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减” 提质增效

作者: 甘小红

作者简介:甘小红(1991~),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漳州市龙海区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落实的重要环节,以“双减”理念为指引设计小学数学作业,要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同时注重精选作业内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还要体现作业的多元化设计,切实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广阔平台。因此,“双减”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要体现控量减负、丰富趣味、主体实践、层次进阶的原则。真正通过作业,拓展学生数学感知视角,引导学生趣味探索,多元发现,并彰显数学学科人文价值,关注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通过作业为学生综合发展科学赋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2-0070-05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枯燥单一的作业内容,过量且不够丰富的作业形式,机械地做题、刷题,很容易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排斥心理。以“双减”理念为指引,小学数学育人要切实关注学生兴趣发展,体现核心素养培养,通过高质量作业设计促进学生学习进步,并着眼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优秀学习品质的培养,丰富作业形式,才能让学生真正在作业中收获乐趣,进步成长,营造良性教育生态。所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作业要能够积极落实“双减”育人精神,推进作业设计提质增效。

一、聚焦“双减”理念,优化作业设计的价值分析

“双减”政策是当前落实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要求。“双减”理念的落地不是简单地减少作业,而是注重作业科学设计,优化作业管理,实现育人过程的有效提质。“双减”政策下教师必须要注重作业的科学设计,为学生积极学习、健康成长提供有效保障。以“双减”理念为指引,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对学生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能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以“双减”理念为指引,小学数学作业要体系完善,减少作业总量的同时,体现作业内容的精心设计和作业形式的有效创新。结合学生能力水平,优化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体现创新性设计,改变机械枯燥重复的作业模式,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教师要能够通过精致而有效的作业,提升学生学习热情,为学生知识理解和综合能力发展提供有效指引。

(二)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双减”理念为指引,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可以选择更加灵活的模式来实现创新组合。通过更多创意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实践,改变传统的纸笔书写,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完善,并结合一些综合作业形式,让学生独立实践、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积极完善。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资源支持,这些新颖别致的形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为学生自主探究、开放学习拓宽渠道。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技能实践水平

小学阶段数学学习要体现教学做合一,除了让学生完成一些理论性作业,进行计算类作业外,还要融合于实践过程,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动脑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以“双减”理念为指引,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更多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技能实践。在动手操作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灵活性,推进技能实践,趣味体验。

二、践行“双减”理念,优化作业设计的实施原则

跟随“双减”政策的步调,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需要教师方面积极做出努力,在作业的设计、布置、类型组合方面,要坚持科学的教育原则,促进学生对数学丰富的感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提质增效。

(一)控量减负

“双减”理念指引下的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首先要做到控量减负,防止学生对作业产生疲劳心理。要对作业数量进行科学把控,选出优质题目,引导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指引学生从作业中获得新的学习发现,以推进学生深度理解积极创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也能够让学生在数学作业中积累经验,养成端正认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时能够更加谨慎。

(二)丰富趣味

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要体现丰富性和趣味性。通过丰富多元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核心知识点,学会结合不同的问题来确定有效的解题方法。凸显作业本身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作业中能够产生意犹未尽之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可以深入思考,练习巩固,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通过一些趣味生动的途径,理解及应用数学,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主体实践

数学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很高,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跟随教师的讲解思路,能够理解很多问题,但是在独立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容易遇到重重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落实的过程中,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积极应用,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如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桌子的高度、冰箱的高度,获得有效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观察早晨吃饭时,时钟的时针指向哪个位置,分针指向哪个位置,做完作业后时针在哪,分针又在哪,并让学生计算用时多长时间。结合日常生活推进有效实践,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层次进阶

小学生有很强的成就动机,因此在对数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停留于一种形式,也不能让作业表现为一种难度水平,而是要进行恰当的作业设计,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增强学习自信,并让学生在作业的准确率、作业的速度方面有效控制,真正通过作业过程引导其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在基础性的作业有效突破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较难一点的任务,让学生再去挑战和突破。在前期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适应这种能力进阶型任务,进而让学生对数学理解的深度、广度有效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通过不断的难度进阶,内容延伸,可以让学生关键能力稳步提升,也能在作业过程中取得更大进步。

三、落实“双减”理念,优化作业设计的实施策略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以“双减”理念为指引,推动数学育人提质增效,首先要拓展学生感知数学的视角,鼓励学生多角度感知数学。通过设计生活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认知数学,给学生带来创新性学习体验。其次通过不断练习,为学生数学学习创造平台,让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和问题解决意识获得突破性提升。

