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我认知视角下利用节庆礼俗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探究
作者: 谢金霞课题项目:该文为宁德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和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儿童的视角开展幼儿感恩教育探索”(课题编号:NDDYB20220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谢金霞(1979~),女,汉族,福建宁德人,宁德市蕉城区儿童学园,研究方向:幼儿感恩教育探索。
摘 要:感恩是中国传统美德,它不仅是伦理道德的基础,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感恩相应的教育教学在教育领域广泛开展起来,感恩教育已成为从幼儿教育起至大学教育的必修课之一。感恩不仅是对人对事物的客观看法,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感恩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建立幼儿意识领域里的思想行为评价标准,这是幼儿成长第一课也是必修课。文章以认知视角探究利用节庆礼俗不同形式对幼儿展开与之相应的感恩教育课程,以此加深幼儿的感恩认知,为幼儿的健康人格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认知视角;节庆礼俗;幼儿;感恩教育;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2-0157-06
幼儿感恩教育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一方面可以使得幼儿在物质充裕的成长环境之下得到精神的富足,另一方面也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美德中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修养。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幼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小就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在感恩培养意识形成下成为积极营造和谐社会的一类具有社会价值的人。
一、儿童自我认知与感恩教育的相关概述
(一)儿童自我认知的概念和特点
儿童自我认知是指儿童对自身内心状态、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它是儿童对自我存在和自我属性的主观体验和认知反应,是儿童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觉察和理解。自我认知的发展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包括外貌、能力、性格特点、情绪状态等方面的认知。儿童的自我认知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深层的发展过程。
儿童自我认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儿童的自我认知是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在幼儿期,儿童对自己的认知主要是基于外在观察和经验,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外貌特征。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儿童逐渐能够对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绪状态进行较为准确的认知和描述。
其次,儿童的自我认知具有主观性和可变性。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尚未完全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稳定性。儿童的自我认知会随着情境的变化、他人的评价以及个人经验的积累而产生变化。
再次,儿童的自我认知还具有透明性和一致性的特点。透明性意味着儿童的自我认知较为直观和明显,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常常表露无遗。一致性指的是儿童的自我认知与他们的行为和表现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最后,儿童的自我认知与社会比较和他人评价密切相关。儿童常常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和他人的评价来获取关于自己的认知。他们会对他人的评价和期望产生影响,并在自我认知中反映出来。
(二)感恩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在探索利用节庆礼俗开展幼儿感恩教育之前,需要明确感恩教育的定义和目标。感恩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儿童感恩心态和感恩行为的教育方式,其目标是使幼儿从小树立感恩的意识,培养感恩的情感体验,并将感恩的态度和行为内化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感恩教育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感恩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旨在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通过感恩教育,幼儿可以认识到自己身处的社会环境和得到的各种资源是来自他人的付出和关爱,从而培养出一种感恩的心态。第二,感恩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情感教育,旨在引导儿童表达感激之情、关心他人、回报社会。通过感恩教育,幼儿可以学会感恩的情感表达方式,如言语表达、行为举止等,以及学会通过回报社会和他人来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感恩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儿童的感恩意识和感恩情感。感恩意识是指儿童对他人的付出和关爱能够有所察觉和认识,并能够产生感激之情的意识。感恩情感是指儿童能够真诚地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并通过言语和行为来展示出来。第二,促进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儿童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回报社会的情感,培养其积极的社会情感品质。第三,塑造儿童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如谦虚、宽容、热爱、责任等。第四,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感恩教育可以引导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学会回报社会,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感恩教育是一种培养儿童感恩心态和感恩行为的教育方式,其目标包括培养感恩意识和情感、促进社会情感发展、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以及培养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感恩心态,并将感恩的态度和行为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如何利用节庆礼俗开展幼儿感恩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儿童自我认知与感恩教育的关系
儿童自我认知对感恩教育的接受和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不同,对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也会有所差异。较高水平的自我认知能力使儿童更能意识到他人的付出和帮助,并能够感受到对他人的感激之情。同时,自我认知也使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感恩教育中的含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感恩教育对儿童自我认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感恩教育通过培养儿童的感激之心和关爱之情,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进行反思和认识。感恩教育强调与他人的互动和关系,让儿童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培养出关爱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这种关注他人的过程,促使儿童对自己的认知不断深化和完善,增强了他们对自己的理解和定位。
