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提高初中生法治素养的密码

作者: 刘萍

作者简介:刘萍(1985~),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泰州市姜堰区城西实验学校,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摘 要:在国家强调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加强法治思想的宣传与渗透至关重要。能让群众更好地认识法治思想内涵,遵守法治的有关制度,共同努力构建文明和谐的法治社会。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能促使其在今后有效适应法治社会环境,提升学生整体的法治素养,降低初中生发生违法犯罪的概率。所以,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需要明确法治教育目标。在整合法治资源的前提下,有效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得到有效的启迪,树立起正确的法治思想观念。文章主要分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有效融入法治教育的意义,并探寻更有效的渗透举措。

关键词:法治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7-0134-05

在初中阶段,加强法治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堂之间的有效融合,是适应立德树人指导思想的重要举措。能突出课程本身的德育功能,促使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学习,掌握更丰富的法治文化内涵,积累丰富的法治常识。以便其在今后的成长和生活当中,能基于自身所具备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素养,规范自身的言行,为构建法治社会而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所以,教师在今后的课程教学期间,需要遵循法治教育渗透要求,在整合法治资源的前提下,就具体的育人举措加以优化。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升华课程功能,彰显德育地位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不仅是常规的文化课程,其所具备的德育功能价值也比较显著。尤其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法治文化内涵,对启迪学生的法治思想意识、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综合发展学生的品质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将法治教育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当中,能彰显课程本身所具备的德育功能地位,使得课程的教学更具有深度和高度。也能促进学科在法治教育有效支撑和助力下,实现素质深化改革与创新。

(二)培养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

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形势下,加强初中生的品质教育十分必要。能切实满足立德树人的改革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优质的素质型人才。在这一目标导向下,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加强法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渗透和融入,能给予学生思想上的启迪。促使其在课程学习与资源分析的过程中,掌握更丰富的法治常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能促使其在今后的成长和生活当中,基于自身所具备的法治知识储备,以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

(三)助力社会文明,实现法治建设

在初中阶段的教育领域,教师需要紧跟社会改革的发展步伐,对具体的教育举措加以革新,以培养更多优质人才,助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正确看待法治教育所具备的驱动作用,通过规范开展法治教育能启迪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使得其在今后的成长中遵循社会的法律法规,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同时,也能驱动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进程,切实满足国家所提出的依法治国行动思想和战略方针。在意识到法治教育所具备的实践意义后,在今后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规划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从德育目标考量,分析融入法治教育的有效举措和思路,这样才能让整个道德与法治课堂呈现出新的面貌。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法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发掘课内外法治教育资源

在初中阶段开展法治教育,能启迪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助力其培养优秀的法治精神。并在建立良好法治素养的前提下,更深入地参与到法治课堂的研究和探索活动当中。教师为了保证法治教育在课堂上的融入效果更加突出,需要以身作则,做好全面性的准备工作。这样能保证学生在后续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更丰富的法治文化知识,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思想观念。首先,需要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有效解读,分析课程的教育目标。从法治教育角度着手进行深入思考,提炼教材中的重要文化资源。然后,按照一定的主题和模块进行科学划分,进而保证所掌握的法治内容更加全面。更要秉承着有效拓展和延伸的行动准则,重点加强课外法治素材的有效搜集和整理。加强课内外知识的有效衔接,保证学生所掌握的法治素材更加系统。助力其在获得丰富法治常识的前提下,围绕具体问题展开深入剖析,以增强学生的法治学习感悟。比如说,教师可以提炼教材中关于宪法的有关内容,让学生能认识到依宪治国的意义,并围绕宪法监督的相关案例进行资源整合。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能真正加深对国家宪法常识的认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围绕法治精神进行资源搜集,提炼教材中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之后,引领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基于自己对法治内容的了解,进行课外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比如说,可以围绕现实生活中关于法治思想内涵以及具体的实践应用表现进行资源整合。然后,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身所获得的法治常识。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能让学生认识到法治对社会和谐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探索实施法治的重要意义。

此外,在整合法治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所搜集到的课内外法治文化素材进行集中整理,并关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需求表现,对具体的模块进行创意化设计。可以从不同维度着手构建法治教育模块,搭建微课资源中心,以便学生能在平时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基于自己对法治的认识和了解,有针对性地检索法治文化要素。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增强对法治思想内涵的认知与理解。助力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基于自身所具备的法治涵养,对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剖析,综合发展学生的法治素养。

(二)搭建鲜活法治教育情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目前所具备的法治思想认知基础,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增强法治学习体验和感悟为出发点,加强对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和创新。基于所搜集与整理的丰富法治资源,构建更鲜活且生动的教学情境,渲染一个更直观的法治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围绕教材内容进行有效阅读和分析的过程中,能基于自己对整个情境的理解和认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对情境要素进行有效梳理,从而提炼更加丰富的法治内容,也能让学生对法治案例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思考。首先,在构建情境之前,教师需要围绕教材内容,就基本的法治思想和基础认识进行有效整理。以“夯实法治基础”这节课为例,在组织教学期间,教师需要立足于核心素养导向,从政治认同、道德素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几个维度着手合理设置课程目标,确定接下来的教学方向。之后,立足于生活实际,搜集极具代表性的案例。以保证所构建的情境更具有想象空间,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比如说,教师可以将一些新闻报道,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在课堂上播放。然后,引领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思考维护社会法治的重要意义,从安全、有序、自由等多个角度着手进行讨论和交流。之后,向学生播放详解法治的宣传和科普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有效认识法治给现实生活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最后,结合两会关于立法的相关战略方针进行资源整合,在视频与情景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

