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概念导向下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分析

作者: 焦文娟

摘 要:历史核心素养代表着历史教育的价值,具体内容有以下五个部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重要的能力。在整合教学内容时以大概念理念为指导,是引导教师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历史大概念导向下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探讨了具体的设计策略,助力提升历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关键词:历史大概念;高中历史;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4-0151-04

以大概念为基础,设计高中历史单元教学,以大概念作为教学内容的核心,将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种知识间的水平与垂直关系,有助于知识体系的宏观构建。在对大概念进行抽象化、归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对特定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解决,推动学生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技能。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和学科核心素养。

一、 历史大概念导向下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的价值

(一)有利于整合历史知识

大概念位于一门学科的中央,是学科有价值的部分。以大概念为中心展开单元教学,用大概念来指导单元中的各个知识点,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结,从而将知识的内部联系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增强知识的深度内涵。在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中,更加注重知识的全面性,从而克服了过去单一的单元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将课程的内容进行堆砌而造成的“碎片化”现象,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系统。

(二)有利于增强目标驱动力

作为教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教学目标可以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引导和连接整个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与新教科书的运用,在历史教育中,更多地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认识历史观点、理解历史知识以及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设置是落实课程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基础。在过去的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中,部分教师仅仅是将课时的教学目标进行累积,教学目标显得较为笼统。这对教师按教学目标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都是不利的。在大概念的引导下,进行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注重深化学生对大概念的认知和了解,以大概念为中心,整合各学科间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史学思考能力,促进不同学科间的转换。在这种核心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对单元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系统的设计,并根据这些目标来设定学习问题,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并对课堂教学活动和任务进行详细的布置。在教学目标的驱使下,建立覆盖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角度的教育架构与学习架构,强化了对历史知识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从单一的维度发展到多个维度。

(三)有利于丰富教学方式

从学生整体发展的大概念出发进行单元教学设计,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上。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的时候,在对单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情分析等进行精确把握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教师专业特长,可以选择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设计,从而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四)有利于推进深度学习

大概念是把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联系起来的媒介,联系了新的学习情境和原有的知识经验。以大概念为中心的单元教学设计,既要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驱动力,使单元教学都以大概念为中心主线进行,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利用将特定的历史事实进行抽象、归纳,形成大概念,从而达到对知识进行深入拓展,推动深度学习的目的。同时,学生还可以将所得到的大概念进行转移和应用,进而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变为技能。

二、 历史大概念导向下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1. 教学论

建构主义教育观认为,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方式,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课堂上,要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教师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成为指导学生学习的协同者和指导者。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在建构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和探索,调动他们的思考能力,努力让他们在现有的认知基础上,实现对新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教育观,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通过对学情和教学目标的分析,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设计,并对“主题”进行提炼。以知识为建构中心,符合以大概念为基础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需要。

2. 学习论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并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吸收者。在课堂中,教学活动指的是一种指导学生积极进行建构的过程。在已经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将目前的教学内容和已经有的知识结合,并对这些联系展开思考。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单元设计,不但注重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实现,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结构性的教学知识框架,进而实现具有实际教学价值的知识构建。这一点对高中历史课程基于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理论提倡对个人的直接经验与行为进行研究,并强调个人的经验与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总体比各部分的总和大,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格式塔理论着重于学习迁移,即把已经有的经验应用到另外一种情境中,在进行知识迁移的过程中,会产生创新性的思维,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知识网络。基于格式塔理论对整体性原则的强调,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单元教学的设计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启发教师要以单元的整体为基础,注意从整体上把握单元中的学科知识以及各个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单元中的每一个因素对教学结果的作用,在对整个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进行训练,从而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 历史大概念导向下的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一)分析内容,提炼大概念

