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陈思语
作者简介:陈思语(1998~),女,苗族,重庆人,重庆市第八中学校,研究方向:学科语文。
摘 要:任务驱动型作文是近年来的高考命题热点,但许多学生在应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时,常常在审题立意方面出现问题。而在教学层面,对学生构思困难的问题,许多教学只注重呈现审题立意的思维结果,而缺少对构思过程的分析,对审题立意的指导缺少系统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的方法。文章尝试利用具有多主体对比性、多层次拓展性、多维度发散性的思维导图来辅助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并结合具体的作文案例进行分析,探索一种能够帮助学生精准、深刻、个性立意的参考教学方式。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思维导图;审题立意;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2-0010-04
一、研究缘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时代要求增强语文情境性、实践性的趋势下,具有明显的现实倾向性、价值导向性、思维考察性、现实应用性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应运而生,并迅速成为近年来的高考命题热点。2016—2023年,在全国卷共31个作文题目中,任务驱动型作文有12个,占比38%。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多是与时事、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材料,作文要求一般包含明显的情境要求和任务要求。面对较为琐碎的材料和相对明确的任务限制,许多学生往往难以有效分析材料,不能抓住主要矛盾精准提炼论点,更是难以写出深度和个性,从而造成立意不准、浅薄、缺乏个性等问题,导致大幅度失分。
而在教学层面,对学生构思困难的问题,许多作文教学却欠缺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培养。对立意,很多时候为求稳妥只做简单处理,通过“读范文”等方式只呈现立意结果,而不呈现构思过程。有时会针对具体题目进行审题立意分析,但往往是就题讲题,失于零散,审题立意的过程缺少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的方法指导。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品质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必然难以真正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基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立意多元化、说理多维度等特点,以及教学实践中构思过程简化甚至缺失的现实,课程标准提倡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发展自己多维度思维能力的要求。文章尝试利用思维导图来辅助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
思维导图由英国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托尼·赞博创建,是一种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的发散性思维工具,是当代思维认知科学的优秀研究成果。思维导图的多主体发散性,能够在对比中帮助学生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从而精准立意。同时,思维导图能够在同一方向引导学生多维思考,层层拆分,帮助学生加深对核心问题的认知,引导学生思维进行个性化延展。
将思维导图引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构思教学,能够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增强构思过程中的思维指导,为解决任务驱动型作文构思教学中教学效能差、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提供了一条参考路径。也能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作图的过程中多角度发散思维,多维度理解材料,从而开发学生思维潜能,真正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立意决定了文章为什么写、怎么写、写什么,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素材选择、语言表达都有指导意义。对许多学生来说,如何在多维立意中选择最佳立意,如何在时事材料中拨表见里,如何在老生常谈中写出个性和新意,是任务驱动型作文的难点。
(一)多主体对比性——精准立意
任务驱动型作文多是记叙性材料,且多主体参与,情感倾向多维,所以学生往往会在信息中迷失方向。许多学生不是找不到立意点,而是往往由于信息过于繁杂,立意并不精准,要么泛泛而谈、边界模糊;要么思考出发点不是主要矛盾,虽然言之有理,但却与材料关联甚微。
思维导图可以将多个主题放在同一平面进行关键词发散,可以让人更清楚地把握全局,看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绘制的过程中,思维导图会通过颜色、数字、代码、线条粗细等将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要矛盾上,通过直观的思维过程,对信息进行对比整合,从而明确重点,排除陈旧的、重复的信息,抓住核心要点。
以任务驱动型作文“航天精神”为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一句声音清晰、沉着冷静的“北京明白”,让他在神舟十二号网络直播中迅速蹿红。他就是“神十二”航天飞行的北京总调度,“90后”小伙儿高健。
高健从小就对航天感兴趣,9岁那年,看着航天英雄杨利伟搭乘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他内心激动无比,从此播下航天的种子。
因为心中有梦,读小学时的高健就显得和其他孩子有所不同。放学后别的孩子都在外面玩耍,他就在家捧着航天科普类书籍看很久,还总喜欢问“十万个为什么”。因为梦之所系,从小学到大学,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保持绝对自律,把知识掌握得非常牢固,也取得了不俗的学习成绩。然而在成绩面前,他却这样说:“我从来不是天赋异禀、智商超高,只是在平日里付出了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
材料二:
2021年,是中国的航天之年,无数航天成就的背后,凝聚着的是代代航天人不断传承的“航天精神”。高健的故事,恰是“航天精神”具体生动的展现。“航天精神”犹如奋进的号角,激励着中华儿女在人生的征程上劈波斩浪、不断向前。
