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 内外拓展
作者: 林宝梅摘 要:读写结合、内外拓展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读写结合是通过写作的方式为学生阅读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以写作活动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内外拓展是通过课内教材为主的阅读训练和课外阅读拓展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助力学生语文阅读发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有利于提升初中生的阅读质量和教师阅读教学的专业性,在设计过程中要尊重初中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助力学生阅读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6-0031-06
一、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对7~9年级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在课内阅读方面提出要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同时注重读写结合的思路,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丰富自身精神世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从语文阅读角度出发,构建阅读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质量。
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一)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原则之一。阅读教学主要通过阅读范文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和阅读能力,吸收思想营养和写作营养;写作教学,主要通过作文来练习表达思想感情,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两者相辅相成。在读写教学中,自觉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二者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读写能力。
从阅读教学设计来看,读写结合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一方面,初中生写作能力偏弱,处于写作提升阶段,通过广泛阅读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读写结合为学生阅读、写作均提供了成长的渠道,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普遍会遇到不知道如何写作、写作材料如何组织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广泛阅读为阅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广泛收集材料,掌握写作的方法,如通过广泛阅读优秀作文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语感并积累写作的思路,在阅读中形成写作思路。因此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教师的阅读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写作需求,做好阅读设计工作,为学生写作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另一方面,读写结合的发展模式为学生阅读发展提供了方向,避免学生无效阅读。初中生广泛阅读容易出现无效性,如部分学生痴迷电子小说类阅读资源,阅读内容无法融入写作和语文学习,同时也让学生出现有瘾行为,不利于学生阅读发展。读写结合的思路下,学生阅读的资源基本是以服务学生写作、学以致用为主,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升阅读效率。
(二)内外拓展
内外拓展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重要思路,核心是提升初中生阅读资源。内外拓展强调初中语文阅读时应丰富教学资源,包括课内阅读资源和课外阅读资源,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内外拓展阅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课内阅读。课内阅读包括以教材为主的内容阅读、阅读方法掌握和群文课内阅读拓展,提升学生阅读体验。以教材为主的内容阅读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细读、精读、泛读的思路,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锻炼学生提炼中心思想的方法。群文阅读的方法主要是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丰富课堂内的知识,基于教材进行相关资料的拓展工作,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更多内容,提升学生阅读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以整本书阅读和学生自主拓展、积累为主。课外阅读过程中整本书阅读是阅读拓展的重要思路,核心是通过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并积累知识,通过整本书阅读实现阅读教学设计,助力学生成长。拓展则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身学习和教师教学安排开展的以短篇为主的拓展,以丰富阅读资源、加强阅读理解为主要目的。
三、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初中生阅读质量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通过读写结合、内外拓展的思路,有效提升了初中生的阅读质量,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知识学习目标,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必然需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阅读特征,结合初中生应具备的阅读要求进行合理构建,使得学生的阅读效率、质量均明显提升。
阅读教学设计一方面注重学生阅读数量的丰富。初中生阅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阅读资源不丰富,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资源以课堂为主,是以教师课堂拓展的阅读资源为主,学生阅读总体数量不多。阅读设计指导下,通过读写结合、内外拓展的工作思路,在阅读教学时就明显突出阅读数量的要求。在课内,教师通过群文阅读的工作理念,积极将课内外的知识融入课堂阅读当中,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料,如古诗词的学习时,教师会融入古诗词作者的生平简介、作品背景等;散文则会融入作者的生平简介以及其他代表作等。这些资源的融入既可以作为阅读资源进行丰富,也可以拓展相关的阅读资源,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多的方向。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合理融入包括微课微视频资料、相关文本内容等,这些都丰富了课堂资源,也让学生接触到了更多的阅读素材。在课外,教师基本采用群文阅读的思路,为学生提供一学年的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广泛阅读的同时积累阅读资源,同时教师还可以提供单篇阅读资源,辅助学生完成阅读内容,提升阅读质量;另一方面注重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注重阅读应用。广泛阅读、丰富阅读数量的同时,初中阅读教学设计注重学生阅读的应用和质量提升,在实际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置阅读交流课、引导学生学会摘抄优美句子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的质量。