此外,教师还需要从生活视角着手,搜集比较经典的案例内容。然后,以此为基准构建有趣的游戏体验情境,让学生在情景模拟和展示的过程中加深对法治内涵的了解。比如说,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一些违反法治法规的不良事件进行要素整理。之后,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就主要人物和情境进行扮演和模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加强学生对法治的理解,促使其在今后的成长中,形成良好的法治思想意识,懂得运用自身所掌握的法律常识解决各项问题,降低初中生犯罪的发生概率,真正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也能在提升初中生法治素养的前提下,助力整个社会实现文明和谐的建设与发展。

(三)组织法治主题探究学习活动

教师为有效融入法治教育,需要结合课程教学要点确定育人主题,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课堂上基于自身对法治内涵的了解,从正确的法治视角出发,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有效剖析。并在合作探究与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法治思想含义的了解和认识,以促使其在今后的成长和学习中,基于自身所形成的法治精神,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综合发展学生的法治品质素养。

比如说,在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围绕“法不可违”这一节课合理设置趣味性的主题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思考:现实生活当中存在哪些违法行为?具体的行为表现是怎样的?如何做到遵章守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基于教师所提供的微课资源以及构建的鲜活课堂情境,就现实生活中的违法案例进行有效搜集整理。然后,基于自己的认识思考法律的作用以及现实生活中违法行为的主要分类和区分。在整个探讨的过程中,学生的法治思想意识能受到有效启迪。也能促使其在今后的实践生活当中,基于自身所形成的法治思想意识规范自己的言行,降低违法犯罪等不良行为的发生概率。再比如说,可以从初中生校园暴力的角度着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法律知识。然后,引领学生从控制校园暴力风险、做遵纪守法的优秀初中生这一角度着手展开话题讨论。在互动的过程中,能真正增强学生对法治精神的感悟。

此外,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综合探究表现。然后,发挥教师所具备的思想启迪和行为引领作用,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路和方法指导。使得学生能在面对主题探究活动任务时,保持端正的学习态度。以良好的法治精神去审思和探究,综合发展学生的法治素养,提升学生的法治品质。比如说,教师可以启迪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辨精神,指导学生基于所具有的法治常识,围绕具体事件梳理法治思路。

(四)开展课外法治辩论比赛

以趣味生动的辩论形式,组织法治实践体验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促使其在参与辩论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灵活的法治思维。以便在今后的生活当中,以正确的法治视角去看待和审视各种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法治观。比如说,教师在组织法治辩论比赛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合理设置辩论主题。然后,引领学生在分好小组的前提下,自主搜集和提炼有效的资料,以形成更加清晰的法治辩论思路。随后,根据自身所总结的论点、论据进行有效表述。在整个过程中,既能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建设,也能使得其通过辩论比赛的参与,形成良好的语言思路,综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助力学生的素质发展。

比如说,在初中阶段,教师可以围绕校园暴力这一经典话题合理设置辩论活动。引领学生思考校园暴力所带来的危害,然后进行法治辩论。或者,教师也可以紧跟时事政治,就现实生活中国家所制定的一些重要政策方针进行资源整合。在确定了法治话题之后,开展主题辩论活动。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能更全面地了解国家的时事政治内容,也能促使学生的法治思维、精神品质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

此外,教师在开展辩论比赛活动的过程中还需要有效发挥激励机制的助力作用。要全面记录学生的辩论过程表现,在呈现学生辩论成果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有效的激励,促使其能增强参与法治辩论活动的自信心,以便其在今后基于自身所形成的法治思维和观念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综合发展法治素养。

(五)拓展生活化法治实践活动

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法治教育融入的意义。并秉承着生活化教育思想导向进行有效拓展和延伸,促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当中主动参与趣味多元的实践活动,以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综合发展学生的法治素养。首先,教师需要收集与提炼教材中所包含的法治思想内涵。其次,合理安排趣味的拓展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搜集生活当中与法治有关的各项素材。再次,结合自己的认知与其他同学展开互动交流,在探讨的过程中有效积累经验。最后,还需要遵循渗透法治教育的思想导向,合理安排生活化的作业任务。结合教材中的单元主题设置作业内容,明确作业任务实践方向。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和载体,有效搜集并整理法治文化资源,促使学生在加深思想认识的前提下增强整体的学习感悟。

比如,教师在组织“遵守社会规则”这一节课的教学时可以从法治角度着手,有效提炼其中所包含的法治要素。然后,布置生活化作业任务,指导学生立足于生活角度考量、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包含的各项规则内容。并从法治角度着手,分析遵守社会规则对促进法治社会有效建设的重要影响。学生在生活化实践调研的过程中,真正增强了法治精神的思想感悟。

此外,教师还需要在组织生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遵循家校协作的思想导向和驱动作用,与家长进行沟通。发挥家长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平时的家庭生活当中,家长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向其渗透丰富的法治常识,使得学生能逐渐形成正确的法治思想观念。更要发挥社会资源的助力作用,在全面整合社会资源的前提下,组织趣味的法治主题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以小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社会法治思想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当中。让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法治常识与实践经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