(一)丰富实践性作业的种类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学习知识,理解数学,主动运用,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不宜选择一些过偏、过难的问题,这会降低学生学习自信。要降低作业的难度,构建生活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积极运用,将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加以运用,让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前提下运用数学,这样学生在解决一些创新性问题时才能更好地找到切入点。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对一些生活元素的应用来设计题目,让学生实现有效的情景理解。以加法运算为例,除了让学生枯燥地进行数字的运算外,可以结合生活来设计题目:“桌子上有3个苹果,又拿来5个苹果,总共有几个苹果?”这样的生活问题既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意识,又可以让学生进行思维的转化和解题的迁移,为后续进行更高难度的加减运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生活实践型作业的设计还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建构。教师要打破传统问题类作业的限制,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作业开展有效的操作,如去称一称自己的体重,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数一数1亿粒大米有多少,称一称它的重量。通过趣味、灵活且具可操作性的作业,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落实“双减”理念,实现提质增效。

最后,推进生活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还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除了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一些具体实践任务,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观察生活,通过问题的解决,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更好地提炼作业精华,促进学生重难点突破,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对知识的记忆转向对主体的理解及运用。例如,在学完“对称”的知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对称的原理来绘制图案,也可以让学生剪一些对称图形,如蝴蝶、蜻蜓等,还可以让学生寻找家中具有对称性的物品,将其拍照并说出该物品的对称轴。这样的作业体现了极大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会在生活中积极寻找,发现更多。例如,学生发现餐桌是圆形的,它有无数条对称轴;卧室的床是长方形的,有两条对称轴;墙壁上的挂件是菱形的,它的对角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学生还发现爱心形状的物品、三角形的物品、椭圆形的物品都具有对称轴,还有学生发现树叶也是对称的。学生提交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探究成果,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对对称这部分知识的扎实掌握。

(二)给予学生实践探究空间

为了促进学生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生动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实践作业的设计,除了着眼于课后让学生有效学习实践,教师还可以在课前为学生设计相应的生活实践类作业,拓展学生数学感知的视角,指引学生结合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课前准备。通过丰富多元的作业形式,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带着准备进入课堂,更能增强数学育人的综合效果。以“圆柱体表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在展开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来动手制作圆柱体。结合对圆柱的理解,学生运用卷纸桶、易拉罐体等做模型来制作圆柱体,在动手动脑中让学生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内涵,并让学生学会结合需要制作的圆柱体来进行精确的长宽测量,确定各个部分图形的大小。最后,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说一说要想测量圆柱体的表面积,应该知道哪些数据,并让学生探索尝试来设计圆柱体的表面展开图,算一算自己制作的圆柱体表面积有多大,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来设计一个圆柱体笔筒。这样的创意实践过程,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为目标,在做一做,试一试中,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让学生对数学课程有更深的感悟,也能让学生结合所学数学知识设计更有个性的作品,深刻体会数学实践所带来的乐趣。

(三)重视趣味性作业的设计

小学阶段学生作业拖沓、学习懒散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对作业本身缺乏热情,对一些作业的形式不感兴趣。为了让学生积极地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探索发现,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要引入趣味型作业形式。所以重视作业的趣味化设计,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趣味的作业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体验参与的热情。教师可以探索将传统的数学运算与游戏体验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作业完成的综合效率。例如可以结合“连连看”的模式,让学生从单纯的计算向连线有效转变,通过数学的估算、排除、判断等方式,实现高效的数学运算。结合学生的易错题目,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找茬游戏,找一找其中哪一步出错,应该如何纠正。通过这种作业形式,可以降低学生对计算的抵触感,也能让学生规避类似的错误,提高运算的准确率。

为了给学生带来良好的体验,游戏类作业的设计也可以恰当地借助一些外部工具来有效推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设计制作纸牌,运用纸牌游戏,让学生快速抽卡进行加减运算。可以让学生两两一队进行速度和准确率的竞技,也可以多人共同挑战,营造紧张刺激的游戏氛围,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提高学生运算速度和灵活性。这样的作业形式也可以延伸到家庭中,让学生与家长进行趣味的运算互动,避免单纯的纸笔作业,在卡牌游戏中让学生学习数学,积极运算,更好地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

通过游戏形式推进作业趣味设计,还要为学生预留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有效创新。因此,在设计游戏作业的过程中,除了由教师为学生提供游戏思路,让学生按部就班地来开展游戏,教师也可以将游戏的规则告知学生,让学生在其中摸索更多创新性的方式。以数学的24点游戏为例,这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游戏方式。任意4张牌经过运算后要想数字合成24,且每个牌只能用一次,就需要学生先对牌面进行观察,接着运用凑数的方式得出结果。每道问题的答案都有很多种,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游戏过程中,思考、记录结果,并说出自己的答案。这样的游戏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体现了良好的学习互动性,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有良好助力。数独游戏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引领学生积极探索的一类优质游戏,从基础的四宫格数独到九宫格、十六宫格及一些更高难度的数学题目,都可以让学生去尝试。思考从横列、纵列、对角线进行逻辑的分析和理性的运算,确定哪个格子放哪个数字,这些都是非常有趣的作业形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地探索,推进“双减”政策落地的同时,加深学生数学学习体验,并为学生自主探索指明方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