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巧用网络资源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作者: 刘彩旭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优质的网络资源为物理教育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科学合理地应用这类资源,不仅可以提升物理课堂的丰富性,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使教学活动形式更加巧妙与智能,全面提升教学实效。教师应展开全新的探索与尝试,致力于模拟实验的打造、情境化资源的引进、思维导图的构建、趣味性内容的导入等,赋予学生最为独特的视觉、听觉融合效果,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之上认识物理元素,在思考以及探索的过程中把握物理模型的逻辑,在思维层层递进的过程中,逐渐归纳物理原理,获取最优的学习成果,养成一定的科学探索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等,获得综合性成长。
关键词:网络资源;物理教学;教学效率;探究思维;模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52-0108-05
现如今,时代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教学事业全面发生变革。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达成彩色图像、动画效果、音频内容等元素的融合,赋予学生一系列的感官刺激,帮助他们的思维聚焦于物理探索,最终达成最优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作为教师,需要开发网络资源,达成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逐渐构建出模拟物理实验现象的空间环境以及条件,对瞬间的变化实现定格,使整体课堂表现出强大的交互性、翻转性,使物理的实践呈现出引领性与启发性,引导学生在建立兴趣的基础之上,形成学习热情,选择有价值的角度,达成物理探究思考,立足于直观观察,在分析推导中感悟物理原理的本质,发展探究能力,助力成长。文章就网络资源对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网络资源,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相应的策略。
一、 概述网络资源的运用价值
初中物理课程于学生而言是极具抽象性和复杂性的。如若仅仅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追求知识灌输的广度与深度,忽略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则无法取得更为优质的教学效果,更是会造成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分割的情况,让他们形成一种理论强、实践弱的状况,不利于学生探究意识、逻辑思维、动手实践能力的有效发展,从而限制整体核心素养成长。在这一视域之下,充分开发网络达成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可以使整体课堂更具沉浸式体验感,辅助学生利用全面观察或是多方位的感知,形成思维发生的条件等,最终投入深度学习探究以及思考的过程中。达成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念等全面成长,实现三维目标之间的有效协调以及整合,从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最大化地提升教学的实效。
二、 应用并设计网络资源推进物理教学的思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广域网络在各行各业的普及不断深入。全面开发有价值的网络资源库,寻找与物理教学契合、与学生兴趣相融合的课程资源,往往可以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广大教师需要不断展开尝试与探索,通过集体教研、参加培训的方式来寻找课堂推进的思路等,逐步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资源库以及多媒体资料库,使得教师真正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制作更加严谨有趣的课件,配合教学课程,为学生的成长赋能。而在资源处理的思路设计方面,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客观学情,从更加契合他们身心发展规律、不同认知思维水平、学习角度与方法角度,来实现更有价值的设计,使得物理学科的实践呈现出“更具有指导性、引领性、启发性”的特点,帮助学生充分彰显自身的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投入层层递进的探索之中。
三、 引进趣味性网络资源,唤活学生兴趣
网络教学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直观与明晰,因此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的优势,选择更加有价值的平台来生成高质量的初中物理课堂尤为重要。利用一些极具趣味性的课程资源,可以营造出相对浓郁的感知氛围,使得物理课程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是更具有沉浸感,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环境中,达成思维的全面进阶与提升。在建立兴趣的基础之上,展开连续性的深度分析,感知物理知识原理,把握其中的逻辑等,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兴趣”与激发潜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于责任感。”这一理念充分论述了学习兴趣与物理学习之间存在的衔接性关系。换言之,浓厚的兴趣不仅是学生投入自主学习的活力源泉,更是他们保持真正投入探究过程状态的有效辅助。而互联网资源的价值则在于有效展示与物理知识相关的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生活来展开对抽象知识的转化,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抽象的知识模型中达成归纳总结以及提炼,帮助他们重构有价值的角度和视域,来达成物理探究思考。与此同时,网络资源的引进也可以倾向于趣味性导入,比如,故事情景导入法,联系一些物理科学家人物故事抑或是物理发展史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学习热情,让他们深入不同的情境,感受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进而达成有价值的学习,全面培养情感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立足趣味性网络资源焕发学生学习动机
结合具体的实例来论述,例如,在推进北师大版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这一板块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趣味性网络资源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营造出浓郁的感知氛围,引导学生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具体的资源选择可以是:学生感兴趣且熟知的一些生活化现象,启发学生形成理想的状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最终从生活中的现象,总结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流程可以设定为: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水的状态变化。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呈现更加有趣的生活情境,如,点燃的生日蜡烛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沥青很快又变成固态,突出主题。
