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信息化手段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 龙玉琼摘 要:传统的语文课堂沉闷、互动少,难以调动起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信息技术具有将图文、动画结合的功能,可以让静态的文字动起来,给学生别样的感官与体验,进而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此,文章以小学语文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述了当下语文教学的困境以及信息技术与语文融合存在的问题,而后分析了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最后以具体案例的方式探讨了信息化下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期望在信息化的助力下为语文课堂增添更多活力,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在新时期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语文;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5-0036-05
一、 引言
在强制性的课堂中,虽然可以确保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但却难以让学生对语文心生热情,逐渐拉远学生与语文课堂的距离。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信息技术以图片、视频的方式代替传统的黑板、文字教学,为枯燥的语文课堂增添了更多活力。为此,加强对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教学的研究也刻不容缓。
二、 小学语文教学困境以及信息技术与语文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困境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纵观我国当下的语文教学,还存在采取灌输式方法的情形,教师一味地传输知识,学生死记硬背,不仅抑制学生自主学习力的发展,还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力的提升,具体表现如下:
1. 重结果,忽视过程
应试理念下的教学通病就是重结果、轻视过程,虽然这种方式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成绩,但却因忽视沿途的风光,难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单纯地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将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工人,语文的内核被严重忽视。
2. 强调分析,忽视情感
现行语文教材内的文章是名家经历或自我情感的体现,趣味十足。但就是这样的文章,教师习惯性地“嚼碎了”喂给学生,导致学生味同嚼蜡,缺少学习的兴趣,难以主动地参与其中,这势必会降低语文教学效果。
3. 强调应用,忽视精神
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新课标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理念,语文能力包含心智能力与操作能力两种,二者都要通过训练来提升。但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越俎代庖,忽视了可以锻炼学生能力的实践环节,导致语文课成了教师一人的独角戏。文章本是可以欣赏的,语文学习也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精神为主,要为学生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做好铺垫。
4. 重教法,轻学法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把控着整个课堂,学生是被动者。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也是被动的,甚至教师养成了依照自己要求授课的习惯,忽视了学生的反应与接受能力,长久以往就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存在的问题
1. 课堂拓展力度不足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好书本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地向外拓展。但因学生认知、理解力弱等现实因素的影响,知识拓展力度不足,这便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需要借助信息化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但当下拓展力度不足问题,影响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2. 过度依赖信息手段
诚然,信息技术有着其他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也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过度的应用只会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过度依赖信息化,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着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从而让语文学习陷入了单纯的知识扩充中。过度依赖信息化的另一弊端是:一旦设备出现问题,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影响教学效果。
3. 信息技术与语文融合不充分
信息技术与语文的融合还处在初级阶段,首先,信息技术与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两门学科,两者的内容、授课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其次,信息技术与语文融合的创新力度不足,虽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但两者还未达到相融合的效果,且创新力不足。最后,注重信息技术忽视语文现象的问题还未改变,两者的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4. 课件制作忽视学生的需求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中,一些教师过分追求课件的美观、丰富多彩,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以及课件对学生注意力的影响。从电脑投影到屏幕上,本就模糊,但一些教师却忽视了这点,还过度装饰PPT,让学生看不到后面的文字。另外,有的学生被PPT上多彩的图片吸引,分散了注意力。在动画设置中,教师的花样也多,出现的声音千奇百怪,引发了学生一阵阵的哄闹,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三、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的作用很多,可以为语文课堂提供多样化形式的学习语料,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及智趣横生的游戏,可以将学生带入到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引领着他们一步步地探索。因此,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之中并逐渐显露它本身的优势。
(一)实现师生的双边互动
教学是师生双向的活动,但以往讲述式的方法忽视了互动这一环节,还有很多教师认为互动浪费时间所以自主取消了这一环节。如教师让学生找出文本中的多音字,学生找出来,教师会一一列在黑板上,耗时耗力,影响其他环节的教学,所以教师就直接将多音字列出来让学生认识、学习。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很好地优化这一环节,学生一边找、一边说,教师直接用投影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压缩出的时间就可以集中到互动上。
(二)拓宽语文学习资源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要想拓宽资源,教师会提前查阅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即便教师再能干,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详尽的资源。相对来讲,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师的查找提供了便利,教师只需登录电脑,输入关键词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资源库,再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即可。即便是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查找与文本相关的资源,如在《清明》这首古诗的学习中,就可以引导学生现场查阅有关“清明节”的信息,很明显这种方式拓宽了资源,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实现语文知识的重构
