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视域下对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分层设计的探索
作者: 陈晓玲摘要:在以往小学语文教学中,繁重、低效的作业成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苦恼,既消磨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没有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起到明显的提升效果。其原因在于教师并没有重视对作业进行合理的设计,从作业量到作业内容、作业形式等方面,并没有结合实际进行考虑。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文章将基于“双减”政策、大单元教学以及分层教学等理念,对小学语文作业进行设计,探索出提升作业有效性的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39-0025-06
一、 引言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当中,教师会不自觉地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为了迎合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忽略了作业的设计。所以要合理地把控作业的量和难度,依据学生个人的能力特点,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去完成自己所需要完成的作业,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同步提升。这便是在“双减”视域下对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分层设计进行探索的价值所在。
二、 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进行等级分层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之所以作业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是因为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考虑学生彼此之间存在的能力差异,比如语文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对他们而言并不需要对一些基础的作业进行重复的练习,如组词、造句等作业,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对自己当前的语文知识积累进行深入的剖析,掌握多元化的语文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等,重复完成低层次作业只会消磨掉他们有限的学习时间;而对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难度过高的语文作业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学习水平的差距,超过了学生能够解决范围的作业,只会给学生造成思想负担,甚至会让学生质疑自身的学习能力,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方面,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等级分层,让不同等级的学生能够去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从而让他们获得高效的提升,充分有效地利用他们的学习时间去完成语文学习上的突破。
首先,设立等级分层的原则。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的时候,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分层依据,或者说是分层的原则,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等级分层的时候,部分教师往往只是依据某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表现来直接进行分层,并不能客观地呈现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整体水平。因此,教师必须要自身先明确如何进行等级分层以及不同等级分层的学生要对应什么样的作业和教学方法等。
为了能够直观地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等级分层,可以采取A,B,C三个等级的命名方式。其中,A等级的学生其语文的基础能力和知识积累等已经非常扎实,无论是在阅读理解方面还是在写作方面,他们都已经形成了自己对知识的独立理解,因此A等级的学生需要的是更具挑战性、能够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发挥的作业。B等级的学生在语文基础学习方面相对较为扎实,但是缺乏灵活变通和思维转换,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上还需要进行打磨,对这一等级层次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完成能力水平突破的针对性作业。至于C等级的学生,他们欠缺的是对自身的基础能力进行更好的补强,因此该等级的学生需要的是既全面又基础的全能型作业。
其次,等级分层的方法。在传统的教学当中,部分教师只是采用摸底考试的方式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等级分层,且不说仅凭一次考试的成绩,对学生进行能力等级分层是不够客观的。单单是这种行为,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能力成长曲线,就不利于融入对大单元下分层作业设计的探索当中。结合大单元教学理念,教师必须在分层的过程当中观察出学生的能力特点以及在语文学习上各方面能力的具体水平。因此在进行等级分层的时候可以根据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能力来进行分板块的强化摸底训练,分别以语文基础知识、古诗歌学习、阅读理解以及语文写作来作为摸底训练的主题,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能力上的差别和特点来进行具体化和详细化处理,再依据A,B,C三个等级不同能力分层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能力分层。
最后,等级分层的教学管理。部分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或者是分层作业设计的时候,会过多地将重点放在如何去详细规划具体的教学内容或者是作业内容上,而忽略了如何整体地统筹好分层教学的教学管理。其中明显的表现就是在进行能力分层之后,学生大多都固定在了同一个能力等级当中,并没有进行任何的动态性调整。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说,如果没有对学生的能力层次等级提供一个上升通道的话,久而久之,该能力层次会成为学生默认的一种标签,甚至因为能力层次的分级会导致学生出现自卑心理。因此,在教学管理当中,教师必须安排能力的上升通道,让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提升自己能力学习水平,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层次评级,缩小C等级的比例,不断提高A,B等级的占比。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班级的舆论管理,小学阶段的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攀比心理,在进行能力分层之后,必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高能力层级的学生对低能力层级的学生有所轻视,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好的舆论去针对那些低能力层级的学生。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之间所探讨的话题,作好班级的舆论管理,要让每个能力层级的学生都知道,之所以会对他们进行能力分级是为了匹配适合他们的学习规划,而并非是将他们区分成三六九等,只有将这一教学理念传达给学生,学生才能够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规划。
三、 创新作业形式,增加作业的趣味性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在形式上缺乏创新,常见的有:为了让学生积累生字词而准备的组词作业或者是抄写作业;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让学生进行的周记作业等。这些作业形式单一,对学生能力提升的效用自然也就更加单一,并且对性情处于活泼阶段的学生来说,持续性地完成这种单一形式的作业,会给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带来疲劳感,从而使得学生感受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有负担。因此,在“双减”视域下,教师应该尝试创新作业形式,增加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感受语文学习的趣味,从而减轻学生的精神层面上的疲劳感,使其能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而且从大单元教学和分层教学的角度来看,多元化的作业形式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利于根据学生当前的能力层次以及教学的多维目标来进行作业设计。