市科协正举办“弘扬航天精神,争做有为青年”的演讲比赛,请以复兴中学高三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在这一习作中,学生在构思时有几个问题较为突出:一是依照日常积累,架空材料,直接基于一般认识上的航天精神立意,并没有贴合材料的精准分析;二是对材料分析整合概括不准确,这篇作文信息繁杂,学生未能清晰抓到主要矛盾,准确归纳概括;三是学生过度关注航天精神,却忽略了主题要求中的“争做有为青年”,造成立意的偏颇和构思的不全面。
根据思维导图理论进行设计,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梳理各项因素,全面比较权衡以总结归纳,从而抓住主要矛盾,构建内涵要素间的紧密联系。
借助图1,我们可以精准提炼材料中信息所蕴含的航天精神主要内涵,依照同类词语出现频率判断,主要内涵应该是:①勤勉好学,克己自律;②有梦想精神,有目标信念;③敢于突破,勇于进取。也可以判定如何审视要求中身份、主题等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得立意:站在人生选择的路口,应该弘扬能勤勉、有梦想、敢突破等航天精神,争做勇担社会责任和时代重任的有为青年。
如此,则可避免多则材料、多项信息造成的混乱感、模糊感,在对比中取舍,在多主体中整合,更清晰、快速、准确地立意。
(二)多层次拓展性——深刻立意
学生在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时,常常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要么就题说题,深陷材料的泥淖无法自拔;要么认识浅薄,概括上级概念后无话可说,只能用大量素材实例及相应评论堆砌成文。这样的文章虚浮浅表,缺乏记忆点和个性,并没有真正达到训练学生深度思维、思辨思维、创新思维的效果。
在思维导图中,每一个词语、图形、线条都像是一个会繁殖的母体,能引导思维在基础概念之上进一步开展合理的生发。从深刻立意角度,可以参考的思维导图模型如“冰山模型”。“冰山模型”较为适合分析人物,按照冰山模型,我们不仅要分析“冰山之上”的人物言行表象和事态结果,还要分析“冰山之下”的人物个性、价值观、内驱力等,分析内容将不再浮于表面,将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以2015年新课标2卷任务驱动型作文“风采人物”为例分析,这篇作文要求学生对三个人物的风采进行解析,并从中选优,体现学生的权衡和选择,而权衡和选择背后,是对不同人物风采的认知、评价、辨析。
在这一习作中,学生审题的难点在于对人物背后精神品质的分析,要显出人物比其他人物更具风采。不仅需要准确透析人物的风采特点,而且还要将其放在社会时代背景下去分析归纳其价值,放在和他人的对比中去显示其优越性与别人的不足。许多同学仅仅只能围绕材料中给的几个词语去进行扩写,虽然成文,却没有深度拓展,只能在现有词汇的周边堆砌素材。
根据思维导图,我们能不断深化对三个风采人物的认识,从而拓展思维边界,厚植思维深度,给出一个有独到见解的中心论点和行文构思。
由图2可得立意:我认为,老李是三人中最具风采的,他的故事不仅展示了当今社会所缺乏的实干笃行精神,对个人形成价值观的指导,而且走在科技最前端,为社会风尚的改变、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人类的生命保障做出了具体贡献。大任始承,当今时代正需要这样能引领社会潮流、勇担时代重任的“风采人物”。
图3 “风采人物”作文“老王”分析思维导图
由图3可得立意:我认为,老王是三人中最具风采的,他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普通人不甘平庸、不断学习、追求卓越的故事,通过实干钻研改变自己的命运,把小事做到极致,把平凡活出璀璨,这才是时代需要的风采。
图4 “风采人物”作文“小刘”分析思维导图
由图4可得立意:我认为,小刘是三人中最具风采的,他在充满都市病的时代,带网友品味乡愁,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在朴素中感悟诗意的生命情怀,用自己的方式留住时代与历史的记忆,是新型“风采人物”的代表。
通过思维导图,层层分析每个人物的特点,并通过一些思维发散路径拓展思维,形成对写作人物的更深入的理解,帮助学生避免认识浅薄、套话堆砌、无话可说的窘境,在立论中能够由表及里,切中肯綮。
三、结论
通过对思维导图在任务驱动型作文构思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发现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效果。首先,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将学生的思维过程直观展示出来,便于教师发现学生思维环节的漏洞和偏差,并及时修正调整,使得教学脱离“知识教学”的层面,进入“思维教学”的维度。其次,这种方式并不是给予学生套作模板,而是教会学生多样的思维参考路径,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最后,思维导图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构思的重视程度。当学生觉得有“法”可依,写作的信心和兴趣自就会提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将思维导图应用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构思教学中还有一些需要研讨、完善的问题,如师生对思维导图的陌生感,不熟练时费时较长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完善。此外,思维导图归根结底是一种辅助处理知识的手段,将思维导图应用到作文中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做基础,长时间的能力训练作保证。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构思教学是一次作文教学方式的新尝试,不够完善之处,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进行推广、检验和修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白亮.巧借思维导图打通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路径[J].科技风,2020(9):74.
[3]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完成手册[M].郭胜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4]崔富珍.浅说任务驱动型作文六步成文法——文本阅读思维导图写作指导[J].求知导刊,2019(25):78-79.
[5]程云秀.思维导图在高中作文教学应用中的新问题及其完善措施[D].四平:吉林师范大学,2019.
[6]陈蓉.高中语文议论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8.
[7]陈云梦.思维导图在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8]韦惠佳.思维导图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