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长德育领导力的作用

作者: 柏文峰

摘 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者的使命和职责所在。学校是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而校长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培育新人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参与者。校长的德育领导力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永远是学校的重心工作,校长的德育领导力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校长诸多领导力中较为关键的生产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领导力;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1-0001-04

2020年底,笔者有幸成为黔南首批“领航校长”培养对象,经过集中理论学习、名校访学、跟岗学习等,收获颇多,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思考。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校长办学治校的落脚点。在新时代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迫切要求下,校长的德育领导力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在“领航校长”学习中的收获、个人经历,以荔波高级中学的实践为例浅谈校长的德育领导力。

一、 校长德育领导力的内涵和重要性

(一)校长德育领导力的内涵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不仅体现在行政管理上,也体现在思想教育方面,这就要求校长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行政组织和管理能力,而且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能力,而德育领导力在校长领导力中居于核心地位。德育领导力是校长对学校德育的认知、理解、规划和实施的综合体现,它是校长领导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它包括德育认识力、文化建构力、资源整合力、德育评价力、学生诊断力等。

1. 德育认识力

教学业务和德育教育是学校工作的两大核心。教学更侧重于完成学生的知识性目标,德育则要提升学生的品格素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方向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知识性教育目标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德育目标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抱怨德育教育占用了学科学习的时间,德育工作者则认为学科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关怀。这就要求校长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有一个准确的认知,要认识到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和谐共生关系。进而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深度融合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把培养学生的德行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导向来对待。

2. 文化建构力

德育的实施不是一个刻意进行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浸润”的过程,强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这需要学校构建德育文化环境出来,使德育工作无形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德育教育场”,起到类似“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校长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建构力,通过运用各类资源构建德育教育文化体系,使学校师生对德育教育形成情感认同和精神归属,并内化为具体行为。

3. 资源整合力

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各种力量形成合力。其中,家长可以起到学生人生启蒙导师的作用,班主任则是学生学习和日常行为的引路人,心理教师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使其处于最佳状态,社会实践可以对学生起到教化作用,校园文化可以在精神方面对学生产生影响。上述资源有的有形,有的无形,需要校长从宏观上进行把控和协调,并遵循德育规律加以整合和利用,营造出德育教育的氛围,使其在学生思想品德建设方面发挥突出的作用。

4. 德育评价力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也是让社会思想道德实现个体内化的过程,即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的过程。借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可以对学校的德育效果进行准确的衡量和评价。而德育评价可以起到类似指挥棒或指示灯的作用,既能为制定德育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提供科学的参照,又能内生动力,激励和鞭策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德育评价力也是校长德育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导学校德育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促进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发展和完善德行,从而不断提升生活品质。

5. 学生诊断力

德育教育既是一个价值引领的过程,也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提出的道德标准,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建构培养道德素养。因此学校必须提前了解与分析学生的道德现状,这是德育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校长作为德育教育的领导者,必须具备德育方面的诊断力,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找到德育工作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二)校长德育领导力的重要性

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体现了校长德育领导力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强调“五破五立”:破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立科学履行职责的体制机制(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评价);破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立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改革学校评价);破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立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改革教师评价);破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改革学生评价);破文凭学历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观,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改革用人评价)。

教育是关怀人、培养人、尊重人、发展人、塑造人、激励人的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重大决定激起了育人理念、方式、环境、途径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学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主战场。这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严的要求,同时对提升校长德育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学校的重心工作,校长的德育领导力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校长诸多领导力中较为关键的生产力和影响力。甚至学校提出“向德育要成绩,向德育要质量”的口号也不为过。

二、 荔波高级中学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构建文化体系,规划育人方向

1. 办学理念:立德树人,发展潜能

《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即树立德业,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管子·权修》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潜能,发展教师潜能,发展学校潜能,向品质强校目标迈进。

2. 办学目标:创建中国西部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中学

创建立足中国西部,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硬件建设标准化、软件建设规范化、办学体制集团化的中学。

