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谢帼眉
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是指教学与评价的有机结合,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以及评价的多元化和实时性。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为教师教学、教学互动、评价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方案突出评价的作用,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逻辑开展教学设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研究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52-0069-0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教师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依据,明确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相应的课堂教学测评目标,要求教师把教、学与评价相互整合,重视开展日常学习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习的评价融为一体。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教学评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优化教学手段,发挥评价优势,助力数学课程质量提升。
一、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教学评一体化的基本思路
(一)发挥评价优势,融入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评价基本是以学生数学作业为主,评价质量不高而且单一的作业评价方式无法有效实现师生互动,教与学的互动、沟通存在隔膜。此外,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有评价,但评价的方式以教师为主,以教师口头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点评为主,沟通、交流比较少,而且评价方式单一、主体单一,无法发挥评价优势。
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路核心就是发挥评价优势,将评价融入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标。一方面,发挥评价优势可以突出评价的实时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路下,教师的评价具有实时性,主要通过课堂提问实现,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会实时进行评价,而且评价的内容不限于口头评价,而是带有综合发展、学生成长的评价,提升评价的质量,让学生通过评价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也通过教师评价让学生自身的发展得到提升,从而实现以评促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发挥评价优势可以突出评价的反馈性。教师的评价、教师教学的过程都可以通过学生评价进行反馈。学生的反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身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评估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实现以评促教的效果。评价反馈是双向的,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学生成长提供指向性目标的同时,鼓励学生持续学习和发展,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则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身教学中的问题,突破单纯主观教学的局限性。
(二)关注全面发展,转变教学思想
传统教学模式中,初中数学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为主,以知识单向传播为主,这种教学的思路虽然有利于快速、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因为忽视学生个体发展情况以及数学核心素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容易出现差异化,不利于学生个体发展和成长。
教学评一体化发展思路下,教师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全面发展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而是在知识传播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评价的核心作用是让教师了解自身教学的情况以及学生成长情况,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估、分析和研究,在评估中分析如何实现全面发展以及以个体为主的指导方案,确保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转变教师教学思想并强调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共同发展,从单纯重视知识教学转为重视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 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一)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
1. 提供自主学习资源,辅助主体学习
教学评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不断凸显,为学生发展和成长提供了有效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了解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改变传统教学,围绕如何树立学生自主学习地位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单靠学生个体成长很难完成独立学习,基于初中生数学规律的评价和教学要求,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辅助学生主体学习。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为例,学习的重点包括相交线的概念、平行线及其判定依据、平行线的性质等内容,整体单元学习难度不大,但涉及概念、定义的推理等。基于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单元微课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相交线、平行线的基础知识学习。单元微课资源众多,教师不必强制要求学生一次性学完,只需要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任务,学生提前一天完成微课资源学习以及电子任务内容,提交电子任务书即可。教师通过学生提交的电子任务书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评估、评价并依此制订教学计划。其次,教师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自主学习方案。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在学习方面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一部分能力弱的学生,教师除提供微课自主学习方案以外,还要做好学生合理干预工作,即为学生提供有计划、有步骤的自主学习方案,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教学要求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并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最后,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复习资料,如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微课内容、教学教案等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教案、课堂微课完成知识复习,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如平行线及其判定涉及多项内容,学生通过微课预习的方式实现虚拟一对一的学习,便于知识点的巩固。总之,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并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是教学评设计的重要思路。教师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评估可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体现教学评优势。
2. 完善同伴互助体系,促进主体学习
