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策略探究
作者: 曹立华作者简介:曹立华(1970~),男,汉族,福建龙岩人,长汀县第三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 要:小学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五育”融合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策略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五育“;教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7-0123-06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良好公民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但是,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知识点孤立、内容单一等问题。因此,围绕着“五育”融合视角,探讨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也极具必要性。
一、“五育”融合概述
(一)“五育”的定义
“五育”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五育”理念,可以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不仅注重知识传授,而且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品格修养。
(二)“五育”融合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非常重要,它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重要课程。课堂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品质、体魄素质和审美素养。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接受道德伦理原则、法律意识和公民素质的培养。其次,“五育”融合理念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质疑,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将通过思考不同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以及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培养出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此外,“五育”融合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管理能力。通过情感教育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并培养出正确的情感态度与行为表现。同时,学生还能学会情绪管理,提高自身情绪智力,培养积极向上、健康的情感品质。最后,“五育”融合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魄素质和审美素养。通过体验式教学和美育引导,学生可以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艺术表现,培养身体的协调性和审美能力。这种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总之,“五育”融合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意义是多方面的。通过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学生将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并成长为能力卓越、品德高尚的公民。
2. 强化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的结合
“五育”融合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也可以强化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的结合,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运用能力。传统的知识传授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然而,仅仅知道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五育”融合理念,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实践操作的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从而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体验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审判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法律运作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或模拟民主决策,让他们亲身体验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其意义和价值。同时,实践操作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此外,结合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巩固所学的知识。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形成更深刻的记忆和理解。这种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综上所述,“五育”融合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能强化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的结合,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为他们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
“五育”融合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以《假期有收获》这个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入具体的假期活动案例,例如夏令营、社区服务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通过展示真实的实践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并将抽象的道德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学习的意义。此外,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游戏等,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团队合作和集体讨论,学生能够互相启发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同时,教师在互动中能够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除了课堂内的活动,教师还可以开展实践环节,例如组织实地考察或模拟法庭等。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道德与法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他们将直接参与其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能够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够为培养他们的道德法治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五育”融合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培养起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如在《假期有收获》这一课时之中,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假期活动案例,如参与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假期中所做的事情,是否对社会有益,并从中引发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和认识。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倾听能力,使他们更加关注集体利益和社会共同体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社会问题背后的道德和法律法规。通过讨论相关的价值观与法治原则,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人行为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强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意识和认同。通过《假期有收获》这一课时的实践,他们将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性,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对社会的影响。这种培养将使他们具备承担社会责任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和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二、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点孤立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常常被划分为不同的章节和知识点,学生只是被要求记忆和掌握这些知识点,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性。因此,学生掌握的知识没有形成系统性和层次性,也难以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中。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时只是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学生更容易把这些知识点视为“被动接收”的东西,而不是主动应用于自己的日常行为和社会交往中。同时,由于知识点孤立,学生在学习中也容易失去兴趣,缺乏对课程内容的认知与理解。如果他们缺乏对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认识,无法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并感受到它们的重要性,就会影响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的积极性与参与度,也难以培养出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内容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中,道德与法治的内容通常只限于简单的知识点和规则,忽视了更广泛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和法律意识的培养。由于内容单一,学生容易陷入对知识点的机械性记忆和应用中,而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索。他们可能只把道德与法治课看作一门功课,而非真正理解其中的道德原则和法律精神,也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此外,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过于局限,没有涵盖现代社会中的复杂伦理问题和法律挑战,这使得学生在面对现实世界的道德冲突和法律问题时,缺乏深入理解和应对的能力。
(三)缺乏互动与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记忆和理解所教授的内容。这种单向传递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或者进行讨论。他们只是静坐听课,注重记忆和应试,而不是真正深入思考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将其与实际问题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他们可能仅仅满足于记住规则和定义,而无法从中探索和建构自己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
(四)缺乏情感教育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传授和规则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课堂上往往只是简单地传达知识点和法律原则,而没有给学生提供情感交流和表达的机会,这使得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无法将其与自身情感联系起来。
其次,传统教学中缺乏情感教育造成了学生的情感冷淡和个人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关注。在单一的知识灌输中,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表达往往被忽略或抑制,这可能导致学生缺乏情感认知和情感调适能力,无法有效理解和处理他们自身和他人的情感问题。
再次,缺乏情感教育也会影响学生的同理心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并关注他人的情感需求。然而,在传统教学中,这方面的培养往往被忽视,使得学生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缺乏情感理解和沟通能力。
最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情感教育也限制了学生道德判断和决策能力的发展。道德与法治的问题往往涉及复杂的情感层面,如公平、正义、责任等。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规则和知识点,而没有机会通过情感体验和情感思考来探索和理解这些问题,他们将难以形成深入的道德判断和做出有意义的行为选择。
(五)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将道德与法治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将其视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而忽略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联系。课堂上的教学内容通常是通过讲解法律条文和道德原则来传达知识,但很少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场景相结合,这使得学生难以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无法真正理解道德与法治对自己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其次,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情境的联系,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与自身经历相结合,缺乏实际的应用能力。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抽象的知识,而没有机会通过实际案例和情境模拟来思考和应用道德与法治原则。这样一来,学生可能会觉得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脱节,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后,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削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收者的角色,缺乏主动思考和参与的机会。课堂上缺乏与学生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使得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难以产生深入的思考和内化。
三、“五育”融合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一)构建情境化教学
在“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应该注重构建情境化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意识。情境化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方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通过模拟实际生活场景、引入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构建情境化教学。以《我爱家乡山和水》这一课时为例,构建情境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通过情境化教学,教师可以创造出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其中感受真实的环境和情感。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家乡山水保护的案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政府工作人员、村民、环境保护志愿者等,在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难题,体验道德与法治在实际情境中的作用与影响。在情境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教具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形式进行学习。例如,通过播放关于家乡山水保护的纪录片或短片,让学生亲身感受破坏环境的危害,深入了解保护家乡山和水的重要性,进而思考自己应该如何行动。情境化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情境中,学生需要进行信息收集、分析问题、制订解决方案,并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和讨论,从中体验道德与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