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的策略
作者: 徐玲摘 要:在“双减”大环境下,小学语文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小学生的情绪,合理布置作业,使学生在课后主动地做好家庭作业,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各种类型的家庭作业,以减少学生的家庭作业负担,使小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语文知识,奠定良好的语文基本功。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8-0037-05
一、 引言
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但是,为了能真正发挥作业布置的效用,教师要注意作业设计的适用性与品质,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发展。因此,应避免“以练促学”的教学思想,教师要以“双减”思想和“学科素养”的培养为主要内容,从思维和语言两个方面入手,在“不安排”或“少布置”的情况下,减轻学习的焦虑。另外,在落实“双减”要求时,老师常常考虑到作业量的减少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必须在作业的品质与设计上投入更多精力,让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二、 作业设计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作业设计的概念界定
教师作业设计是从“内容”“形式”“学生”三个层面上对小学语文作业进行总体规划。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首先要清楚:在进行教学时,老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和技巧的掌握,还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要使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作业设计的理论基础
老师的作业布置要以学生为中心,使他们在完成作业时不会感到枯燥、单调。作业设计与管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考虑课程教材和辅助教材的使用并要结合实际。
三、 小学语文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作业量大。尽管教育部规定了一到六年级学生的作业数量不一,但是在实践中,学生的作业数量仍然很多。家庭作业占据了学生的业余时间,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发展,影响了他们的兴趣,也使他们产生了焦虑。第二,作业单一。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形式单一,在练习时多以抄录为主,缺乏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学生们只做功课,没有任何乐趣,也没有任何意义,除了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之外,对他们的思维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第三,作业完成困难。作业的困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作者曾在45名同学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从学生的反馈来看,66%的儿童无法独立完成家庭作业,或者一些家庭作业必须由父母帮忙,这表明他们的家庭作业完成很困难。这种家庭作业的坏处在于,学生会对父母、老师产生依赖性,能力较差的学生会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自暴自弃的心理。不同的学生,他们对家庭作业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好的家庭作业要让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吃得饱”,要让学习好的同学“一跃而上”。
(二)问题产生原因
国家及各地教育部门发布不以分数为评价手段的文件,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级学校始终脱离不了“分数”这一指标,因为“分数”这一指标可以准确地“量化”。各个部门借鉴“分数”这一指标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学校又通过“分数”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仅如此,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评比以及教师职称评定等或多或少都依靠考试的名次来量化积分。因此,老师也就会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了。让学生的成绩提高的办法除了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作业布置。当前,教师的作业布置大都是以课本上的知识要点为基础,主要是抄写生字、课文等基本作业,这样的作业方式制约了作业的扩展,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而教育目的确实是基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很明显,如果老师用作业的数量来衡量教育的质量,那就不够全面了。
另外,由于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单一,没有因材施教,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有些学生要求提高情感体验,但作业缺少挑战性,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些学生要求提高基本的知识和技巧,但题目比较难,容易产生畏学心理。教师的家庭作业要兼顾每个学生的需要,并按其能力等级来决定,教师要明确,作业是一种学习评估的手段,应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单一的家庭作业不能确保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也不利于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遵循适量原则,设计阅读作业内容
在“双减”背景下,家庭作业数量的减少,会使父母产生短视、功利化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内卷”等问题的影响,还与父母的焦虑心态、教育理念有关,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打消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怀疑的态度,教师可遵循适量原则,设计作业内容。
例如,四年级中的课文《普罗米修斯》,老师在完成了这个课文教学后就可以安排相应的任务,根据学生的喜好,安排学生阅读课文。可以用语音的方式把阅读的内容发到班级群里;也可以在阅读软件里进行阅读,该软件具有自动打分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让小学生反复练习阅读。另外,在安排学生喜爱的段落时,学生们也许会注意到,并会对文章的核心部分产生更深层次理解。作业设计得更好,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工作,这样既可以凸显课堂的要点,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素材,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教学资源。但是单纯地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教材学习与课外书籍的阅读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的高效和优质。
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都是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此单元编排不同体裁的四篇课文,表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大义风采。在本单元课文学习后,作业设计既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关注作业中涉及的价值取向。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一个爱国人士的故事,写成一篇小习作,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并且让孩子们在课后作业中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按照趣味原则,分层次、分能力布置作业
