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童谣融入小学第一学段音乐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许晓洁摘 要:音乐教育在学生思想启蒙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具有启迪思想、开阔视野的关键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音乐教育不再是传统单一地传授知识,更多的是聚焦核心素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落实核心素养为主线,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多元文化,开阔艺术视野。文章以第一学段音乐课堂为落脚点,将地方民族音乐渗透到音乐教学中,让地方民族音乐走进音乐课堂,探究如何将闽南童谣融入小学音乐课中,让本土民间音乐进入课堂的有效途径,真正实现扬乡韵、强芗音。
关键词:闽南童谣;第一学段;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6-0131-06
一、 引言
闽南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最终沉淀为如今的非遗文化,南音作为中华古典音乐的瑰宝之一,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作品名录。南音作为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既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律动优美的特点,又饱含浓郁、悠久的生活气息。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闽南童谣,可以丰富教学内涵,引导其深入了解乡土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传承意识。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紧密贴合《艺术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包括审美感知、学科综合、艺术表现以及文化理解,实现循序渐进式的引导。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中闽南童谣的渗透方式是研究的重点,能够促使学生感悟音乐特点,掌握音乐技能,主动继承发扬,提升自身素养。
二、 小学第一学段音乐学习任务
小学第一学段开展的音乐学习任务是以趣味唱游、聆听音乐、情境表演、发现身边的声音四大任务群为主线,通过演唱、演奏、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以趣味化游戏开展音乐活动,激发学生对音乐有好奇心和探究欲,并能在聆听、情境表演、探究声音与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学习过程中初步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和世界多元音乐文化。
三、 闽南童谣的介绍
闽南童谣通过婉约、深情、朴实的表达方式,描绘了闽南地区人民的生活、风土人情和民间传说。经过多年的演变和传承,现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旋律优美动听,歌词简单明了,常常用来娱乐儿童或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描绘自然景观的,如《莲花池》《小螃蟹》,也有描写日常生活的,如《买鱼歌》《拌饭歌》,还有描绘传统节日和民间传说的,如《过年歌》《三月三》。这些童谣既展示了闽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又传承了闽南地区的文化。综上,闽南童谣在闽南地区广为流传,并在近年得到了大力推广,许多童谣被改编成歌曲,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上播放,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闽南童谣成为闽南地区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学习。
四、 小学第一学段音乐课中融入闽南童谣的意义
在当前新时期教育背景下,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学生成为新时期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此,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闽南童谣既是闽南本土音乐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富有哲理;既有生活气息,又渗透知识。在音乐教学中融入闽南童谣本土文化,充分发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能够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渗透区域文化,提高学生的闽南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实现传承闽南文化的最终目的。对小学音乐课中融入闽南童谣的意义,总结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符合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理念中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健康素质这四大方面,强调辩证统一协调发展,这一概念放入小学第一学段音乐教学中,则表现为: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思想道德;②利用音乐中蕴含的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养;③通过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素质;④减负增效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闽南童谣由历代的百姓根据儿童理解能力、心理特点创作而成,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与教育领域所倡导的减负增效理念具有一致性,符合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闽南童谣,合理利用演唱、演奏、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的教学方式,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理念,感悟音乐的包容性。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内容和单元结构为主,落实项目式教学办法,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浓缩文化精华,拓宽学生眼界,培养文化素养,还能通过鉴赏、演唱,使学生感受其中的民族审美性。
(二)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
在音乐课堂上引入闽南童谣,有利于新课改的落实,在《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注重“理解民族音乐多样性,弘扬民族音乐”。闽南童谣作为古乐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饱含民族化的音乐精神,在小学第一学段这一黄金时期,应将弘扬和传承文化这一思想深深镌刻在学生心中。通过将闽南童谣融入音乐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闽南文化,形成乡土文化继承发扬责任感,开辟民族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水平
