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制慧玩:幼儿园户外自制器械效能提升的实践研究
作者: 陈晓敏
作者简介:陈晓敏(1979~),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大庄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园教育教学。
摘 要:户外活动中器械的科学投放有助于幼儿积极地开展活动,有效地进行锻炼。基于幼儿园自制器械的特色,提出“慧制慧玩”策略,旨在提升自制器械在户外活动中的效能,优化户外活动。我们通过多方合力设计制作器械,使器械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和幼儿主体性。灵活地运用器械开展多样的活动,提升了户外自制器械的效能,提高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了教师的器械制作能力和对户外活动的指导能力。
关键词:户外自制器械;效能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49-0154-05
一、问题的提出
户外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多种材料,采取多种形式,享受空气、阳光等自然因素进行锻炼的积极有效的一种教育活动。幼儿园为了促进幼儿积极开展户外活动,有效组织实施运动活动,投放大量的运动器械作为支持。充分利用园内外的资源,开展户外运动器械的制作与游戏,已经成为幼儿园的特色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诸多问题。
(一)现状分析
1. 器械设计偏成人,幼儿较少参与
幼儿园定期开展变废为宝的自制器械活动,旨在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器械。每一次教师都会运用各类废旧材料制作,精心制作户外运动器械供幼儿活动使用。但这些设计制作都是由教师完成,幼儿参与较少,大多以成人的视角来判断是否适合幼儿。
2. 器械使用较单一,功能有待开发
器械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针对某一动作发展设计多种玩法。但在使用的过程中,部分功能并未得到开发和利用,器械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从一开始的新奇,到逐渐被冷落,形成资源的浪费。
3. 活动反馈轻器械,评价跟进不足
将教师自制的器械投放到户外运动中,教师往往注重前期的设计与制作,而一旦投放后,就没有更多地关注器械的使用。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不适合的地方,也不能及时跟进调整,器械到最后无人问津,堆在一角,失去它的价值。
(二)研究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通过探索有效优化自制器械,提升自制器械在户外活动中的效能,提升户外活动的趣味性,提高运动质量,促进幼儿多领域的健康发展。
1. 科学设计,关注幼儿需要设计有效器械
幼儿在活动中尝试、学习、成长,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总是会有许多有趣的想法,但总是会有许多的因素,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因而,我们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创意,通过语言分享与设计图的绘制,将幼儿的创意保留下来,运用到器械的制作中,以优化活动器械,更好地开展游戏。
2. 灵活运用,建立自制器械创新游戏模式
器械的运用是为幼儿的户外活动提供支持,自制器械在设计时,也有一定的玩法和用途,但是投放到活动中时,幼儿可以根据活动需要,通过混搭、组合、拆分等方式,对现有的器械进行灵活的使用,打破固有的玩法,更好地开展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培养幼儿大胆想象、敢于尝试的品质,还能够丰富器械的玩法。
3. 多样活动,充分利用器械吸引幼儿参与
户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是丰富多样的,不同形式活动能提升幼儿对运动的兴趣。由幼儿设计,将自制器械有效地运用起来,定期开展多样活动,及时评价与反馈,更新内容与形式,让幼儿在体验中感受运动的快乐,产生主动参与运动的兴趣。
二、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户外自制器械:是指由教师、幼儿、家长,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从幼儿兴趣入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动手制作,具体创造性、适宜性,能够配合开展户外活动的活动材料。
慧制慧玩:慧制是指智慧地、有创意地进行户外器械的制作;慧玩是指基于自制器械,灵活地开展多样性的户外活动。文章所提出的“慧制慧玩”是特指一种户外自制器械制作运用的策略,旨在提升户外活动中自制器械的运用效能。
(二)研究目标
1. 寻求多方资源,制作科学的户外器械,提升幼儿对户外运动的兴趣。
2. 户外运动中灵活运用自制器械,提升器械效能,促进幼儿多领域发展。
3. 提高教师的户外器械的制作能力与运动活动的组织评价能力。
(三)研究框架
三、具体实施过程
(一)慧制:户外器械的设计与制作
1. 多方合力制作,充分发挥主体优势
(1)以教师为主体的器械制作,体现科学性
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对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本班幼儿的兴趣点,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能在日常的活动中观察到幼儿的能力水平。因此,在制作器械时,即能针对幼儿的兴趣与需要、能力与特点来设计器械,充分考虑安全和卫生因素。
(2)师幼共同合作的器械制作,体现儿童观
器械使用的主体是幼儿,让幼儿参与器械的设计、制作、试玩中才能真正体现幼儿意愿。幼儿把自己想玩的器械通过绘画表达出来,体现创造性意愿;参与动手制作简单的户外器械,如毽子、飞盘等,能够提升动手能力;在尝试游戏中,能够发现器械的优缺点。
(3)以家长为主体的器械制作,体现联动性
器械制作时,家长的特长也是重要资源之一。如做木工的爷爷,会缝纫的奶奶等,可以帮助实现技术上有难度的工作。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和周边的社会资源,引导家长与幼儿做有心人,随时随地收集身边易得的、卫生、安全的废旧物品,保证足够的材料。
2. 制作品种均衡,满足多种运动需求
户外自制器械的品种可以分为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加工、旧器械翻新三大类。
(1)收集原材料进行制作
