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名著荐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
作者: 马超群作者简介:马超群(1982~),男,汉族,江苏南京人,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研究方向:作文和现代文阅读研究。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名著荐读开展阅读学习活动,增加了学生名著的机会,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学生容易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保证了阅读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使阅读活动向整体化方向迈进,增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推动实现了知识的整合,为系统化、科学化的语文阅读知识框架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文章提出创设阅读情境、设计阅读任务和组织趣味阅读活动等策略,以期为深度学习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真实发生提供一定的可用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名著荐读;深度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9-0035-05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需要阅读整本书并要达到200万字的阅读量的教学要求,为响应高中语文课标要求,推动学生实现语文深度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名著阅读对深度学习目标实现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名著荐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文本内容,在深度学习中汲取书籍创作者的智慧,拓宽思维视野,为学生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语文教学引入名著荐读促进深度学习的意义
(一)强化学习动机,助力深度阅读
名著荐读是整本书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综合,阅读形式与整本书阅读和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相同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与阅读教学相比,名著荐读活动能够更加充分地释放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阅读成长需求,学生可结合所学知识自由阅读名著,感悟名著内涵,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需求同时,满足阅读生成体验。与整本书阅读相比,名著荐读对阅读质量要求更高,学生需要在阅读的同时挖掘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在复杂的信息当中抽丝剥茧,挖掘文本中的深刻内涵,形成混合学生个人想法和生活经验的独特阅读见解,有助于深度阅读实现,同时也为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能力的养成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二)拓宽阅读视野,推动认知构建
深度学习是对学习材料的深度加工,细化到阅读中则是通过阅读了解作者在文字背后想要表达的含义,在分析、理解、建构中推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名著荐读活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一方面,将全新的阅读内容引入学生的视野之中,新的知识与观点如同活水,推动阅读活动丰厚、创新,实现了知识的内部整合;另一方面,学生通过阅读名著拓宽思维视野,以整体、全面的方式看待阅读内容,促进深度学习目标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高阶思维认知能力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持。
(三)知识迁移扩散,实现深度整合
迁移与应用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已有知识基础解决问题。名著荐读法集合了整本书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共同优势,在阅读的同时结合所学阅读技巧分析文本内涵,在阅读活动中收获知识的同时,学生在阅读其他书籍的过程中还可以应用所学知识阐释、理解其他名著佳作的文章内涵,思维认知在阅读中得到迁移、扩散、运用,对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深度学习特征
(一)高层次
深度学习指向高级心理能力的发展,要求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逻辑记忆能力、抽象思维和高级情感,实现认知技能和高阶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深度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抽象的知识概念在真实、复杂的任务情境之中展示出来,在特定的环境探索知识的生成过程、应用过程,最终学生通过迁移、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作等多个学习过程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思维方式,推动学生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助力学生成长。
(二)整体性
深度学习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摒弃传统的碎片化、割裂化的知识获取方式,鼓励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注意维系知识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出发,构建起系统化、完整化的语文知识体系。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引导学生探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定期反思所学,整合知识体系,必要时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或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共同构建起多学科共融的语文知识体系,在实践中应用、迁移、反思所学,实现深度学习目标。
(三)意义关联性
深度学习重视知识的理解、迁移运用以及问题分析,主张学习过程需要与学习者的感官形式结合,以特定的感官刺激调动个体的深层学习兴趣,引导学习者分析、重构学习内容,并就自己以往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其赋予特定的含义,强化新概念与旧有知识概念之间的关联性,迁移应用到其他的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在迁移应用的过程中完成语文知识的转化与重构,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社会性
深度学习强调让学生处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思考、理解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学会知识,还要在思想中进行持续的意义建构,更要加强与教师和同伴的联系与互动。在互动环境中交换意见和思路,探索知识的内涵与应用方式,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名著荐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创设阅读情境,思维深度融入
利用名著荐读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沉浸名著阅读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挥语文素养阅读理解名著内容,使学生进入自主探究文本内涵的过程中。为此,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名著荐读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或是直观,或是悬疑,或是贴近生活,或是引人思考的情境刺激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用情境将阅读内容与学生个体紧密联系在一起,唤醒学生的内在阅读动力,使其主动投入阅读活动,在思与读的过程中探索文章中隐含的情感,激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为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提供必要保障。
