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多孩家庭家校共育的教育困境与路径选择

作者: 裴鑫

摘要:成功的教育并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教育就能够达成的,还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这就意味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多孩家庭的初中学生教育问题上,学校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发挥表率作用,自主搭建家校有效沟通的桥梁,基于此,学校要建立家校沟通的平台,利用教学活动以及信息技术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家长的口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并且要帮助家长树立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让家长认识到实施家校共育对学生成长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鼓励家长自主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学生能够在家校共育下健康成长。

关键词:多孩家庭;家校共育;困境;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0-0001-06

进入多孩时代的家庭,与其他家庭相比,不仅迎来了家庭新的成员,随之而来的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对多孩家庭而言,由于精力和自身教育水平有限,都会面临如何教育好多个孩子的教育难题,毕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多孩家庭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学生教育主阵地的学校要发挥教育的影响作用,积极进行引导,让家长能够了解家校共育,形成对家校共育的正确认知,了解自家孩子的内心诉求,把握其学习状态,促进自身教育理念和行为的转变,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构建和谐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围,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进行,强化教育效果的同时,在学校主导下能够分析自身的教育问题,形成积极的教育反思,在参与学生成长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同时,学校要改进相关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落实家长和学校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教育活动。学校要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家长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让家长在教育中获得更深的认同感,同时能够注重学生的教育,携手为学生的成长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一、 多孩家庭的初中学生教育的困境

(一)多孩家庭家长忽视孩子的心理疏导

在对社会中多孩家庭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命的降临不仅给父母带来了欢愉,同时也对父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家庭教育的质量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与其他家庭相比,多孩家庭的父母在进入多孩时代时由于自身精力有限,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过多地注重其中一个孩子,由于无法得到公平对待,另外一个孩子很容易感受到孤独,从而极度缺乏安全感,甚至难以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由独生子女到拥有弟弟或妹妹,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也在有了弟弟或妹妹后明显减少,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会引发孩子的恐惧心理,他们会害怕因为弟弟或妹妹的到来而彻底失去父母的关注,失去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闭塞,如果父母没有及时注意到孩子的情绪转变,采取有效措施,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明确孩子产生情绪变化的根本原因,那么孩子只会越来越压抑自己的想法,同时性格也会变得越来越自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引发孩子对弟弟或妹妹的厌烦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认识到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员,要时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在进入多孩家庭之前能够征求孩子的意见,了解孩子对家庭转变存在的顾虑,同时让孩子对以后的情况能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完成自己身份的转变,积极承担起作为哥哥或姐姐的责任。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对孩子做心理疏导,明确告知孩子,即使有了弟弟或妹妹也不会减少对他(她)的关爱,甚至会多了一个爱他(她)的人,孩子刚开始可能会有不情愿的想法,但是在父母的心理疏导后,也能够勇敢接受这个变化,并对往后的生活充满期待。

(二)多孩家庭家长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家庭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座学校,所有人的成长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出发的,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生的教育而言,父母是孩童眼中世界的样子,孩童是父母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缩影,只有父母做出正确而积极的引导,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想法和行为,辅助学校教育的有序推进,学校才能在此基础上教导学生,学校教育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教育效果,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让学生能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但是在现实情况中,大多数多孩家庭中,家长在进入多孩时代后,精力有限,加上新生儿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心血,对首位孩子的关注就会逐渐减少,而孩子的内心都是十分敏感的,他们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在新生命到来后父母的变化,因此很容易产生情绪失落,而大多数家长却不能像以前一样,当孩子产生细微的情绪变化后就能够及时察觉并采取有效措施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让孩子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而缓解孩子的不良情绪。调查研究发现,在多孩家庭中,家长在面对孩子时很少能够像从前那样充满耐心和细致,反而因为多孩家庭带来的转变而产生疲惫或者不耐烦的情绪。而孩子在感知到家长疲惫和不耐烦的情绪时难免会感觉被忽视,进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变化,甚至对分走家长注意力的新成员产生怨念,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而且也不利于和谐友爱家庭氛围的构建。在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要懂得自我反思,正确对待多孩家庭到来自身精力和压力发生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教育意识,为了维护家庭和谐的氛围,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交流,让孩子认识到新成员的加入不仅没有分走他应有的关心和爱护,反而多了一个爱他(她)的人,当孩子出现较大的情绪变化后,家长应该及时付诸行动,努力用温和的语气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诉求,明确孩子产生情绪变化的根本原因,适时引导孩子的情绪,促进和谐家庭氛围的营造。

