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家园合作融入幼儿园课程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黄志芳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家园合作融入幼儿园课程构建的重要性,并分析幼儿园现状与困境,以幼儿、教师和家长为研究对象,以家园合作为背景,以幼儿园“健康教育课程构建”为例,重点论述课程构建实践中的策略与思考,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家园合作;幼儿园课程;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9-0007-05

幼儿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协同合作,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只有在幼儿园和家庭两个教育者要求一致、行动一致、信念一致时才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中,家园合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家园合作融入幼儿园课程构建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课程构建有助于家园合作方式的拓展

幼儿园的课程构建是一个开放、民主的过程,需要由幼儿园的管理层、一线教师、家长、幼儿以及社区相关人员共同参与,进行课程方案的制订、组织实施和评价。在课程构建的过程中,对幼儿的教育,家园合作应具备双向互动的原则,应积极主动地参与,以此提升教育质量。因此对家园合作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合作方式的不断拓展,如建立网络平台、加强访谈交流、开展互动课堂、举办专题沙龙等,真正发挥家园合作的作用,满足课程构建的需要。

(二)家园合作有助于幼儿园课程构建资源的丰富

幼儿园的课程是要立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课程构建的资源如果只由幼儿园、教师来参与,势必具有局限性,因为家庭教育有着幼儿园不可替代的优势,不同的家长有着不同的职业、教育经验和自身的资源,如幼儿园“健康教育课程构建”中,医生家长、营养师家长等具备更多关于幼儿健康方面的常识,可以形成教师课程教学中的有力补充,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家园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促进家园之间资源的共享,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而且有助于教师在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形成适宜的课程内容,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促进幼儿园课程构建与实施。

(三)家园合作有助于幼儿园课程构建的监督与评价

幼儿园课程的构建需要多方合作,如专家、家长、幼儿园、教师、社区等提供指导和建议,才能日益完善。家长是除教师外,课程构建直接的参与者和监督者,能够直观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并及时向幼儿园教师反馈提出建议,使课程的构建不断调整、改进和提升。同时,家长也是幼儿亲近的人,能够及时察觉其在课程构建中的变化和发展,所以作为课程评价者,能够及时向教师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有助于促进课程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

(四)幼儿园课程构建有助于家园与幼儿的成长

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幼儿园课程构建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科学育儿能力和水平,且通过家园之间的良性循环互动,能够形成一致的教育观和正确的课程观。家长的成长有利自身如何倾听幼儿、读懂幼儿,如何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在良好的家园氛围中有更多的机会自信地表现和表达,这将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幼儿朝着健康成长的方向不断发展。

二、 家园合作融入幼儿园课程构建的现状与困境

(一)家长融入幼儿园课程构建存在认知偏离

家长和教师是幼儿园课程构建的主体,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尚未摆正自身主体的位置,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来参与,基本上只是处于被动式接受教师安排的配合事项,如为相关的活动收集相应的用具材料、资料等,当幼儿园组织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时,只是按教师的要求来园,把自己当成了观摩者或是旁观者,而不是活动的参与者,还有部分家长因工作繁忙而缺席,也有部分是祖辈出席等,这些都表现出了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参与重视度不足。大部分家长并不清楚参与幼儿园课程构建的目的和方法,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偏颇,教育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和匮乏,同时也缺乏参与幼儿园课程的权利意识,认为课程是教师、幼儿园单方面的事情,自己不具备相应的经验与能力。长此以往,家长失去了课程构建的话语权,只留下教师在唱“独角戏”,严重影响了课程构建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了幼儿向纵深发展。

(二)幼儿园对家长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重视程度不高

课程构建是幼儿园与家庭共同进行幼儿教育的重要载体,根据各自不同的教育优势来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所以需要家园长期有效的沟通和商议课程构建的具体步骤,如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课程的实施方式和反馈评价等。但目前在课程构建过程中,部分幼儿园缺乏与家庭建立互通平台进行交流和沟通,对家长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重视度不高,导致课程构建缺乏多元化,而且双方在课程构建中主体地位并不均等,决策权和实施权掌握在幼儿园和教师的手中,家长未能充分表达自己对课程的想法和建议,很难形成正确的家园共育模式,势必影响幼儿在课程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三、 家园合作融入幼儿园课程构建的实践与思考

在课程构建过程中,如何让家长主动、融入式地参与,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资源、教育优势的作用,促进家园合作的新模式,共育幼儿的健康成长呢?现以“健康教育课程构建”为例,谈谈家园合作融入幼儿园课程构建的做法。

(一)多方指导促进家园教育理念的提升

纵观目前家长对参与课程构建的认识和理解有所偏离,为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课程观,了解家长走进课程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幼儿园从家长的教育理念着手,帮助其解决自身缺乏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从而促进其理论水平的提升。

1. 调查分析幼儿健康教育状况

在幼儿园健康教育课程构建初期,通过对教师访谈,了解平时开展健康教育情况,发现教师平时开展与健康教育相关的活动,但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幼儿健康教育认知、态度、困惑情况。发现家长虽然知道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当幼儿有疑惑时,大部分家长不懂得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教育,不知道怎么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所以家长希望了解更多科学、正确的健康教育知识和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技能。

