午节等,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介绍和深入解析。此外,教学方法也不够多样化和综合化,教师往往只采用单一的讲解方式,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难以获得全面、深入的了解和体验,难以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二)缺乏专业性
初中语文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存在缺乏专业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掌握方面。一些教师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深入解析和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此外,一些教师可能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够精准和深入。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难以获得深入、精准的了解和体验,难以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三)缺乏趣味性
初中语文课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存在缺乏趣味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枯燥乏味方面。一些教师可能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只注重讲解传统文化的历史和背景,而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例如,一些教师可能采用讲解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学作品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一些教师可能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如讲座、讲解等,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难以产生兴趣和热情,难以真正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六、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认真研读课程内容,挖掘传统文化知识
初中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时,应该认真研读课程内容,挖掘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目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做好传统文化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师应该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素养。
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论语》十二章课程知识时,应该结合传统文化融合目标,设计以下学习内容:第一,了解《论语》的背景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论语》中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第二,学习《论语》中的名言警句,理解其含义和应用场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第三,探究《论语》中的人格塑造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行为准则和处世哲学,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第四,学习《论语》中的教育思想,了解孔子及其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和贡献,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最后,了解《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再比如,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鱼我所欲也》课程知识时,应该注重讲解孟子的“义利观”,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讲解: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孟子的相关著作,了解孟子对“义”和“利”的看法。孟子认为,“义”是人的本性和道德准则,应当高于“利”,人们在追求利益时,不能违背“义”的原则。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认识到“义”的重要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可以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孟子的“义利观”对自己和社会的影响。例如,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规范,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协同发展。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孟子的思想,也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最后,可以通过展示传统文化的相关作品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观看传统戏剧、听音乐会等,或者组织学生参加传统礼仪、祭祀等活动,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识。通过这些方式的引导,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二)结合课程单元主题,构建系统教育内容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课程单元主题,构建系统教育内容,以达到更好地传递文化知识的目的。具体来说,可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中国古诗词、文言文、传统音乐、戏曲等,并根据课程单元主题进行有针对性地选取和安排。此外,还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例如,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