同伴互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促进学生主体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实施思路。基于教师教学思路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容易受到同伴效应影响,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愿意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讨论和提升而非直接询问教师,因此教学评体系下需要引导学生参与同伴互助,构建同伴互助体系。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为例,在教学解方程“3x+20=4x-25”时,有的学生移项时没有注意符号的变动,有的则忘记系数化1,但这些学生很少会将其认为是自己数学逻辑问题,而是将问题归属于“自己马虎”并且不寻求教师的帮助。长期下去,学生数学学习会出现更多的错误,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教学评的同伴互助体系构建可以很好地解决类似问题:一方面,解一元一次方程“3x+20=4x-25”时,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小组解决过程中,学生移项忘记符号变化时,学生之间会产生讨论而且会在内部指出移项过程中的错误,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系数化1的步骤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系数化1的计算过程会得到完善,学生对系数化1的了解也会加强。此外,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会围绕移项起到什么作用等展开讨论,通过多个一元一次方程移项的方式加深认知,也为合并同类项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学生互助小组的讨论可以融入教师的教学和评价,如教师围绕解一元一次方程“3x+20=4x-25”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包括提供多个一元一次方程让学生小组进行拓展等,同时围绕学生问题进行评价,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总之,完善互助小组是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巩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的重要途径,而且互助学习过程中,教师教学、评价与学生的学习可以有效通过小组整合到一起,提升沟通质量、效率。
(二)优化教师教学干预手段
1. 设计问题链条,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单一、单向知识传播,而是基于教学的逻辑以及教学过程,逐步形成问题链条式的指导,以链条助力学生发展、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通过问题链条实现教学评的统一,提升教学质量。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问题链条应综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如解方程“3x+12-2=3x-210-2x+35”时,教师可以以问题链条,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问题一,如何去分母?去分母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以后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学习经验尝试去分母。在去分母时要求学生找出去分母的依据,即“方程两边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通过寻找依据让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进行转换,最终得到5(3x+1)-10×2=(3x-2)-2(2x+3)。问题二,去括号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去括号时学生容易出现惯性思维,导致去括号没有注意符号的变化,影响去括号的结果。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去括号时要注意符号变化,并通过同伴沟通的方式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最终得到15x+5-20=3x-2-4x-6的结论。问题三,如何移项?问题四,如何合并同类项?问题五,如何系数化1?整个问题链条符合解方程的思路,可以帮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案,而且在问题链条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产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结果进行合理评价,为后续问题实施奠定基础。问题链条的设计优化教学手段融合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路,但在问题链条设计过程中,具体的问题设计以及问题之间的联系还需要教师结合教程合理编排并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变化灵活调整问题,避免问题链条设计的僵化,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总之,问题链条的设计对教师教学是一种考验,但问题链条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表层学习逐渐向深层学习过渡,助力学生发展和进步。
2. 善于总结指导,提升课程质量
善于总结升华是基于学生学习规律,以教学评实施为依据的重要思路。初中生数学学习过程中,不知道如何总结、总结质量不高、无法有效实现知识衔接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总结指导,利用总结夯实课堂教学的基础,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总结的习惯和认识。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平行线及其判定”为例,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多个概念,学生在判定定理学习过程中容易对不同角的认识产生偏差,形成课堂普遍掌握课下训练出现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概念混淆的情况。基于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进行总结指导: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总结时既要注重概念的掌握,也要做好相关概念的推理总结,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完成课堂巩固目标。如总结时,教师做好平行线判定以后,通过简单的动画的方式快速对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进行指导。动画演示为“直线与直线平行,被直线截断,生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过程,让学生完成基础概念的学习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总结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开展总结工作。如教师鼓励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绘制“平行线以及判定”的相关内容。思维导图绘制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平行线判定的依据合理地展示出来并附上具体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内容。总结指导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思路,在总结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认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总之,善于总结既要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要在总结过程中加强自身建设,以总结助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3. 灵活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引导
教师实施教学干预过程中应做好灵活教学设计,加强学生引导。灵活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预设的教学方法与课堂学生表现结合起来,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思路和方法,通过调整提升学生引导,加强学生指导,助力学生有效学习。
以八年级上册“多边形内角和”为例,在备课阶段,教师围绕多边形内角和推导过程,以教室电子白板展示推导内容,让学生以白板互动的方式完成多边形内角和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课堂的学习表现明显好于预期,部分学生甚至提前完成了多边形内角和预习任务,对公式掌握得比较好,如果依然采用备课用的白板教学方法显然不符合学生需求。因此,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引导,如教师可以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行结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多边形内角和的推导公式学习。小组讨论完成后,教师随机抽选两个小组上台,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过程。其他小组可以对其进行点评,随后教师给出关于多边形内角和的多个例题,小组共同完成例题并解析例题。从白板互动教学转为学生小组学习是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灵活采用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目标,同时体现出教师基于学情而实施的积极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