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作者: 张成分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已经在我国教育领域迅速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是将更多优质学习资源引入语文课堂,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延伸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基于此,文章从必要性、意义、原则和策略四方面,分析与探讨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小学语文;合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4-0060-05

为促进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战略,要求教师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过程,促进学科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促使学生精准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还可以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逐步形成语文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借力信息化手段,打造具有吸引力、魅力、高效的语文课堂,更好地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一、 信息化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现实需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备受一线教师的关注。信息化手段的合理应用过程中,教师除了能够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还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更多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活动,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并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学中,不仅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也满足了学生成长与发展需求。

(二)是落实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途径

目前,我国正在致力于教育现代化目标的达成。为了更好地达成此目标,我国于2018年4月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通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重构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进而推进教育信息化落地落实。

(三)是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加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支持。

二、 信息化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

利用纸质文本呈现教学内容,学生只是获取了经过概括、提炼的静态信息,信息获取质量并不高。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鲜活性和感染性。转变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能够让语文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形象化、具体化学习需求,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

(二)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

教师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的改变势在必行。信息化手段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不适宜性,能够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传递知识,还能够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学时空受限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教师可以了解学生课下学习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对应的学习资源和指导,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

(三)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过去,学生是依靠教师、书本来获取信息,这让学生的学习极为被动。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保证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不仅改变了学生语文学习方式,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

(四)师生互动方式发生了变化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双向互动。过去语文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具有单向性特征,这让师生互动演变为教师发出指令与学生执行指令,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且师生互动局限在课堂上。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过程中,师生互动逐渐具有双向特征,学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个人的观点及时反馈给教师,与教师共同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是某个问题进行多维探讨。同时,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不再局限在课堂上,可以延伸至课外。

三、 信息化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把握信息化手段运用的正确方向,应把握如下几个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任何一种创新教学手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都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服务。小学语文教师秉承主体性原则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及学习需要选择教学资源,可以保持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使其学习效率越来越高。同时,教学模式也得到了调整,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独立思考与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

(二)实时性原则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轻松把握知识重点。目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于依赖信息化教学手段,不仅影响信息化手段应有优势的发挥,还扰乱学生语文学习节奏,反而影响其语文知识的把握。因此,语文教师秉承实时性原则使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难点等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了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合理性、高效性。

(三)协调性原则

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性教学工具,应将辅助教师教学的作用发挥出来。目前,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过程中,缺乏协调统一知识教学与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导致正常知识教学节奏被打乱,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因此,语文教师遵循协调性原则运用信息化手段,可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合理规划信息化手段的应用方案,将教师的讲解和课件进行融合,实现语文知识教学与信息化手段应用的协调统一,进而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四)趣味性原则

学生对新颖、趣味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若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容易调动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现阶段,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只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呈现教材中的知识信息,不仅影响信息化手段多元化优势的发挥,还难以改变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教师秉承趣味性原则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知识信息,这让语文课堂教学被一系列趣味元素所充斥,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和魅力。

四、 信息化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的策略

为了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教师应形成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的意识,并积极探寻与运用更多新颖的教学策略。

(一)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目前,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依然过于依赖教师,缺乏自主学习的想法和能力。虽然语文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要求其进行自主学习,尤其是进行课前预习,但由于学生对课前预习的方向和重点并不了解,所以存在课前自主过于形式化的问题,难以保证学生预习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借力信息技术进行课前预习模式的优化。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制作微课视频,让学生在微课视频的引导下进行科学预习。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以此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制订的预习微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除了应合理把控微课时间,还应注重图片、动画等更多趣味元素的运用,这样学生预习兴趣更为浓厚,课前预习效果良好。

以《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的预习为例,教师为学生制作预习微课视频时,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对纳米科技的应用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纳米科技及纳米科技的应用价值,助力学生扫除课前预习的各个障碍。同时,教师应借助问题的应试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如“纳米科技是什么意思呢?”“纳米科技对实际生活的作用是什么呢?”学生应在预习中积极阅读课文、观看微课视频,在此基础上思考与解决这些问题,并利用信息化平台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给出的预习反馈,可以了解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预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制订对应的课堂教学计划,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导入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若课堂导入缺乏趣味性、合理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课堂导入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进而激发并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导入教学时,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的视听、图画等方面的优势,创设符合学生心理期盼的情境,以此调动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致。另一方面,教师应借助信息化手段多维度展示教学主要知识内容,降低学生探索学习的难度。

以《白鹭》一课为例,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既可以为学生展示多张关于白鹭的图片,也可以播放一些相关视频,让学生在多维度观察的过程中,了解白鹭的形象特点。之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与课文意境符合的音乐,学生在特定音乐情境中朗读文本的过程中,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初步感知和体会。此种导入方式相较于简单语言导入、复习导入等方式,容易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达成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及激活学生思维的目标。

(三)呈现背景资料,充分理解文本主旨与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都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学生对所学课文创作背景信息的了解,对文本主旨与情感的理解效果良好。而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创作的背景信息时,教师若直接介绍或是讲解,学生兴趣不高,对课文背景的了解也比较片面。对此,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更多与文章相关的背景信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筛选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获得更多探索课文主旨的有效信息。需要注意的是,过多文字背景信息的运用,容易引发学生的厌倦情绪,无法为其深度阅读文章提供助力。对此,在每次文章背景信息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选择一定比例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形式,以此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提升对课文背景的呈现效果。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例,在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初步阅读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文章所处社会背景的相关视频,视频中穿插一定的文字信息,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自主感受当时中国人的悲惨处境。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再次阅读这篇课文,提升对课文的感受和体会效果。长期利用信息化手段呈现文章背景信息,学生也会受到学习的启发,学习新课文时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相关信息,从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为其深度学习打好基础。

(四)重难点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教师只有保证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质量,才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文章内容。而在过去重难点知识的突破过程中,由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影响教学重难点突破效果。对此,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围绕教学重难点展示一些具体的生活场景或是生活事物,让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此外,教师也可以将板书与多媒体两种形式进行结合,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文本脉络结构,有效地掌握重难点知识。

以《海上日出》一课为例,要让学生感受晴朗天气及有云时海上日出的具体景象,使其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通过课前对班级学生的调查发现,部分学生没有观看过日出,对不同时段日出的景象并不了解,很难与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为学生预留阅读文本的时间,在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一定了解时,教师为学生播放关于日出的视频,使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视频内容进行对比的过程中,看到作者创作时的真实景象,真实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析巴金先生的良好品质,经过学生之间的激烈讨论,可使他们认同并学习巴金先生热爱大自然、乐于观察的良好品质,从而达成预期的文章教学目标。

(五)课内外阅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