儿童自我认知和感恩教育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使他们更能意识到他人的付出和帮助,从而更容易感受到对他人的感激之情。而感恩教育的实施则进一步强化了儿童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促使他们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这种相互促进的过程使儿童的自我认知和感恩意识得到了双向的发展和提升。
二、认知视角下利用节庆礼俗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对儿童期的划分是从出生到成年的这个阶段,其中儿童期分为0~6岁的学龄前期和6~18岁学龄期,幼儿园的儿童属于3~6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可以开始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拥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内心变得更加聪慧灵敏,身体协调能力增强,动作也愈发敏捷,这一切都属于该年龄段所拥有的认知。在这一幼儿发育的黄金阶段,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语言能力、感知能力、观察和注意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去处理很多事物,但是由于经验的缺乏,往往会具象化地思考各种问题。在面对问题时,幼儿往往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幼儿感恩教育作为幼师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幼儿处于这个特殊阶段,通过幼儿本身具有的认知特征进行引导教育,才能够发挥基本的功效,达到教育效果。为了让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方便易操作性,利用节庆礼物开展幼儿感恩教育是幼师值得选择的一个重要方式。节庆礼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瑰宝,在节庆之时不仅具有浓厚的节庆氛围,还有诸多的礼俗文化需要幼儿不断地学习与传承,幼师抓住这样的时机,一方面是节庆的影响,一方面是园内幼师的教育方式加成,可以让幼儿由内而外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和熏陶,从而达到教育幼儿自小要懂得感恩的目的。而文章便是基于认知视角出发,从幼儿所具有的认知特征角度,以节庆礼俗为切入点来探索幼儿感恩教育的方式,从而达到其教育目的。
三、节庆礼俗作为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节庆礼俗的特点和意义
节庆礼俗作为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意义。节庆是社会共同的庆祝活动,通过特定的仪式、活动和传统习俗,表达对某种价值观、文化传统或特定对象的尊重和感激之情。而礼俗则是人们在特定场合下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社会互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节庆礼俗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使幼儿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感受到对他人的感激和珍惜,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
节庆礼俗具有直观性和身体化的特点。在节庆活动中,人们通常通过肢体动作、祭祀仪式、互赠礼物等方式表达感激和祝福。幼儿可以通过亲身参与这些仪式和活动,直观地感受到感恩的情感表达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例如,在春节期间,家庭会完成贴春联、包饺子、走亲访友等一系列传统习俗,幼儿可以亲自参与其中,感受到家庭团聚、亲情关怀和朋友间的祝福。这样的体验不仅增强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还培养了他们对家人、朋友和社区的感恩之情。
节庆礼俗具有情感共鸣和情感教育的功能。在节庆活动中,人们常常通过歌舞、戏曲、故事等形式传递感激和爱的情感。幼儿可以通过欣赏这些表演和故事,与其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亲情的力量。例如,在重阳节,人们常常会登高、赏菊、祭祖,幼儿可以通过欣赏秋景、聆听相关故事,感受到尊老敬老、传承尊贵家风的情感教育。这样的情感共鸣和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感恩之情,增强他们对长辈和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感激。
节庆礼俗具有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作用。节庆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通过参与其中,幼儿可以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了解祖国的历史、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这样的文化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使他们能够从小就建立起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通过对节庆礼俗的学习和传承,幼儿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
(二)节庆礼俗与儿童感恩教育的契合点
节庆礼俗与儿童感恩教育具有紧密的契合点,能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情境,促进幼儿对感恩的理解和实践。
节庆礼俗强调家庭情感和社会关系,为幼儿感恩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传统节日和庆典中,家人、亲友和社区的互动成为幼儿感恩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春节期间,家庭团聚、亲友交往、互赠礼物等活动都是感恩的表达方式,让幼儿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感受到亲情和友情的重要性。通过参与节庆礼俗,幼儿能够深入体验到感恩的情感和行为,并从中学习到感恩的意义和方式。
节庆礼俗弘扬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为幼儿感恩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教育内容。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思想和行为准则,例如尊敬长辈、敬畏先辈、孝敬父母等价值观念。通过讲述传统故事、学习节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幼儿能够了解感恩的重要性以及传统文化对感恩的强调。节庆礼俗的传承和实践,使幼儿有机会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其中感受到感恩的内涵和价值。
节庆礼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和互动方式,为幼儿感恩教育带来了生动的教学资源。在节庆期间,幼儿园可以组织各种庆祝活动和仪式,如舞蹈表演、手工制作、传统游戏等,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亲身体验感恩的情感和行为,培养感恩意识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与家长和社区的合作,幼儿能够扩展感恩的对象和范围,从而形成更广泛的感恩观念和行为习惯。
(三)利用节庆礼俗开展幼儿感恩教育的目的
1. 言传身教,做出榜样
俗话说“言传大于身教”,在幼儿的生长环境中,周围人的一举一动对幼儿起着重要的影响,幼师与家长作为3~6岁幼儿的重要教育者与引导者,自然在生活中需要以身作则,形成榜样效果。幼儿园的感恩教育也需要从此处出发,来逐步对幼儿形成影响。因此,幼师平时的一举一动必须对自己负责,对幼儿负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是要做好言传身教的每一个步骤,让教育效果达到最佳,从环境上达到对幼儿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