收集丰富多样且安全环保的游戏材料,日常生活中的纸箱、饮料瓶、袜子、竹子、绳子、花布等那些被人们丢弃的废物,进行简单有创意的改造,变废为宝,可以制作成幼儿运动用的器材。这些材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安全环保,符合幼儿的游戏特征。
(2)采集半成品进行加工
一些半成品材料原本就是很好地运动器械,如纸箱、纸盒、纸杯等,未经制作就有很多玩法。此外,还可以进行采集、收集、集中投放,让幼儿在活动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
(3)整理旧器械进行翻新
自制器械已经成为幼儿园的常规活动,园内供幼儿选择的自制器械品种数量充足,对旧器械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器械破损的原因,分析器械无人问津的原因,将这些器械进行改良、翻新、重组,转化为新的器械,重新投入活动中去。
3. 灵活多元原则,体现器械的有效性
(1)突出幼儿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在户外活动中,有趣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制作器械时,也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主体性。器械的制作前期要征求幼儿的意见,设计方案要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体现儿童特色。器械制作完成后,要请幼儿进行试玩,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不断优化器械。
(2)鼓励一物多玩的开放性原则
幼儿园的自制器械中会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自制的体育器械按照走、跑、跳、攀登、钻爬、平衡、投掷等技能进行归类、整理。当然,器械类型的划分并不是固定的,展示表中的内容供教师与幼儿参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活动的创意与需要,灵活地使用器械。
(3)体现教育意义的科学性原则
户外自制器械首先要能辅助幼儿开展运动活动,获得某种技能的练习与提升。在运动技能的开展过程中,要符合幼儿生理发展的特点,有不同的难易程度,使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练习。
(二)慧玩:自制器械的利用与优化
1. 灵活运用自制器械开展活动
(1)组织年段特色运动活动
自制器械的功能需要在使用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师根据各年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开展基于自制器械的特色运动。幼儿灵活运用教师的自制器械,有单独使用,组合运用,也有拆合重组的,在愉快的游戏中体验成功、合作、运动带来的快乐。
(2)开展主题探究特色活动
围绕不同的运动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幼儿通过谈话、游戏、故事等了解了特色运动、有趣的玩法,并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式表达表现,如主题画展、亲子器械制作、亲子运动会、足球赛等,多领域地感受和表达运动带来的快乐。
(3)生成项目化学习活动
运动的核心目标是锻炼身体素质,因此在户外活动中,幼儿的动作发展是对活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某一动作发展内容,如走、跑、跳等,或是某一种材料器械的使用,开展项目化学习,进行深入的尝试与练习,从而获得更多经验,提升运动技能。
2. 创新利用自制器械设计活动
(1)幼儿视角的自主设计
①自主创设新游戏
幼儿根据游戏经验,创新不同的玩法,通过设计图展示出来,并进行交流。基于幼儿的创意设计,让游戏有了丰富的元素。
②积极尝试创新玩法
在活动中,幼儿使用器械开展游戏,也会有新的玩法出现,鼓励幼儿积极尝试新的玩法,开展新的游戏。在游戏中,不同的幼儿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教师需要给予充分的支持与鼓励。支持幼儿的想象,创新器械玩法,是激发幼儿兴趣,丰富游戏内容的有效方法。
③分享交流主动表达
在活动结束时,幼儿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游戏方法、创意设计以及有趣的故事进行分享,与同伴共享经验,获得更多的游戏创意的灵感,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提供多样的游戏内容。教师关注幼儿游戏表现,通过视频、照片、记录表等方式,有意识地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有针对性地分析游戏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还能给幼儿表达的机会,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教师层面的整合设计
①在梯度设计中体现层次性
自制器械的投放要遵循幼儿兴趣特点和动作发展需要,分层次、有递进地进行,活动的自主性和教师的支持策略也要体现层次性。
②在强度设计中体现组合性
游戏设计中教师除了设置固定的场景,还为幼儿提供呼啦圈、沙包、地垫、木板等多样化的器材,供幼儿自由组合使用。如幼儿在轮胎上架起平衡木,就变成了一座稳稳的桥;将轮胎桥和门洞放在一起,就变成了桥洞、隧道。
③在密度设计中体现趣味性
基于器械的运动密度的高低和幼儿的分组活动来进行设计。幼儿可根据自身需要多途径地进行选择与练习。多形式的分组,减少了等待,增加了活动的时间,从而实现了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比如,在组织幼儿设计跳跃游戏时,分析哪些器械适合,运用不同器械,自主设计多样的运动路线,可以逐项挑战,由易到难,体验挑战的乐趣。
3. 多元评价自制器械使用效能
器械制作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幼儿游戏需要,能否激发幼儿活动兴趣,需要进行怎样的改进等,一系列的问题是前期设计制作时无法完全考虑到的。因此,需要借助一定的评价方式来分析判断器械制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我们试图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了解器械从制作到投入活动过程中的效能。
(1)主体评价:多角度评价器械
判断器械的效能,可以从教师与幼儿两个角度来进行。教师对制作的器械进行展示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可行性论证,初步判断器械的有效性。幼儿是器械使用的主体,在活动后,幼儿使用“活动记录卡”对活动进行记录,开展“我最喜爱的玩具”评比等,记录幼儿真实的游戏感受,客观评价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