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优化“生本”课堂
作者: 陈世友作者简介:陈世友(1973~),男,汉族,福建泉州人,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凤城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摘 要: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能提升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增强核心素养教育效果。文章在研究的过程中认为核心素养即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的构建,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学生的合作参与、课堂的创新实践、多元智能发展,以及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信息化学习、思维引导学习、情感教育学习等策略,希望能够为教师数学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以学生为本;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2-0052-06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应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的构成包括以下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比如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自身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而新时代教学工作强调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本进行课堂的构建,提升学生在课程之中的参与度,让课程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认为将核心素养与“生本”思想融合在一起,符合现阶段教学工作开展的实际需求。故而文章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对象,分析两者融合的基本策略以及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能够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生本”课堂构建需求
本部分在研究中将核心素养与“生本”思想融合在一起进行讨论与分析,明确两种思想融合后对初中数学课堂构建的实际需求,希望通过本部分的研究能够为课程构建提供明确的思路。而从研究情况来看,将这两种思想融入学生数学课堂构建中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需求、自主发展需求、社会参与需求三个方面。
(一)文化基础需求
从文化基础需求角度说,文章研究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构建需要强调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以及原理的理解与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除此之外,也需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对数学文化的认识,以及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了解数学在社会发展以及在自身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自身生活中的问题。
(二)自主发展需求
从自主发展角度出发,文章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构建需要鼓励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思考以及自主地学习,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学校的数学课堂构建也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料,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以一种更为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学生的教育工作,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的同时,也能够在学生终身成长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社会参与需求
从社会参与角度出发,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更为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程度,对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重视度较低。而本论题在实际研究之中,结合核心素养以及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的实际需求认为,初中数学课堂的构建工作需要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能够积极进行团队合作并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
三、核心素养及“生本”思想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思路及实践
通过上文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构建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文化基础教学、学生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本部分结合上文的内容,提出初中数学课堂构建的思路以及实践,针对数学课堂构建的基本情况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核心素养及“生本”思想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思路
1. 强调学生个人发展
传统数学教学工作对学生理论方面的教学重视度较高,而对学生终身成长方面的要求较低,本部分在研究过程中认为数学课程的教育需要建立在学生终身成长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教学策略的制定,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让知识辅助学生的终身成长。
2. 注重合作参与策略应用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单打独斗。而在新时代背景之下,要求教学工作不仅能够针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进行提升,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能力的学习,其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团队合作能力。要求数学教学工作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培养能够适应自身终身成长的能力。
3. 注重创新实践课程构建
实践课程是新时代教学改革之中的重点内容,实践课程的构建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故而,建立在本部分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在进行初中数学课堂构建之中,需要注重创新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学服务。
4. 注重多元智能发展
新时代教学思想要求教学工作需要针对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行提升,而多元智能思想在数学教学之中的应用符合新时期教学的实际需求。要求初中数学课程的构建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抽象思维、空间感知、图形推理、思维等能力。
5.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教育要求数学课程构建在针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也需要从心理、道德素质、情感等多个领域进行学生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够认识到更为美好的、丰富的社会。
(二)核心素养及“生本”思想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
上文建立在核心素养以及“生本”思想之下,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构建的方向进行简单的阐述,本部分将建立在具体的方向的基础之上,提出针对性更强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1. 引入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个人能力提升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现象、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从而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使他们在实际问题中学会思考、合作和创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第一,问题引入。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中,可以提问:“我们周围有哪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它们有什么特点?”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圆柱体等,然后引出问题:“这些立体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如何描述它们的属性?”
第二,探究阶段。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观察、比较、测量不同立体图形的属性,让他们亲身体验和发现。学生分小组观察不同立体图形的边、面、顶点等特点,并讨论它们的异同。例如,他们可以测量不同长方体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体积。
第三,讨论和分享。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发现。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帮助他们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原理。除此之外,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结论,全班共同总结出立体图形的共性和特殊性。
第四,知识拓展。在学生有一定探究基础后,引入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例如介绍各种立体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公式。比如说,在基础教学后,教师引入立体图形的概念和定义,介绍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及不同图形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第五,综合应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计算物体的体积、表面积等,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以日常物体为例,计算其体积和表面积。比如,计算一个饮料罐的体积,或者设计一个包装盒的形状和尺寸。
2. 项目式学习及合作学习策略,注重提升学生合作能力
项目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是两种重要的学习策略,它们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单位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和研究一个真实的问题或主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和解决,以达到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确定项目主题,分组合作,实地调研,应用数学知识和成果展示等手段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一个与数学课程相关的项目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具体的项目任务,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分工合作,通过实地调研了解相关数据,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项目中,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展示项目成果向全班或学校展示他们的创意和成果。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基于学生合作和互相支持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讨论、角色分工、互助学习、共同建设知识和评价反思等手段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角色,共同讨论问题、分享想法和解决方法。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尊重他人意见,互相帮助解决问题。通过集思广益,共同建设知识,不断完善和深化学习内容。同时,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评价和反思自己的表现,以及小组的合作情况,能强化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改进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两种教学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有较高的共同性,一般情况下会结合进行使用,将教学的目标作为项目需要达成的目的,并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解决。比如说,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研究目标,提出要求学生进行“一元一次概念,应用的研究”之后进行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角色,如组长、记录员。他们共同讨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性质和解法。之后需要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助活动,增强学习效果。如,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例题。可以通过讨论和解答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再之后,学生需要共同合作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进行项目实践成果的展示。如,小组成员共同建设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体系,总结出解方程的常用方法和技巧,并分享给全班。最后需要进入项目式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评价与反思阶段,为后续学生学习提供一定的方向。如,可以通过填写评价表或小组评价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进。
通过项目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策略,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探究和合作,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也能够在合作和讨论中共同建设知识,强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3. 互联网技术应用策略,提升课程创新性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初中数学课堂可以提升课程的创新性和学生的综合素养。针对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策略,可以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角度入手进行研究。以下将结合《基本平面图形》进行分析。
第一,使用数学绘图软件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如利用数学绘图软件GeoGebra等,让学生通过绘制线段、射线、直线等基本平面图形,直观地理解和比较它们的属性和关系。学生可以通过拖动和变换图形,探索不同情况下的特性,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第二,利用多媒体资源提升知识点直观性。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资源,如教学视频、动画、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线段、角等概念。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和动画,参与模拟实验,强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运用虚拟实验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应用。如,利用虚拟实验平台,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探索和验证线段、射线、直线等基本平面图形的性质和关系。学生可以通过调整参数、观察结果,发现规律,培养实验和探究能力。
第四,个性化学习平台,探索适合个体的教育策略。建立个性化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学习路径和任务,提高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