3. 一训三风

校训:欲成才,先成人。在秉承老校训“求是”的基础上,1999年,学校提出了“欲成才,先成人”的新校训。新校训明确了育人与育才的关系,成人是基础,成才是目标。

校风:求是求新。“求是”就是实事求是,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规律、做事务实;“求新”就是追求创新、敢于创新、不断创新,强调师生在未来发展中应具有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精神。

教风:博学仁爱,崇实创新。博学,广泛学习,追求学问,学识扎实;仁爱,宽仁慈爱,对学生注重宽仁爱护。崇实,即学问实、教学实、效果实;创新,即理念新、教法新、育新人。

学风:勤学好问、笃志奋进。《礼记·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风即勤奋学习,敢于提问,坚定志向,奋勇前进。

4. 育人目标:培养有民族情怀、自信担当的时代新人

培养有自觉认同民族文化及价值观、自觉承担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情怀,有中国自信、时代担当的精神,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个性化人才。

5. 办学特色:弘扬恩铭精神,传承民族文化

德育特色——弘扬恩铭精神,文化特色——传承民族文化。

6. 教学理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以生为本,教学之道,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以生为本,让学生感受到关爱的温暖,即追求有温度的教育。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切实落实学校课堂教学指导建议——低起点、密台阶、勤反复、多练习、精讲评。低起点——点滴凝聚,夯实基础。密台阶——循序渐进,小步快跑。勤反复——温故知新,熟能生巧。多练习——勤思多练,明心悟道。精讲评——师生互助,探究提高。

7. 德育理念:育人为先,品德至上

学校教育,育人育才;育人育才,育人为先;育人之道,品德至上。

8. 荔中精神:追求真理,勇于探索

源于江泽民同志于1991年9月4日为邓恩铭烈士题词:“学习邓恩铭烈士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

9. 校徽

校徽由外圆、内圆组成。外圆,蓝底象征知识的海洋,上方是校训“欲成才,先成人”,下方书写体“荔波高级中学”为退休美术教师蒙宝华老师所题。内圆,一艘在知识海洋里乘风破浪的帆船,下方“1941”是学校建校年。

10. 荔波高级中学特色德育理念:三品

品行教育:针对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来实现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化。它是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品质教育,针对高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学生的学习习惯教育、文化修养教育、感恩教育等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热爱学习的品质,提升学生的学业质量。品格教育,针对高三年级的学生,通过公民道德、心理健康和情感健康、责任担当教育,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优良品格。

(二)搭建德育工作网络,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学校坚持“育人为先、品德至上”的德育理念,构建“12345”德育工作网络体系。一条主线,以“和谐文明,平安校园”为德育工作主线,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学生言行,重视习惯养成,强化环境育人,从而提高学生文明素养,提升学生道德品行;两大内容,将品德教育和安全教育作为德育的两大内容,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传统美德文化,开展平安有序校园环境建设;三位一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体系,整合三方力量,提升德育工作质量;四个管理,以常规管理为抓手,自上而下,实行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全心管理的四个管理体系,让人人都成为德育工作者,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五条途径,构建文化育人、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活动育人、协同育人的多层次和多方位的德育工作体系。

(三)着力抓德育队伍建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建立政治学习制度,注重仪式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每月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分享会,每学期两次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会,创新开展班主任“3221”德育管理模式(“3”,每周班主任到年级参加早读秩序检查三次;“2”,每周中午14:00值班两次;“2”,每周晚上18:50值班两次;“1”,每周晚上下晚自习后到寝室查寝1次)。提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号召每位教职员工参与德育管理,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比如,保洁人员引导学生讲究卫生、节约用水;保安人员以身示范,进行安全教育;宿管老师教育学生文明有序、守时守纪;食堂员工引领学生爱惜粮食、文明用餐等。

(四)着力抓制度建设,强化制度德育

构建荔波高级中学德育体系,制定荔波高级中学德育工作三年发展规划、荔波高级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施方案、荔波高级中学校本德育课程方案等。编制《荔波高级中学德育工作手册》,不断完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形成德育管理制度30余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