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体育项目式教学的研究

作者: 林俊江

摘要: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做好体育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使得学生能够在身心两个层面做好应对未来各种考验的准备。根据新课标的阐释,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的运动项目,如球类、田径类、体操类,通过项目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化地学习部分运动项目,培养运动的爱好与专长,养成良好习惯,其效果要超过学生在各种体育项目中浅尝辄止,避免学生只追求在某些运动项目中是否达标。文章即对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项目式教学展开研究讨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体育;项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0-0112-0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健康问题。调查发现,有些中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知识,能够在文化科目的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身体素质较差,平时不愿意或不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心理不够坚强,缺少抗挫折能力。针对上述情况,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提升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素养时争取更好的成果。而项目式教学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成长需要,在中学体育教育创新改革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一、 项目式教学的内涵

对中学体育教育来说,项目式教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项目式教学也可称为“项目式学习”,起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教育思想。他反对以课堂、教师、教科书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主张以学生、活动、体验为核心,让学生参与到真实情境中思考、处理问题,从做中学习,这是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中学体育教育对项目式教学的应用,应该关注学生的运动训练体验,推动学生的各种运动实践,使得学生能够在应用的基础上理解运动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第二,中学体育教育有其特殊性,本身就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以,中学体育教育的项目式教学既体现着项目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即以项目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又要和各种运动项目结合在一起。比如,除了基本的体能训练,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1~3个运动项目,组成项目小组,专门进行这些运动项目的系统化学习,而学习过程再划分为多个子项目,如足球项目的带球过人、篮球项目的运球投篮等。以上两种“项目”的融合,构成了中学体育项目式教学的底色。

二、 新课标下中学体育应用项目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兴趣

相比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模式,项目式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新课标对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以“达标”为核心,所有学生除了自由活动,都要参与同样的、大量的运动项目学习,结果造成学生在各个运动项目领域都如“蜻蜓点水”,难以进行深入探究,也就感受不到运动项目的乐趣。比如足球项目的学习,学生只是了解到了一些知识和技能,剩下的学习过程只能在自由活动中自己探索,以至于学生根本无法完成一次质量较高的足球竞赛,自然也就感受不到足球运动的魅力和趣味。

再以太极拳这一运动项目为例。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就是学习一些动作,然后“照猫画虎”,不仅不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健康价值,也缺少相应的体会,没有什么兴趣可言。而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感悟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招式,让自己的身体更加舒展,静下心来体会太极拳对人的精神和心理的影响,注重从身体的层面去表达太极拳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学生能够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有效提升学习效果,乃至将太极拳发展为自身一项终身参与的运动。

(二)搭建成长平台

项目式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为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从新课标中对中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阐释中可以发现,中学体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学生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等都要在体育教育中得到发展。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平台,学生的各项素养就很难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在整体发展上可能遇到困难。仍以上文提到的足球运动为例,在传统模式下,因为学习不够深入,学生无法实现有效的配合,难以体会团队精神对足球运动的重要性,反而是部分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能够“大放异彩”,让足球运动成为少数学生的“个人秀”。

在这样的情况下,足球运动显然无法作为一个平台,促进学生在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方面的素养成长,而是凸显出了“个人主义”。但是,在项目式教学中,因为选择足球项目的学生可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深入学习足球运动,不仅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也能了解足球规则,有能力开展体育竞赛并在竞赛中体会团队配合的威力,所以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得到高效的整体进步,足球运动作为一个平台的价值也就体现了出来。教师可以再通过加强教学中的体育游戏等成分,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平台的潜力。

(三)提高学习效率

项目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过去,中学体育教师习惯于制订严格的教案,并按照教案的安排组织教学活动。但是,因为每一次课程都是全班同学在同一个运动项目中展开学习活动,所以不仅使得学生难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还可能造成运动器材不够全班同学使用。有时,教师不得不让学生轮流使用器材,暂时还没有轮到的同学,其等待的时间实际上就被浪费了,其真正达到的学习效率是比较低的。在项目式教学中,可以有效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因为在项目式教学中,同学们是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到不同的运动项目中,不仅同学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更加自由,而且可以对体育设施进行更加合理和充分的利用。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选择合适的体育器材进行体育锻炼,大大提高了器材的利用效率。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提升组织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参与到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各个项目小组进行指导并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教师交流,提出在运动器材等各方面存在的学习需求。

(四)丰富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为教师对教学方法的丰富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为了让全体学生都掌握某些运动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素养,教师不得不对一些发展水平较差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学方法也因此会受到限制,一般就是从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开始,然后同学们再进行各种练习,中间穿插一些热身运动或者体育游戏。中学生可能因为教学方法的单一和死板而出现“审美疲劳”,有的能力较强的学生还会因无法满足自身需求而逐渐懈怠,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逐渐降低。