第一,创新作业的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布置作业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作业载体的重要性,实际上新颖且富有趣味的作业载体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缓解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当中的精神疲劳,使得学生能够发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真正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质量,从而迎合了“双减”政策的要求。在现代教育科技发达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充分地运用当前的便利条件去创新作业的载体,可以有效地利用微课、教学互动视频等教育工具来进行作业设计,给予学生更加新颖的观感。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为例,在了解了小女孩悲惨的遭遇之后,学生都对她有同情、怜悯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进行情境创设,以互动视频的形式来邀请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改写《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遭遇。该作业的要求是在原文背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元素,合情合理地帮助卖火柴的小女孩改变她的命运。从作业的实质来看,这样的作业形式实际上是改写故事或者是写故事读后感,但是在应用的情境创设以及教学互动视频作为载体之后,学生的观感就会产生极大的改变,他们会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主动参与到该作业的完成过程当中,会主动地去调动自己的思维去完成作业。
第二,创新作业的互动形式。从作业的功能属性上进行解读,在教学过程当中,作业其实能够隐性地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去判断学生当前能力学习水平,而学生则通过教师在作业上的批语,去了解自己当前能力上的不足。实际情况是有部分语文教师会经常性地忽略作业的互动功能,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新作业的互动形式去进行“大单元作业”的分层设计。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写评语外,还可以为学生搭建一定的展示空间,让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分别展示他们在完成作业过程的思路,既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又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具体思考过程,只有了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具体思考过程,教师才能够真正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帮助学生进行能力提升。
第三,创新作业的设计思路。部分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会习惯性地以卷面作业或者是抄写作业为主,而作业的根本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巩固学生的所学知识,也就是说,只要能够达到这两个目的,作业的形式是可以进行动态变化的。例如,项目型作业设计,以学习项目的形式来让学生完成作业,依据学生能力层级的不同来设计不同的学习项目,以单元作业总结或者是总体复习作业来作为学习项目的主体,依据设计主题的不同来发挥出项目作业设计的不同功能,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使得不同能力层级的学生都能够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除此之外,还有访问型作业、课外实践型作业等,在“大单元作业”分层设计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要大胆地突破传统作业的框架,着眼于作业的实用性,只要能够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提升,就可以大胆应用该作业的形式。
四、 鼓励团队合作,设计团队合作型长期作业
团队合作的形式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完成作业的效率,还有助于教师提升作业的容量,可以放心大胆地设计多元化和具有创新性的作业内容,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充分锻炼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在“双减”视域下,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去共同完成作业,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通过合理的分工以及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当中进行合作讨论,能够使得学生高效地完成作业,发现学习的趣味性。然而在实际的过程当中会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业周期的问题,想要让学生能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去共同完成团队型作业的前提,就是该作业必须有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才能够完成的必要性,而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无论是抄写作业还是周记日记等作业都属于短期作业,学生缺乏对团队的需求刺激。因此,为了能够鼓励学生开展团队合作,教师必须要设计适合团队合作性的长期作业,以长期作业作为学生开展团队合作的黏合剂,让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时刻发挥作用。
首先,长期作业的内容设计。长期作业的目的是让团队有持续运作的动力,并且还要确保学生具有持续性完成该作业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长期作业的设计上,必须要掌控好长期作业的完成时间以及完成难度。例如,以“成语积累”作为长期作业的主题,运用好成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作文的语言水平。教师可以以此为任务依据,让学生去开展成语积累的长期作业,以一周作为结算周期,以团队的形式来共同完成成语积累,该作业的积累形式不仅要积累成语的数量,更要去深入地了解每个成语形成的背景故事及其含义,围绕该成语进行造句和情境对话应用。一来积累成语的难度不高,学生有能力可以完成;二来成语的数量繁多,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该长期作业,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习惯,夯实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三来是成语本身富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在积累成语的过程当中,学生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其次,团队分工的管理。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后,为了使得团队合作的应用价值能够达到最大化,优化团队合作的环境,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团队的整体管理,尤其是团队分工的管理。在团队型作业的过程当中,较为常见的就是部分学生会将属于自己的责任与任务推诿给其他人,一旦出现这样的现状就违背了开展团队型作业的初衷。因此,教师必须要针对团队分工管理建立监督机制,必须要做到责任明细化,除了要审查团队作业的最终完成结果,还需要审查每个成员对自己所负责的部分的心得,最大限度地避免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出现。
五、 依据不同能力主题进行作业设计,鼓励学生进行作业自选
在“双减”视域下,在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当中,应该要摒弃单一的机械型作业,要为学生提供高效高质量的作业去实现能力层次的精准提升,真正实现以质量取代数量,充分发挥出作业环节的教学价值。结合大单元教学和分层教学的理念。教师可以考虑依据不同的能力主题来进行作业设计,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实时学习需求来进行作业自选,选择自己想要挑战或者是自己需要进行能力突破的层面来完成作业。利用不同能力主题的划分来实现作业分层,并在作业布置的过程当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可以将不同的能力主题的作业设计分为以下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