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核心素养培养 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作者: 徐平

摘 要:近年来,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重视。以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核心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沟通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等。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对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下阅读教学的策略展开研究,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人文底蕴;阅读写作能力;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1-0049-04

一、 引言

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理念针对语文教学来说,体现在德育、美育、智育三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教学目的,结合教学内容,分别从三个方面施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而初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内容丰富,要想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笔者针对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下阅读教学的几点策略展开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二、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发展,教学的重心逐渐转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人。而现阶段的学生比较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对事情也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观点。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须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目标。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是:首先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针对阅读材料能以不同的视角加以分析与认识,从而最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观点和不同的认知视角,并加以合理包容与肯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积极活跃的思想的产生;再次要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拓展和延伸,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专业上对阅读产生科学的理论框架和感情,形成核心素养的基础;最后要联系实际进行实践,将阅读和表达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选择好恰当的阅读材料

在实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教会学生阅读方式,首要做法就是选择好适当的教学材料,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不同要求。与此同时,课外阅读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的背景,除此之外,在上课之前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思考问题,比如阅读三本不同的书籍,感受一下作者的感情,谈谈不同之处。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内外阅读也可以同时进行。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好初中的语文阅读,还是因为初中学生正处于中考的备考状态,大量的阅读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积累、一种沉淀。选择好的阅读材料不仅仅可以推进阅读模式的发展,对于学校和学生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重视课前阅读

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年纪较小,思维方式不完善,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较差,所以让他们在初中语文阅读课之前做好预习,为上课做好铺垫是一种很有保障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这期间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会形成好的学习意识。也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文章内容,学会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会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老师可以定期给班级安排两个领读的学生,阅读的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五分钟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行陈述,想要分享的同学可以与大家分享自己所阅读的内容,而比较羞涩的同学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者文章积累到秘密本子上。这样在提升学生思考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方便并且准确地把握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让学生学会进行自主思考,快速掌握课文内容,把对文章的感受力和学习效率都提升上去。

(三)创新阅读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以传授者的身份对待课堂,学生一味地接受。而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这样的教学模式必定会出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学会吸引学生,把握不同的学习意境。比如在阅读到《智取生辰纲》时,在课前让学生了解书内主人公的生平事迹和性格特征。同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分享。因为《智取生辰纲》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具有较强的连贯性和故事性,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分享还可以推进课程的发展。以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带着探索走进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是取得成功的起点。用问问题的方式,梳理在阅读中得到的知识,在对话中升华文本,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并消化文章中的内容,以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

(四)从不同教育方向均衡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1. 德育功能

德育承担着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文本中人物行为的示范作用向学生传导积极向善的做人态度、扶危济困的互助精神和胸怀天下的博大情怀。同时,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中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用以指导自己今后的人生实践。当然,初中生辨识能力还不是很强,有时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学会以正确的眼光审查世间百态。

教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应启发学生审视身边事物,不要被一些小人和骗子所蒙蔽。故事中的皇帝明明看不到衣服,可是出于虚荣心理,他只能在骗子的摆布下人云亦云,结果贻笑大方。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像皇帝的人。比如,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许多认为小说《红楼梦》写得好的人。可是,你如果问他:“《红楼梦》好在哪里?”他却哑口无言。这人犯的错误其实同那个皇帝犯的错误是一样的,都是人云亦云。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事情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比如,许多人都说钱钟书的《围城》写得好,理由之一是作者十分幽默。可是,笔者阅读之后,却认为作者略显尖刻。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力,就只能跟着别人的观点走,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 美育功能

美育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美育功能应用于阅读教学中,通过该方式开展阅读教学,学生可以从诸多书中发现美的元素,在阅读过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阅读的主动性。最后,在完成教学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多阅读文学作品,感悟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描述的美感。但是在美育过程中,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经历漫长的教学过程,像春风化雨般地“润物细无声”。教师要想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美育功能,不能只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比如,在教学元曲《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感悟曲中那美丽的夕阳画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游子,这11个元素搭配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悲凉、婉转、萧瑟的画面。苏轼曾称赞王维“诗中有画”,如果细细品味,此曲何尝不是一幅山水画?通过类似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会逐渐提高,这有利于学生健康的精神境界的形成。