信息技术带给课堂最大的变化是,它集声音、图画于一体,可以实现对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教师在准备课件的过程中,并非单纯的对文本进行迁移,而是在解读、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效地设计教学。所以教师制作课件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学生在听、看的过程中必然会联想所学的知识或自己以往的经验,从而完成知识的重构,推动语文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四、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是确保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为此,教师要抓住信息技术的优势,合理地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在发挥信息技术本身作用的同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有趣。为此,文章从如下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教学展开了深入的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渲染课堂气氛
信息化具有明显的教学优势,可以为学生构建起良好的课堂氛围。如在《四季》一文的学习中,在课堂开始环节,教师就可以用音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听,鸟儿在欢快地唱歌,看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切都是那么的富有生机与活力。”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看看四季的样貌。学生的热情被音视频完全调动了起来,积极投入新课程的学习中。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适时地引入信息技术,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因为课下时间的活动兴奋还没有消退,如若教师直接平铺直叙地授课,他们难以真正地参与其中。如若在此阶段,教师借助信息化手段,就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如上《四季》的导入便是如此。随着课堂学习的不断开展,学生的疲劳期也随之到来,因长期地专注他们的注意力也逐渐减退,此时难以专心地进入到学习中来,教师恰逢其时地引入音视频,可以保持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破解课堂重难点
以传统的手段处理课堂的重难点,教师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寄希望通过自己一遍遍的输出、简洁的板书破解难点,但是往往“吃力不讨好”。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蚕姑娘》一文的学习中,文章通过插图、文字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蚕姑娘蜕变的四个过程,但因这是小学生认知外的事物,即便是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述、一遍遍地展示,学生还是无法在脑海中构建起具体的画面。Flash动画技术的应用则可以将蚕姑娘吃—睡—脱—醒—变的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当然教师还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借助白板的拖拽功能,调整蚕姑娘变化的顺序,这样复杂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我国地大物博、地域广阔,语文教材内也纳入了有关我国地域资源、景物介绍的语文,如《雾凇》这篇文章就是对吉林雾凇之美的描绘,但单纯的文字学习难以让学生体会到美景,此时教师就要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雾凇晶莹洁白、千姿百态的图片。在真实情境的引领下,让学生主动地进入文本阅读中来,让孩子们在美文的浸润下,感受雾凇的美丽,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学习难点也容易突破。
(三)借助信息技术构建灵活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是一个异彩纷呈的动态过程,处处充满着变数,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师生应对变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学习中,通过文本的学习大家都为少年周恩来的精神所感动,也想要奋发图强。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就会问:“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的崛起读书,我们的中国不是发展得很好吗,为什么还要说出这种话呢?”还有的学生表示:“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那么他做了哪些努力?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呢?”这样的问题,放在我们小时候,要想找出课外书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何况还要对知识点进行拓展。但是现在不同,打开浏览器,在百度词条上输入“中华崛起”和“周恩来”等的关键词,就会出现更多的信息等待学生阅读和检查。另外,还有一些生字词是教师难以准确把握的,此时我们就可以直接输入相应的字词,答案立马呈现。课堂上的各种疑问,借助信息技术就被我们轻松解决了,也可以为下节课内容创造很好的情感基础。
在信息技术指导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会再像之前一样,程序化地说:这个问题有价值,课下我们需要好好研究一下,以此掩盖对整个问题的不确定。因而,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为课堂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灵活了教学方式。
(四)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的互动与交流
1.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满堂灌”的形式
以信息化做载体,开展语文讨论,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如在《草船借箭》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整合相关的影视资源,截取片段制作微视频,学生可以进入知识情境中来,一边观看视频一边回答教师布置的任务,如“这篇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通过各个人物的表现,你可以分析出他们的性格特征吗?”而后安排小组开展讨论,以此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 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蒙头学”的弊端
以往的语文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讲什么、学生记录什么。在信息技术引领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巧用信息化平台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如在一篇新文章的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介绍文章的背景、作者简介,以此激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当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这对成长在信息化下的小学生来讲很容易,完全可以脱离教师自我学习。
(五)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
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时空限制,信息化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师生接触广阔的知识,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局限于课堂之中,要在课下利用信息化手段。课堂时间有限,而且教师一人需要面对很多的学生,难以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所以会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线上流水线,生产出的是一模一样的东西,这也不是素质教育的追求,更不应该成为信息化手段运用的价值。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个性化语文课堂?在课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框架,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思路,在课下要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自我”的东西,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这种理念正在被我们接受,所以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善于借助微视频截取重要的片段,让学生对自己难以理解的知识在课下进行反复地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