如教师可以将习作课作为交流课,引导学生将日常摘抄、积累的阅读内容,围绕写作主题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内容设置方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教师阅读教学专业能力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丰富学生阅读质量是教师阅读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阅读教学设计、如何提升学生阅读的水平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部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阅读的设计一般,一味强调阅读数量而忽视阅读质量,有的则对学生的阅读设计缺乏主动性,导致学生阅读质量一般,无法起到阅读教学的作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让教师教学专业能力提升成为可能:首先,教师在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如新课标中对7~9年级段的学生语文阅读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初中生阅读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初中生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应具备的能力。教师需要认真领悟新课标的要求,落实新课标的规定内容,逐步在课程教学中做好阅读设计工作,提升个人专业性;其次,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时需要做好教学方法的优化工作。初中语文阅读并非简单地提供给学生阅读目录,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是需要教师进行阅读设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并丰富学生的阅读体会。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阅读的差异性,了解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阅读设计,确保学生整体阅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学生阅读的合理应用,通过习作课、口语交流课等多种课型,帮助学生逐步提升阅读能力,助力学生发展;最后,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还应积极做好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工作,从学生阅读习惯入手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设计,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方案。学生阅读习惯培养要尊重规律,利用政策,如利用“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课后时间增多的客观情况,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案开展阅读指导,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为主,加强阅读训练
1. 细读与泛读结合
新课标中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厘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会,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新课标中的要求可以看出,课内阅读的设计不是简单地阅读,而是要注重语言、语句、情感的学习,需要在阅读中不断提炼内容。
细度和泛读的结合是课内阅读的重要形式和逻辑,对学生阅读学习发展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在阅读指导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初步进行泛读。泛读的目标是快速完成阅读并可以初步理解大意,如通过泛读可以了解作品的基本文本形式,是议论文还是说明文,是散文还是其他文体,在泛读过程中还可以初步理解内容,对主要描述的内容产生认知,还可以通过提取关键词等方式实现带着任务阅读的目标;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细读。细读的目的是理解句子内容,完成文本学习工作。细读学习时需要总结大意,完成段落划分工作,需要提炼段落中心思想并形成全文中心思想的学习。此外,细读过程中还涉及对关键语句的分析,对主要句子的理解和掌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等。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为例,第一课时的教学适合泛读。第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扫清阅读障碍等。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重点布置简单的任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包括“济南冬天的特点”等问题。这些问题通过泛读就可以快速提取出答案,找到对应的部分进行学习;第二课时教学适合细读。第二课时的目标包括“体会景物描写融入作者情感”的写作方法,掌握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这些内容都需要细读,首先要找到景物描写融入作者情感的具体句子,然后分析句子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分析句子的具体表达形式;其次,在分析过程中还需要体会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品味句子所融入的情感和句子语言、词汇的使用,鼓励学生尝试对句子积累,从而助力学生精细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如“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是否可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这里的“卧”字和哪些地方遥相呼应?这些都需要学生细读才能寻找到答案。
2. 实施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一线教育工作者在群文阅读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工作并取得积极进展,对学生语文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群文阅读的工作思路有利于丰富课内阅读资源并为教师课内教学指明了方向,包括依据结构化阅读理念和“1+X”思想,教材内选文以单元整合、单元内一篇带多篇构成群文;教材内外选文以教材内一篇带教材外多篇构成群文。
初中语文教师开展群文阅读符合教学的规律,为提升课堂阅读质量提供了重要思路。首先,群文阅读提倡单元整合思路,即单元内一篇带多篇,强调基于语文单元要素角度对课文内容进行融合,解决了单篇教学联系性不强的问题。单元内一篇带多篇可以有效融合单元整体教学,让学生基于语文要素进行合理的构建,将单元内的阅读章节进行合理的融合,帮助学生立足单元整体分析内容,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联系性不强的问题,让学生形成整体思路;其次,单元内的设计注重一篇带多篇的群文,即一篇课文教学过程中会融入较多的课外阅读材料,实现对课文内容的丰富,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课内资源丰富的情况下,教师可选择的内容比较多,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学情灵活地进行设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为例,在课堂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做好多种教学资源的融合工作,积极实施课内群文阅读。首先,教师可以从写作背景入手准备阅读材料。如教师可以准备白求恩先生生平简介,帮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写白求恩、什么是国际共产主义,加深学生对白求恩先生的了解。阅读材料除了文本资料,还可以列举河北省唐县的白求恩纪念馆的资料,辅助学生完成对白求恩先生的认知。其次,教师可以从单元整体语文要素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了解“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是我们共同心愿”的意义,了解本单元中主要人物是如何从不同方面诠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从单元整体角度开展指导,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单元群文阅读设计下,所有的阅读目标、任务、阅读资源都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安排,需要教师采用微课在内的形式进行设计,提升学生对单元整体阅读的理解和认识,助力学生阅读质量的提升。最后,在阅读过程中基于群文阅读教师还可以补充其他材料,除白求恩个人简介以外还可以对照文本进行丰富,如课文中第2、3自然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尚品格,围绕对工作的态度,对同志、人民的态度,对工作的要求等对比白求恩和“不少人”,教材中采用了理论叙述,而教师则可以从社会现象中补充相关的资料,包括每年感动中国人物案例、一些人员在公共场合负面行为的案例等,通过对比真实案例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