3. 智育功能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增长智慧。初中语文教育的智育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增长人生经验和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1)增长人生经验

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和思想快速成长发育的阶段,对周围事物表现得十分敏感。在此阶段做好语文教育,对学生丰富人生经验具有重大意义。中国虽有古话“不吃一堑,不长一智”,可是教育者不可能让学生通过尝遍人生苦楚而积累经验。最好的教育办法莫过于多读书,通过书中人物的经历来提醒自己,不要犯前人犯过的错误。

比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借鉴吕蒙的经验:年少时抓紧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以后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同理,学生在孙权身上也可以有所收获:孙权作为一方霸主,不满足于现状,坚持学习。这就启示学生将来即使走上工作岗位,谋得了可喜的职位,仍然要坚持学习,以使自己再提高一个层次。这是正面的人生经验,还有反面的人生经验。比如,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课文中的探险者是因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所谓的“驴友”却是完全不顾自身安全,轻易涉险,他们的涉险往往不具有社会意义,反倒给亲人和家庭带来不幸。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学生在外出旅游时会记得注意安全,多想想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这样,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潜移默化中学生增长了人生经验。

(2)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是语文教育工作所承担的重要任务。要想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教师必须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所谓“多读书”,是指除了学习课内的教学内容,还要补充阅读大量的课外书,诗词、小说、戏剧、史书、传记、国学经典都要有所涉猎;所谓“读好书”,是指要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能为读者带来丰富的心灵体验、能为学生写作提供借鉴的书。

①将读、思、写充分融合,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共同提高

语文学习时,没有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是独立存在的。换言之,学生在读的时候必定伴随着思考,在写作和思考的过程中可能还要搜集一些必需的资料。根据语文学习的固有特点,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文本时,一定要让学生将阅读和思考、写作充分结合起来,全面带动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学生难免要联想到诚信守时的意义。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待学生认识到诚信守时的意义后,教师即可让学生以“诚信”为题练习写作。学生在此条件下写作属于有感而发,比无病呻吟式的命题作文效果要好上许多。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进行学习。教师还可将同类题材的优秀范文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借鉴。通过不断的类似训练,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均会得到提高。

②多为学生补充各类课外知识,让学生熟悉文章的创作背景

从经验来看,每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均离不开具体的创作背景。读者要想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内涵,必须充分了解作品形成时的时代特征,有时还要了解作者本人的一些特殊经历。可是,语文教材往往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如此详实的材料,只是简单地呈现一篇阅读文本。在此条件下,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多补充一些与阅读文本相关的课外知识,借以丰富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学生如果不了解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则很难体会诗歌背后的绵绵韵味。从表面上看,诗歌只是讲了诗人在江南巧遇故人李龟年,读不出什么其他东西。可是,如果结合时代背景,读者就会有新的发现。在安史之乱前,李龟年是宫廷乐师,出入的都是王侯将相的府邸,生活之优越可以想象。同理,杜甫既然能够有机会接触李龟年、接触岐王,可以想见杜甫当时的生活水平也不差。可是,由于战乱,杜甫和李龟年均流落在外,在国家动乱之际,在距离京都千里之遥的他乡,他们二人再度重逢,其内心的凄凉可想而知。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后,才能体会到此诗的韵味。通过补充课外知识,学生积累的语文知识和历史知识以及文人掌故会越来越多,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得到更有益的课外知识,教师可以多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传记,让学生了解这些人的优秀事迹、思想和行为方式。这样,通过不断积累,学生的知识面会越来越宽。

③打造活力四射的互动课堂

学习需要一种氛围,环境对于一个人成长有决定性作用。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打造一个活力四射的语文互动课堂是一个有效办法。在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被有效激活,往往能够取得惊人的表现。比如,在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学生扮演卖炭翁,在舞台上做各种典型动作,同时,由一名朗读成绩突出的同学读诗为其伴音。教师还可建议学生借助于互联网查找资料,研究一下白居易生活的时代长安的市民生活水平如何。通过查找资料,学生会对与卖炭翁处在同一个生活水平线上的唐朝百姓的生存状态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