2. 家园线上线下进行理论学习

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是课程构建的前提条件,所以教师和家长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理论作为参考和借鉴,于是幼儿园组织教师与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胡萍的《善解童贞》、幼儿健康教育文章、理论专著等进行学习,并邀请专家作《如何开展幼儿期健康教育的建议》专题讲座,为家园合作开展幼儿健康教育奠定基础。

3. 举办家长会与家教沙龙活动

幼儿园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递开展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引起家长的重视,并使其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同时定期组织家教沙龙活动,让家长知道应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内容选择应贴近幼儿的生活,教育方式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绘本、视频等多种方式,避免枯燥无味的说教等,通过学习健康教育的先进理念,使课程的构建、实施更加具有抓手和操作性。

(二)成立家长资源库作好课程构建的保障

幼儿园在课程构建中,可以根据家长的知识水平、职业、特长、家园活动参与度等进行分类整理,构建家长资源库,有助于作好课程构建的保障。

1. 幼儿园组织成立两级家长委员会

幼儿园通过吸纳优秀家长,成立园部、班级两级家委会,与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讨论,通过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理论依据以及借鉴国内学者对幼儿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收集文章、资料、书籍,定期在线上交流、汇总。同时由家委会成员了解、收集家长关于幼儿健康教育内容、困惑等方面的问题,再与课题组成员讨论、筛选,设定适合幼儿的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内容。

2. 利用家长资源构建课程目标与内容

家长资源中不乏部分的家长知识水平结构较高、有课题研究的经验,课题组聚焦在这类家长资源中,由两级家委会把他们吸纳进来,参与到幼儿健康教育课程构建中。家园双方共同收集知识信息,对幼儿观察分析研讨,在课题组的引领下,家长以他们的视角对幼儿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制订和内容的选择,提出相应的建议,有助于课程构建进行调整、优化。

(1)家园为幼儿健康教育设定课程目标

幼儿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设定初期,课题组根据对家长、教师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了解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使幼儿了解男孩女孩的区别、了解身体器官、了解生命的由来、遇到危险时能够保护自己、有自我清洁护理能力、懂得珍爱生命、感恩父母等方面。通过教师、家委会成员共同商讨,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与社会领域对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作为幼儿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指导依据,并借鉴研究学者的观点,结合幼儿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健康教育认知的现状,形成单元目标,为家园的关注点寻找到课程目标设定的依据。

(2)家园学习筛选幼儿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为更好地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责任,课程内容的选择需充分考虑并利用家长的资源,通过问卷、信箱投放、家委会成员收集信息等方式,了解家长对幼儿健康教育的认知、看法、困惑以及在生活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等相关内容。由于家园内容的选择范围广,根据课程目标,课题组负责人对教师、家委会成员进行培训、指导,使其明白课程内容是为实现课程目标而服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基于课程目标,选择与其相符的内容来保证它的实现,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与幼儿原有的水平适宜,又需要考虑是否能让其有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教师和家长通过在一日生活中对幼儿进行观察、访谈,互动交流幼儿的认知、行为表现,了解幼儿现有的经验,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经过学习后,教师、家长把本次课程内容的选择确定为性别角色教育、自我护理与保护以及爱的教育等方面。

(三)家园多元合作方式促进课程构建的实施

在幼儿健康教育课程建构过程中,为更好地推动家长的参与,幼儿园以小组形式根据家长自己的兴趣、职业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分批走进教学课堂进行观摩,向教师学习教学策略,提高自己在家庭中对幼儿开展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协助拍照、录像或修改课件,在云端与其他家长分享、反馈、交流心得,并且充分调动具有职业优势的家长到园进行助教,从中把家长从小组式带动到全班再扩展到全年段逐渐融入课程构建中。

1. 家长走进课程,提升家庭教育方法

教育是幼儿亲身经历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幼儿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倡导让幼儿“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通过集中活动、区域游戏、家园互动等途径,促进其学习与发展。同时当家长主动走进幼儿园,主动走进课程,他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多元的教育方法,也感受到了融入课程构建促进了自身和幼儿的共同成长。

第一,借助绘本。幼儿健康教育内容中有很多科学的概念,是难以理解的,绘本的图文形式,可以帮助幼儿科学地学习知识。家长发现教师借助绘本《我是女孩,我弟弟是男孩》,引导幼儿辨别男孩与女孩不同的身体特征,将生硬的科学知识,形象化地进行展示,同时还发现幼儿在语言区阅读《呱呱落地》《我宝贵的身体》等绘本,可以从中为自己的困惑寻找到答案,促进其自主学习。

第二,运用信息技术。家长发现教师在活动中运用视频、动画、课件等信息技术,让幼儿了解健康教育知识,其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容易突破学习的难度,又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如在引导幼儿学习身体自护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幼儿了解“安全警报”;还通过“转盘”课件游戏,让幼儿进行互动抢答。幼儿在有趣的游戏中形象、深刻地感知理解五种“安全警报”行为,从而自然地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第三,融入游戏。家长发现在“男孩女孩”活动中,幼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活动带有一定的竞争性,幼儿的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发现幼儿在益智区玩“棋盘”游戏中可以认识身体的器官、学习身体安全自护知识等。幼儿在教师创设的“生命号列车”“宝宝奇妙之旅”等游戏中,了解到生命的孕育过程,感受生命之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