审美感知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鉴赏能力,包括对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的应用,通过对作品的观察及体验,判断其美感和价值。虽然审美感知十分主观,但仍然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培养以及改善。闽南童谣描绘的内容以生活场景、自然景色为主,注重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演唱闽南童谣,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对音乐演绎的敏感度以及审美感知水平。
五、 小学第一学段音乐课中融入闽南童谣的方法策略实践探究
新形势下,闽南地区多所小学选择将闽南童谣融入音乐课堂,希望能够凭借该做法,加深学生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使闽南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面向全员实现常态化普及
闽南童谣历史悠久,旋律扣人心弦,利用闽南童谣激发学生的乡音乡情,培养文化自信,突出民族音乐艺术地位,是高效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关键,在实际落实中应注重面向全体师生,进行常规化普及。《课标》强调,将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德育工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致力于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将“闽南风·芗音情”融入日常课程中。可通过开设晨会课、闽南音乐教科组等方式形成校园闽南芗音传承氛围,由上至下实现全面引导。
(二)引入闽南音乐教材
随着文娱活动的大力发展,各类音乐形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对传统音乐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冲击。闽南童谣是众多民间音乐中比较适用于小学音乐课堂的内容,想要真正引导学生从小接受闽南文化的熏陶,需要立足于《课标》内容,围绕闽南童谣展开教学。考虑到音乐教材关于闽南童谣的内容十分有限,因此,教师要精选其他辅助类材料完善课堂。例如,引用收录大量闽南童谣的《闽南民间音乐乡土教材》,丰富教学资源,为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支持。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五十六朵花时,其中《其多列》《快乐的罗梭》《勇敢的鄂伦春》《苗家乐》《乃呦乃》分别代表着哈尼族、彝族、鄂伦春族、苗族、土家族的歌曲,均展现着丰富的民族特色。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正确了解民族特色,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同步播放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视频,配合歌曲赏析,展现我国民族大一统、和谐美好的氛围,在此基础上,引出我国儿童文学领域的瑰宝——闽南童谣,通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教材内容的延伸
闽南童谣作为闽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音调诙谐、童趣充足的优势,将其融入音乐课堂,能够加深学生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对闽南文化的传承以及弘扬具有重大意义。以《我爱祖国,我爱家乡》为例,教师结合单元内容巧妙融入闽南童谣以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与课堂单元教学的结合。
第一步,介绍闽南童谣的背景和特点。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向学生简要介绍闽南童谣的起源、地域特色和主题内容,让学生对闽南童谣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欣赏和分析闽南童谣。挑选一些与祖国、家乡相关的闽南童谣,如《故乡的原风景》,播放专业演唱版本的录音,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和旋律特色。
第三步,欣赏、感受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富有哲理;既有生活气息,又渗透知识的闽南童谣。让学生加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理解其独特之处。
第四步,学唱闽南童谣。挑选一首较简单的闽南童谣,逐句教学生唱吟歌词,注重发音准确、节奏感和语言表达。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或录音带,辅助学生熟悉并且掌握歌曲的旋律。
第五步,表演与创作。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或合奏表演,展示学习闽南童谣的成果。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歌曲意境,设计简单的舞台动作、小合唱编排。鼓励学生在闽南童谣的基础上展开创作,例如,编写新歌词、增加伴奏乐器、设计舞蹈动作。
第六步,开展闽南童谣艺术进课堂活动、兴趣小组,通过说、唱、演的形式激发学生产生兴趣去了解闽南童谣的发展历史,了解其艺术的魅力所在。通过向学生介绍传统童谣的说唱表演风格及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本土音乐文化、传承历史的思想意识。
(四)创设环境,利用乐器了解闽南童谣
对闽南童谣歌唱方面的教学,廖乃雄先生在《论音乐教育》中提出,对民族音乐的学习还应配合母语教育,根据民族地方特色提升音乐教学的功能,这种音乐素材具有不可代替性。在进行闽南童谣教学时,除了关注记忆效果外,更应当挖掘音乐性和动作性,充分展现艺术价值,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融入闽南童谣时,应当强调感知理解与体验性,从而有效提升课堂趣味感。
在实际学习中,可以以学生熟悉的事物或环境为切入点,通过创设环境的方式直接融合音乐、动作,使小学生直观感受闽南童谣文化,在活动中感受文化氛围,形成学习兴趣。具体做法如下:①牵手当地老艺人,结合校本课程延展校园文化,通过开展听、说、读、唱、演等体验活动,将童谣创编成舞蹈、童谣短剧等内容,通过欣赏,初步了解闽南童谣乐器的特点和演奏方法,了解乐器的历史、分类、演奏技巧。②通过与课程内容相结合有效融入闽南童谣,向学生展示和介绍闽南童谣常用的乐器,如三弦、梆笛、板胡、手鼓。准备乐器样品或图片,让学生亲身感受乐器的形状、结构以及音色。③播放专业乐器演奏录音,让学生聆听、感受闽南童谣乐器的独特音色和表现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乐器演奏方式、技巧以及演奏者的表情和动作,加深其对地方特色乐器的了解。④利用打击乐器,教授与闽南童谣曲调和节奏相匹配的简单演奏技巧,激发学生对地方特色音乐的兴趣。
(五)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程引导
闽南童谣源于生活,彰显着生活中的艺术性,尤其在不同节日中,闽南童谣蕴含着对不同节日、文化习俗的理解。因此,在小学音乐课中可以根据具体的节日来丰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击鼓传花》活动中,基于先前对“鼓”这一打击乐器的学习,以及对不同类型鼓的了解,并用多媒体播放高校赛龙舟比赛现场视频,利用其中激烈的鼓声和岸上呐喊助威的人群引出闽南童谣《扒龙舟》这一内容。在这首闽南童谣中,详细描绘了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极富节奏感和律动感,歌曲简短精练。为了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教师可以在端午节前后组织击鼓传花活动,采用游戏的方式感受风土人情,沉浸在龙舟的热闹场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