但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项目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体操类项目,因为对身体协调性等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难度比较大,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视频课件,每次课程教学时先通过平板电脑等设备播放给该项目小组的学生观看,学生在此基础上交流讨论,解决上节课留下的某些疑问,再开始新的练习。又如篮球项目,则可以在课堂导入部分进行运球或投篮的小组竞赛,基于同学们在竞赛中的表现制订本节课的项目任务,再展开知识教学和练习。以不同的方法和流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五)促进师生合作

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中学体育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因为学生任何一点不明白的地方都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加以解决。比如接力跑,有些同学把握不住接棒起跑的有利时机,出现起跑慢或者频繁触犯规则的情况,教师应该通过示范和互动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如何解决,而不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的练习去感悟。或者说,教师必须先通过互动呈现出学生需要掌握的要点,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高效的练习。项目式教学的另一项重要优势,就在于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密切合作。

因为在项目式教学中,所有学生参与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而且每节课都会完成一定的项目任务,在符合自身能力、兴趣和成长规律的情况下自主发展,所以他们的互动需求都很有针对性。比如羽毛球项目,学生在技术水平上有了较大提升,开始展开对抗竞赛时,他们的学习需求就会集中在战术上,即怎样在节省体力和精力的基础上尽快获得比赛的胜利,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并找到对方的弱点。学生的反馈能够帮助教师切实解决学生当前的疑问,不会只停留在一些表现的示范或讲解上。

三、 中学体育项目式教学的现存不足

(一)组织管理不足

虽然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应用项目化教学对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体育学科整体素养及增强师生课堂交流效果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帮助,而且目前有很多教师在开展相应的研究与实践,但在应用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项目式教学效果的发挥与师生的共同进步。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有所不足。正如上文所说,中学体育的项目式教学是运动项目和一般意义上的“项目式教学”的结合,对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完成热身运动和一些基础的练习之后,课堂教学就应该分成各个项目小组,展开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时教师如何有效参与到各个小组中,及时回应学生,解决问题,就成为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教师在某个项目小组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必然造成对其他项目小组的组织管理不到位。为解决此类矛盾,教师要考虑是否为各个小组设置临时的组长,由学生配合教师的组织管理;或者在学校的安排下,多名体育教师相互配合,共同指导各个小组的教学工作;抑或不同班级之间的安排等。部分教师尚未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二)教师能力不足

在项目式教学中,同学们要分别对各个运动项目展开深入的学习。如果学校有某些安排或计划,那么项目式教学还可能与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体育兴趣小组或体育队联系起来,那么体育教师就需要较高的运动能力与教育专业素养才能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指导。比如乒乓球项目,教师本身就要达到较高的水平,对乒乓球的球拍、战术、规则以及其本身的发展变化有深刻的了解。问题在于,某些中学体育教师自身擅长的运动领域较为有限,无法达到上述要求。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应该是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对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师展开培训,鼓励和指导体育教师的自主学习,提升他们的能力素养;另一方面则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尝试从专业队伍引入运动员或教练员,承担学校的部分体育项目教学任务。而且还要促进学校体育教师与专业运动员或教练员的沟通。但是,有的中学体育教师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下,本身就缺少对体育学科的重视,不能有效地学习提升;而学校可能也没有认识到有效增强师资力量的必要性。结果就造成中学体育项目式教学的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三)课程开发不足

项目式教学在中学体育课堂上的应用,要求学校和体育教师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开发。比如,新课标中提出中学体育教师要发展有意义的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新兴的体育类运动项目,重视武术和其他民间体育活动,将体育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反映在中学体育的项目式教学中,则需要教师在原来的教学基础上再开发如武术或啦啦操等有特色的项目,或者与当地的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相结合,让课程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习,在生活中也有相应的学习情境,可以自己实践。

然而,一些中学体育教师缺乏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开展课程开发,使得能够供学生选择的项目比较少,而且某些项目因为没有合适的条件而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开展。这里仍以足球为例,我国的足球场地相比一些足球比较发达的国家是较少的,学生想要进行正常的足球比赛,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和场地。那么在项目式教学中,就要考虑是否开发五人制足球项目,而不是一想到足球就是两支队伍22个人之间的对抗。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开发,中学体育的项目式教学就会事倍功半。

(四)学生参与不足

从以往的一些研究、观察和调查来看,中学生普遍比较喜欢体育课,希望能够增加体育课的课时安排。但是,在体育课堂上,又会看到很多学生比较散漫,对体育锻炼怕苦怕累,不能深入参与。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很多中学生因为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的影响,对在考试中没有占到多少“分值”的体育学科不够重视,他们喜欢体育课更多的是为了逃避文化课程的学习,把体育课当成了放松或释放的空间,认为体育课最好就是“自由活动课”,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