1. 参考课标

作为全国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所有学生学习的基本条件,其中大概念的提炼原则上都应参照课标。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对学科大概念引起重视,以大概念为中心,将知识点的内容组织起来。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大概念进行提炼,可以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专题名称直接用作大概念。例如,专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简述了在日本入侵,民族危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最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胜利,它推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主义,推翻了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开光明道路的历史阶段。在设计单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把专题题目当作一个大的概念,把教科书的内容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重新处理课程标准中的专题,对大概念进行提炼。在设计单元教学的时候,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基础,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中每个课题的大纲和要求。对学习内容和标准展开分解,对各个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建议提炼出大概念。具体的提取过程是确定课标要求、把握整体概况、梳理知识联系、掌握教学内容、提炼大概念。以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五、六单元为例,单元主题分别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以及“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课程标准中对两个单元的要求是: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与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冲击,以及中国民众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作出了各种积极但有局限性的尝试。从清末至“中华民国”成立这两个单元,将其归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与原来的主题标题相联系,再加上这一阶段都是在列强入侵的情况下,各个阶层为了拯救国家的危难而展开救亡图存的运动,可以将大概念提炼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救亡图存”。

2. 整理结构

要提取出一个历史的大概念,就一定要以历史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即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运用历史思维导图,以知识链接的方式,找到关键概念。以历史知识结构为基础的大概念,能够高度概括知识内容,在这一大概念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建立历史知识架构,并运用这一架构进行新的知识转移和解决特定的问题。在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联系,注重知识的递进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从中国历史到世界史的编排,跨越了很长的时期。以新教材这一特征为基础,在展开单元教学的时候,要与目录结合,对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并对各个单元的主题进行总结。发现单元与单元之间、单元内各学时之间的联系,形成中心思想。其方法是:整合历史教材,精练单元知识点,归纳概括单元主题,建立单元与课时之间的关系,提炼大概念。

(二)设定目标,掌握大概念

1. 核心目标

以大概念为基础的单元教学设计,一定要明确能够直接指向大概念含义的核心教学目标。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单元核心目标作为一个切入点,从而建立单元内容框架,对整个单元教学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调整。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六单元为例,其大概念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救亡图存”。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可以设定如下的核心目标:“了解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必须获得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了解救亡图存的重要性和局限性,并了解它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建构教学的主线。

2. 细化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大概念,在大概念支配下建构知识系统是单元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应以大概念的逻辑体系为基础,提炼并分解单元的核心目标,并在具体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以大概念为基础,进行单元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只能构造出一到两个重要的概念,但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将具体的单元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还能够将相关的概念知识进行联结,扩大知识网络。

(三)任务驱动,建构大概念

1. 问题驱动

核心问题是要达到了解大概念的目的,问题是根据不同的目的而设计的。如果大概念是针对教师,是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的时候,用来搭建一个框架的支撑点,让学生为概念转换搭好支架。那么核心问题针对的就是学生,重视学生在对大概念的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要针对各种不同的核心问题展开思考并给出答案。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概念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一个概念系统,最终形成一个具有逻辑性和联结性的概念结构。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以及“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例,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两个单元的内容较多,涉及的概念也较多,要想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系统,就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以大致念为基础,建构单元教学的途径,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救亡图存”为大理念,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中国人民在拯救国家民族的过程中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并展开一系列问题:为何1840—1919年间中国社会各界要为救亡而奋斗?各个阶级都作过什么样的斗争,以求救国?救国为何未能成功?这种救国之战,虽已失败,其意义何在?

2. 任务情境

在以大概念为基础的单元教学设计中,除了核心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核心任务。要解决核心问题,就必须以核心任务为驱动力。核心任务指的是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讨论解答不同的情境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实现教学目标。高质量的核心任务要以理解大概念为基础,与核心问题相符,应当是发生在实际情况下的问题,问题要活泼,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且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很容易地得到解答,贯穿单元教学设计始末,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材的内容,建立概念系统。在这个核心的下面,还有很多小的任务,都是为了完成这个核心任务。针对子任务,要创造出更加详细的情境,在多个子任务的聚集下,进行核心任务的设计。这样就能解决核心问题,使各个层次的概念之间能够很好地衔接,从而达到对大概念的了解与建构,完成本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