作业是对教科书知识的一种补充,在“双减”的大环境下,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能有效地解决“时间挤占”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反馈,分层次、分能力地布置作业,把实践活动与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另外,教师应该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为不同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引导,建立动态化、层次化的作业安排方式,这样既可以解决教学上的问题,又可以实现“双减”的要求。
例如,五年级上册中《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老师在上课时会让学生先背诵,记忆力好的学生,可以把前面两首诗词背下来,记忆力不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背诵一首,不过,这三首诗最终还是都要背下来。不同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老师针对记忆力差的同学,可以安排少量的背诵任务,使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虽然和其他学生比起来,要慢一些,但也有同样的效果。
(三)贯彻多样化的设计理念,安排视觉化作业
通过对“双减”政策的要求及其所包含的道理进行分析,发现教育教学观念、组织知识和作业设计方式对小学生课余生活与成长路径的影响较大,如果任由教育内卷等现实问题发展,将很难保护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造成学生能力缺失、实践能力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同时,指导性教育、计划性教育等教育现象频繁发生,既造成了教育矛盾,又加剧了父母的教育焦虑,从而引发了现实问题。
例如,以《开学第一课》为主题的大型教育活动,可激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还可以安排《朗读者》,让学生和父母一起看,使学生积累很多在语文课堂内所学不到的知识,这样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地发展。在实行“双减”的同时,安排学生只做“看”视频作业,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家庭作业,而且可以缩短学生的作业时间,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即便是在“双减”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小学生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开阔了眼界。
(四)在设计理念上坚持多元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在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日益增多,而这些问题会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任务安排更加接近,从而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专业能力培养。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增强语文作业的实效性,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不但要兼顾到学生个体的差异,还要面向全体学生。语文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上应该遵循“减负增效”的原则,不要驾新车走老路,还是采用以往的书面作业形式,要尽可能多地以生活运用作业为主,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因此,在进行语文作业布置时,教师必须坚持多元化的原则,以减少对学生的制约与影响,同时增加实践上的需求,以达到均衡教学与学科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学《秋天的雨》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这一节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后时间里,总结出五个“秋雨”的句子,这样,学生在做完作业后,可以自己写,也可以查阅相关的材料,让他们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并在不知不觉中引导他们进行词语的积累,为他们的语文写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老师在教学《不会叫的狗》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把自己和宠物的故事写出来。
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文时,如果教学时间恰逢春天时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来到大自然中去,在小池塘边仔细观察小蝌蚪。先让学生说说观察到的情景,再以《我眼中的小蝌蚪》为题,让孩子们用画笔画出小蝌蚪生长变化的过程,向其他同学介绍小蝌蚪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作业,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积极性,又给他们带来很好的生活体验。
(五)根据学生特点设计创造性作业
不同学段,甚至同一学段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在“双减”背景之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的作业。“双减”就是应该尽可能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因此在课后作业这个方面,教师更是要将缩减优化的工作做到位,这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了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并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进,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改变过去传统的不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模式。
例如,教师在给学生预留课后作业的时候,可以偏重于学科中每一课时的重难点,针对每一项分别设计出一些比较经典性的题目,通过这些典型性题目的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本节语文课学习的重难点内容,这样学习与巩固相辅相成,也能实现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而针对不是特别重要的部分,教师就可以选择性地为学生留下课堂中的创造性作业。这种作业布置形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正确地判断并能找出课堂中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预留出与这些重难点有关的典型性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学好本节课和小学语文这门学科。
(六)根据语文学科特点设计开放性作业
在“双减”背景之下,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并结合最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改变以往古板、俗套的作业布置形式,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这些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开放性作业的设计,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关于语文本身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从生活开始,从实际开始,在习得相应知识的同时实现各种能力的提高。
在“双减”背景之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创设新型作业找到所学学科特点,例如,在小学语文中学到一些关于大自然的内容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实践的方式找到大自然中隐藏的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理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内容。开放性作业的设置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具有引导性的作用。这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作业方式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对教师来说,教学效率以及教学内容能够得到大大的改善。课后开放性作业的设计能够更好地优化课堂效率,最终帮助学生激发对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