四、 网络资源搭建情境,观察与深度思考
“观察是物理的门户”,立足于直观观察,学生能够有更加明确的物理认知,实现层层分析推导,去感悟物理原理的本质,分析其中的核心内涵等。因此,在现代化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广大教师需要明确网络资源的利用价值,进而联系课程的推进以及课堂环节的及时调整,来达成整合等,全面开展更具有形象化的教学,赋予学生一系列感官刺激,帮助他们真正进入情境中,来分析各种各样的物理元素,充分联系图文并茂的教学系统,获得更加完全的认知等,最终达到深度思考的效果,获得思维品质、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形声色光交融的体验
从阶段性的调研以及分析来看,很大一部分初中生的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他们接触物理的时间并不充分,所以形成的学习方法也不够完全。在参与物理知识探索时,经常会被其本身的抽象性、复杂性所限制,造成一定的学习困难等。某种意义上来说,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学生的抵触心理、倦怠心理就会激化,整体学习兴趣也会逐步丧失。在这一视域之下,网络资源情境的搭建,则可以成为有效的契机,来为学生的成长以及转化赋能。分析网络资源的特点,其中最为明确的就是生动形象,往往能够赋予学生视觉、听觉的有效体验,而学生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达成知识的分步探索,选择更加有价值的方法来达成层层探究。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资源中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物理元素、工具、生活现象、材料等之间的融合,可以赋予学生形声色光交融的体验感,营造出更加浓郁的感知氛围。而当学生深入其中时,他们可以获得多个角度的感知,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注意力,达成一种更加主动积极和专注投入的理想状态,进而发挥潜能,获得质量以及效率的提高。
(二)基于网络资源情境启发学生深度思考
在推进初中物理“燃料的使用与环境保护”这一板块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网络资源搭建情境,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学生从熟悉的固体、气体、液体燃料入手,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明确常见燃料的热值、炉子的效率及提高炉子效率的措施、环境污染和保护,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的现实意义,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培养初步的辩证观点,养成辩证看问题的良好习惯。具体的教学流程可以设定为:①信息技术出示情境资源。研究表明,1千克汽油完全燃烧放出热量 4.6×107J……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归纳热值是燃料的一种性质,与燃料的质量和是否完全燃烧无关。②展示燃料的有效利用视频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节约能源和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和方法是什么。明确锅炉的效率。③归纳提高锅炉的效率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让燃料尽量充分燃烧、尽量减少热量损失、燃料的利用与环境保护。④呈现不合理利用燃料和对环境加以保护的资料,赋予学生感官刺激,引导学生明确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升华学生的情感意识。
五、 突破教学难点,模拟物理实验现象
实验教学属于物理课堂中的重要部分。有效地阐述一些物理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更是可以促使他们深入实验推进和探究的过程之中,积累更多的经验,学习到更多的方法等。因此,在全面深化网络资源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立足于这一视域,来达成相应的开发以及运用等,针对涉及实验的课堂环节,来达成有价值的选择、设计,运用不同优质教学平台进行展示,逐渐构建出模拟物理实验现象的空间环境以及条件,把学生不断带入情境中,明确细化的步骤和材料的运用,感知巧妙独特的物理原理,实现思维的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等。
(一)模拟物理实验现象的价值
全面贯穿网络资源的过程之中,往往能够动态地展示一些物理现象,有效地克服固有模式的限制,呈现物理现象的变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观察角度等。这种方式十分契合刚刚接触物理知识学习以及思维还不够成熟的初中生。客观的资源能够将微观的过程进行细分性的模拟,也可以将宏观的知识结构进行缩放型的微处理,对瞬间的变化实现定格,辅助学生从更加具象化的角度,达到更加智能化的学习效果等,推动学生对难以理解并且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展开层层论述,更有助于他们在脑海中实现探究性思考等。
从另一个维度来分析,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场地、材料、工具、实验场所,很多实验往往无法进行实地运行,同时考虑到课时的设置、教学安排、场地的紧迫等,实验的推进没有办法满足每个学生的操作需要。而在这一视域之下,网络实验资源的引进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状况。具体来论述,网络资源本身有着广延性强的特点,能最大化地突破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使得各类型工具材料变得微观化,可有效满足学生真正的实验探索需求,帮助他们展开个性化的学习联系,直观性的认知及随时随地展开物理实验探究。与此同时,很多实验过程都会涉及安全隐患,比如用火、用电、易燃物等,都会给学生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等,考虑到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设置,教师无法分出精力兼顾每位学生的操作,很容易发生一些意外事故。因此,为解决这一状况,网络资源的有效引进显得尤为重要。深入其中,学生可以最大化地规避一些极具危险性的实验,也可以联系多角度感知,把握其中必须进行的安全步骤,最大化地为动手操作奠定有效基础。最后,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现一些不当操作造成侵害的视频等,以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沉浸式的氛围中明确操作安全的重要性,强化责任意识。
(二)基于网络资源推进物理实验教学
在推进初中物理“燃料的使用与环境保护”这一板块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资源模拟物理实验现象,实现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联系直接感知了解周围的物体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感知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在全面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在实验及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体的资源设计可以是:①展示实验材料,如四节电池、金属棒、水、橡皮、陶瓷、玻璃、220V的电路板、酒精灯等。②模拟实验现象。明确导体:容易导电。金属、石墨、酸碱盐溶液、人体、大地、湿木、酸碱盐溶液……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橡胶、陶瓷、玻璃、木材、纸……③导体(导电的物质)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荷,自由移动的电荷……归纳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