以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第六单元《劝学》为例,为让学生理解学习的重要性,感悟学习对人的成长的有力支持,教师在课上推荐学生阅读高尔基笔下的名著《我的大学》,在阅读开始前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大学是接受教育的场所,人们在那里读书、讨论、学习、成长,高尔基笔下的大学也是学习知识的场所,但书中主人公所上的大学却与我们认知中的大学完全不同,现在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本名著,看看高尔基是怎样读大学的,他又在大学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在情境的驱动下带着疑惑与探索之情投入名著阅读活动,在阅读的同时分析主人公阿廖沙在不同的生活阶段学到的知识,这一阶段学生通过阅读和自主思考体会文章的内涵。最后为实现深度学习目标,教师组织学生以短文写作的方式记录自己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产生的想法,结合生活经历深入思考文章内容:阿廖沙想要进入大学,因为太过穷困而缺乏上大学的条件;跟随劳动人民在码头搬运货物,做体力活,思考劳动的价值;与古里一同住在大宅院中,观察众人的生活状态,在劳动中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一系列的打击与冲突中阿廖沙产生了强烈的思想冲突,并逐渐对人世间失望;最后在罗马西的鼓励和支持下建立起顽强的意志,重新理解了人生。
(二)任务分层设计,把握文章核心
学生获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浅表层面入手,逐渐深入,实现思维认知与语文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在名著荐读活动中需要提前设计阅读任务,用任务指明阅读探索方向的同时,科学规划阅读路线,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阅读任务设计具体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任务,要求在阅读中树立人物故事主线,体会文章中主要的矛盾冲突的来源,理解文章的内涵,在归纳分析中将书读薄,理解书籍的脉络和框架;第二层任务,要求学生研读书籍,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阅读,如赏析情节、人物、景物、语言特色等,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第三层任务,以探究性阅读为主,脱离固有的文字、人物、故事脉络、情节等内容,深入探索人物命运根源、作品主题以及作者创作文章的意图,使阅读过程从细节渗入整体,从整体还原到细节之中,在已有阅读认知的基础上建构新知,升华学生的阅读认识,助力学生成长。
以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第四单元《玩偶之家》为例,为让学生深刻体会《玩偶之家》中蕴含的思想解放、女性独立等思想,教师引入路易莎的名著《小妇人》。在名著阅读中教师分层设计阅读任务,任务一:通读文章,从文章中四个女孩的人生经历出发,阐述文章中主要的矛盾冲突以及任务故事主线,引导学生分析四个女孩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体会作者安排剧情冲突的用意。任务二:精读文章,体会作者的词句运用特点,思考故事情节、出场人物等要素对情感表达的促进作用。任务三: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名著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生活的时代背景,从文章中四位女孩的人生经历和故事结局出发思考作品的主题,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
首先,学生跟随任务要求阅读名著,体会作者有意将思维女孩分成两组的用意,用生活中的琐事展示女孩的成长过程,讨论了女性面临婚姻、爱情、家庭等元素时的困境和矛盾。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深入分析出场人物、情节设计方面的作用,如贝丝与丈夫的婚姻缺少对彼此的关怀,艾米和劳瑞的婚姻体现了物质生活与爱情之间的矛盾,影射社会现实中女性的婚姻选择和情感遭遇。再次,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查阅资料信息,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即使在生活中一次次地遭受打击与不理解,也要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对比当时社会环境下女性受压迫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名著思想内涵的理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玩偶之家》,结合已有阅读学习经验,分步骤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倡导女性追求自由、独立的思想,迁移运用,使深度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以实现。
(三)组织趣味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深度学习与深度思维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阅读、学习、反思过程中,在深度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为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作准备。为唤醒学生参与名著荐读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同时通过师生共读、自主阅读、小组交流阅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为进一步丰富阅读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教师还可以将阅读、写作、听说等要素融入阅读活动,推动名著荐读活动从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达到深度学习目标。
名著荐读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主要用于制订活动计划、确定活动任务以及活动内容,按照既定流程开展名著荐读活动的各项流程,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在呈现阅读任务的过程中,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尝试用多种方式呈现阅读任务,如与学生合作挑选名著选段进行表演,强化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期待感,或是直接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阅读任务,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为深度学习目标的实现作准备。第二阶段为活动过程组织阶段,阅读名著,完成任务。第二阶段结合任务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阐述想法,汇报阅读过程以及任务完成情况,轮流发言表达看法,在交流中推动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第三阶段,总结提升,要求学生自行反思活动过程,分析自己在任务完成和交流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总结阅读感悟,助力学生成长。
以统编版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第一单元《孔雀东南飞〈并序〉》为例,为使学生感受封建制度对人的思想和追求爱情的天性的压迫,教师在名著荐读活动开始前制订活动计划。第一,教师以爱情为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读巴金的《家》,体会象征封建专制的高老太爷对家族的剥削和压迫,对比分析《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媳妇与婆婆之间的矛盾冲突,思考文章表达的思想内涵。第二,要求学生就自己阅读名著和教材课文后的体验撰写短文,体会人物悲剧结局的背后体会的思想主题。第三,组织学生互换短文,结合短文内容相互交流,分享阅读感悟,使思维深层次碰撞,诞生出新的火花,使深度学习在阅读交流中真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