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思维导图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方法探究

作者: 高志云

作者简介:高志云(1982~),女,汉族,福建石狮人,石狮市第五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结构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文章通过借助思维导图的方法,探究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结构化教学的可行性和效果。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关系,并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结构化教学与思维导图的结合,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7-0047-06

文章旨在探究借助思维导图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可行性和效果,并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结构化教学是一种基于逻辑结构和概念关系的教学方法,而思维导图则是一种可以清晰展示这种结构和关系的图形工具。通过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应用数学方法,并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其应用意义不可忽视。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串联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将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首先,思维导图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按照不同的主题、概念和关系进行分类和组织,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整体框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思维导图还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不再将知识点孤立地看待,而是理解其在数学中的位置和作用。

其次,思维导图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需要将数学概念和思想以非线性的方式进行展开和整理。这种思维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学生在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中,需要进行概念的梳理、分类和归纳,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思维导图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和思考能力。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形象,形成视觉化的记忆。对学生而言,这是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的方式。同时,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维整合和推理,提高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

最后,思维导图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交流能力。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非常有益。同时,思维导图也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展示与分享,激发彼此的启示和灵感,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它能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和逻辑推理,增强记忆和思考能力,培养创新和交流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运用思维导图,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作为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应用思维导图,以下是一些应用原则,可以指导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师合作或个人绘制思维导图来整理和呈现数学概念、问题或解决方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

(二)简洁、明确地表达

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尽量以简洁、明确的方式表达数学概念和关系。图形和关键词的使用应尽量简明扼要,能够准确地传达数学概念和思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三)培养逻辑思维

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逻辑结构组织和分类信息,建立起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的能力。

(四)综合运用数学知识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和应用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设置难题或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综合运用。

(五)鼓励交流和分享

思维导图的绘制不仅仅是学生个人的活动,也是一个可以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的机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思维导图展示和讨论,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启发。这样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六)不拘泥于结构的形式

在运用思维导图时,教师不应拘泥于特定的结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习惯,灵活运用思维导图的结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绘图方式。不同学生可能采用不同的思维导图形式,而这种个性化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结合实际问题和情境

思维导图可以结合实际问题和情境进行应用。教师可以设计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建立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提高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思维导图也能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和应用思维导图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阶段是孩子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然而,小学数学教学也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教学内容、方法、学生学习动机等方面。以下将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

首先,教学内容的繁杂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小学数学课程中涉及了各种数学概念、计算方法和解题技巧等内容,面对大量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会产生厌烦或迷失方向的情绪,导致学习效果的降低。

其次,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也是一个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讲述和演示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较少采用多元化、参与性的教学方式。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方法可能使学生缺乏积极性和兴趣,对数学学习的参与度不高。

再次,学生学习动机的不足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积极性。他们可能因为感到难以理解、缺乏自信或缺乏实际应用意义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这种学习动机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消极态度和低效学习。

最后,评价方式的单一性也是一个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评价通常以标准化的测试和考试为主,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手段。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可能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学习水平,也给学生带来了过多的压力和焦虑。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教学内容的繁杂性、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学生学习动机的不足以及评价方式的单一性等,教师要重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此来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和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

四、借助思维导图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探析

(一)基于教材内容,构建数学知识结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首先,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1. 教材内容的分解和组织。教材中的不同主题和概念通常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展示这些关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例如,如果一个主题涉及几何形状和测量,教师可以创建一个思维导图,将几何形状和测量作为两个分支,并在它们之间建立关联,以便学生能够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又例如,在教授小学数学中的三角形概念时,可以将其分解为三角形的定义、分类、性质等部分,然后使用思维导图将这些部分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数学知识结构。

2. 强调重点和难点。在构建数学知识结构时,教师应特别关注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将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与其他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学习“平方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平方数”的定义、计算、性质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帮助学生理解平方数的概念,掌握它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平方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又例如,如果要教授小学生关于分数的概念,可以创建一个思维导图,将分数作为中心概念,然后分支出分子、分母、相等分数等子概念,以帮助学生厘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其次,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和关系:

1. 确定概念的核心和边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确定数学概念的核心和边界。通过清晰地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够形成对数学概念的准确理解,并能够区分它们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差异。

2. 重视知识的层次性。教材内容通常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有些概念是基础的,而其他概念则建立在基础之上的。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展示这种层次结构,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路径。例如,学习几何形状时,教师可以创建一个思维导图,将基本形状如圆、三角形和矩形放在底层,然后将更复杂的概念如多边形和体积放在上层,以显示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

最后,培养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1. 强调综合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不同的数学概念和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综合运用的解决思路。

2. 鼓励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中的“面积”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并提出不同的问题,组织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探索、比较、分析不同情境下的面积计算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又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购物情境的数学问题(如购买食物和找零)。学生需要计算购物车中商品的总金额,并确定需要找零的金额。这个情境将抽象的加法和减法概念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对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构建数学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

(二)依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为了有效地应用思维导图,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目标来把握教学重点,使思维导图能够解决重点难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并确保目标具体、可测量和可评估。这些目标应与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水平相一致,有助于指导教学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