二、 家校共育的概念及价值

(一)家校共育的概念

不同时代的学者对家校共育发表了自身不同的看法,赋予了家校共育深刻的教育价值和地位。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中,家庭和学校是两个不同的“教育者”,他认为,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教育效果,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也要向儿童提出相同的要求,进而达到志同道合的状态,抱着一致的信念共同维护学生的健康成长,并首次对“家校共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由于认知水平和教育条件的限制,在那个时期,“家校共育”并未形成完整而确切的定义,但是综合来说,家校共育的实质就是通过联合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机构,通过构建家校共育的渠道,让家长和教师能够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及时进行交流,了解彼此的教育观念和理念,确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方向和目标的同步进行,以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合作,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有关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问题,进而确保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状态投入学习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国外对家校共育的研究进行得很早,而我国在近年才意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家校共育的政策文件,为学校落实家校共育提供建议和指导,引导学校认识到家校共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多孩时代的到来,多孩家庭的教育压力有了明显增长,由于家长精力有限,面对陡然增加的教育压力,可能会产生选择错误的教育方式,进而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作为两大支柱,需要拥有统一而正确的教育理念,相互合作,携手对学生做出适当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在教育中成长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

(二)家校共育的教育价值

家校共育是让家长能够与学校站到教育的同一水平线上,落实统一目标的教育方式,在育人目标上聚合,形成育人合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准则,为学生构建充满教育氛围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多重教育下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在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教导下实现人生的价值。

在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之前,每一个家庭都存有较为强烈的家庭教育意识,但是一旦孩子正式进入学校之后,就会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可以在学校中得到完整的教育,无须在家庭教育上付出心力,从而将教育孩子的任务全权交给了教师。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仍将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只关心学生的成绩,从来不会去深入地了解学生,明确学生内心的诉求和喜好,更别说关注学生情绪变化的问题,甚至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只需要在学校里管好学生,根本不需要与家长进行积极的交流。正是这种思想的存在,阻碍了家校共育的有效落实,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只有完善的家庭教育才能让学生拥有完善的品格,而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场所,两者在教育中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合作,才能够对学生进行完整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是缺少家庭教育还是缺少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而言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此,我国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教育形式,家校共育能够很好地拉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距离,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处于同步状态,进而有效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在落实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多关注学生的成长问题,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意识,不能认为学校只负责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需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积极地了解学生的原生家庭,主动构建家校共育的途径和平台,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以自身理念和行为影响家长,切实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呼吁家长积极关注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思想的变化,在根源上杜绝学生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产生,这种教育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与学校的真挚感情,鼓励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敢于敞开心扉,将教师不仅仅看作学习的导师,同时也是生活的朋友,当遇到问题时积极与老师进行沟通,让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困惑,进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家校共育也能让家长积极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在各项教育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帮助家长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拉近家长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正确认知父母在多孩家庭到来后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彼此内心的真实想法。另外,引发父母的教育反思,基于学生的诉求转变家庭教育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而且也能够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家长,消除隔阂,促进和谐家庭氛围的构建。

通过这种相辅相成的家校共育模式,就能够非常有效地解决目前多孩家庭中的大部分教育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家校共育模式的影响下,改变原有想法,积极地向家长以及老师倾诉自己的苦恼,根据教师和家长的建议寻求解决方式,以便实现问题的彻底解决,进而实现自身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家校共育模式的有效运用,能够改变以往的家庭教育氛围和学校教育氛围,让学生能够时刻处于和谐友爱的成长环境之中。

三、 家校共育下落实初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渗透基本理论,传导正确观念

家校共育之所以未取得良好效果,主要还是由于家长未形成对家校共育的正确认知,无法真正了解家校共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能发挥的积极效用,基于此,为了能够让家长更好地对家校合作进行把握,了解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宣传工作,向家长传递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要在日常的交流中向学生和家长渗透家校共育的基本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身心特征,引导家长在多孩家庭中也能够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尤其对初中阶段学生而言,他们正值青春期,心理更加敏感,也更加期盼得到家长对自己的理解和关注,基于此,家长更应采取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多孩家庭中感受来自父母的关爱,进而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下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念和想法。

例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班会并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其中,在每个学期的家长会上向学生家长介绍家校共育的基本理论,让家长能够了解家校共育的理论内涵,同时促进家长教育方式和意识的改变,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在学校的积极导向下,对以往的教育方式和行为进行反思,在日后的家庭教育中能够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成长,了解学生的想法。为了更好地落实家校共育,学校还可以成立家校共育平台,表达自身在家校共育方面的感想和建议,鼓励家长积极投身于学生的教育活动之中,了解学校的教育历程和孩子的成长过程,同时指导家长承担起教育学生的应尽责任,让家长明白虽然学生已经走进了校园,但是对学生来说,家庭才是自己的归宿,进而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从而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真正重视起家校共育模式,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家长也要联合起来,承担起向其他家长宣传家校共育的责任,努力使所有家长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中重视各方面的影响,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生活在和谐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氛围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积极健康成长,为学生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奠定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