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
作者: 钱文标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效课堂成为不同阶段教师的重点研究内容。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讲,教师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并实现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理论等角度入手,借此来打造全新的数学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吸引下,自主进行学习,实现自我能力和素养的多元化发展。文章针对新时期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关看法,以期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 新时期;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918(2022)04-0065-04
一、 新时期研究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一)改善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通过走访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受自身固有教学思想的限制,在教学中仅结合教学进度,将教学知识直接讲解,通过手把手带领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各种知识、解题技巧,了解基础的数学知识。此种教学方法虽然确保了教学效果,但课堂教学气氛较为沉闷,学生也难以在兴趣的支持下,进行自主学习。针对这些限制性因素,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转变自身的育人思想,围绕高效课堂开始在教学中引入多元教学法,如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式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前提下,借助任务、学习情境的构建帮助学生主动加入学习过程,进而改善之前教学方式限制下的教学现状,高效课堂的目标得以实现。
(二)顺应教育时代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落实以及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高效课堂构建、学生多元素养发展成为现代教育中的重点研究内容。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则可以借助多元教学法,吸引学生主动加入学习过程,并通过全新的育人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认知能力、创新意识的发展。与此同时,传统的评价机制也得以完善。具体而言,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结合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评价,但这样不足以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教师也无法在之后的教学中开展针对性引导。而在高效课堂下,为了充分发挥全新教学方式的应用价值,教师会从多个角度,如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情况等进行分析,随后对学生进行评价,帮助他们掌握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弱势,引导学生及时查漏补缺。
二、 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
(一)部分教师教学思想落后
高效课堂的构建以及全新教学方式的引入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从而将全新的教学方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整个过程,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但结合相关的资料分析发现,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不够重视有效教学方式的引入,在教学中依旧以单一的知识讲解为主,随后要求学生硬性掌握。枯燥的教学内容以及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更多的学生不愿参与活动中,课堂效果较差,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充分发展。不仅如此,部分小学教师积极顺应教育时代的发展,开始在教学中融合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并未达到既定目标。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不足以掌握多元的教学方法,如在分层教学视角下,教师并没有结合学生的综合情况将其合理分层,导致学生参与兴趣低下,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难以实现。
(二)学生主体性未被体现
在高效课堂构建下,学生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相关的调查资料分析发现,多数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在课堂中简单运用有关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师主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很难提起学习兴趣,高效课堂的构建目标难以实现。
三、 高效课堂下有效教学方式的解读
(一)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法紧跟教育时代的发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将学生分为成员数量相等的几个小组,并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之后让小组成员就问题进行思考、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以教师知识讲解为主的形式,课堂围绕学生的合作而开展,这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利于教师构建高效课堂。
(二)信息化教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手段成为一种全新的育人方式,将此种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教学方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全新的教学App、多媒体等开展教育活动,打造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基本实现课程教学的翻转,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也被充分体现。
四、 新时期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措施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有效运用
这一全新的教学思想不仅利于学生综合学科思维的发展,同样是教师培养学生问题破解能力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学生刚步入小学阶段,逻辑意识较差,单一地讲解知识并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此,面对此阶段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这一全新的形式,强化学生整体思维能力,进一步实现新时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二年级“分一分与除法”这一内容教学中,笔者发现若是仅采用口头说教的指导形式,学生则很难理解数字的除法,对新的教学内容很难把握。因此,笔者借助图片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定义。教师可以将卡片分成几小份,使其能够掌握具体的“分一分”。首先,为学生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西瓜图片,随后提出有关问题,怎样才能将西瓜分成大小相同的六份呢?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身看法。其次,笔者就此引出了除法的内容,他们对除法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最后,引出与之类似的题目,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一来,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教学变得清晰,学生可以深刻理解相关知识,教学成效极佳。
(二)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概念教学
在概念教学中,不乏存在一些难懂、学生始终理解不了的知识,以致他们对概念中的前因后果并不了解,也很难做到用概念解决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知识,将其植根于学生脑海,教师不妨在概念教学中围绕信息技术,通过知识的直观呈现帮助学生攻克学习难点。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自主思考意识,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目标初步实现。
例如,在“面积与周长”相关概念的学习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记忆是很容易混淆两个概念,为此笔者借助信息技术深化他们对概念知识的理解。笔者在课堂导入中运用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中的视频内容包括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讲解,即面积是面积单位的总个数,它的内涵是乘数的“积”,而周长则是长方形四条边的总和,其内涵是数字的“和”。随后,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笔者运用信息技术,借助画板的描红与填色功能深化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避免混淆概念。再如,以“三角形面积”为例,一些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公式与概念,但是对三角形面积并不理解。为此,笔者借助信息技术画板中的拆分、移动等功能,使学生观察到平行四边形是由两个三角形拼接而成的,有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概念,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三)围绕教学游戏打造趣味教学环境
从实际来看,小学数学中不乏存在一些难以理解、学生难以主动学习的知识,且因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较差,导致他们难以在兴趣的支持下主动加入学习过程。不仅如此,在传统的课堂导入环节,主要是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将相关的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但通过实践不难发现,此种教学方式的限制性较大,导致学生无法提升学习兴趣,之后的教学活动在开展时,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整体教学效果不佳,且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侧重游戏化教学的引入,通过在课堂导入环节运用游戏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提前熟知教学内容,并提升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确保之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笔者在“面积单位”认识相关知识教学中,笔者在导入环节运用了“找一找、比一比”的学习游戏。在课堂活动开始之前,笔者趁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将一些数字卡片(公顷、米、厘米、平方公里)等面积单位藏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在课堂导入阶段,笔者简单地为学生介绍了几个面积朋友,并告诉他们这些数字卡片就藏在班级中,随后动员大家一同找一找,学生迅速动员起来,陆续找到了这些“面积朋友”。之后,笔者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比较大小的话,哪个数字比较大?哪个又比较小呢?在他们思考结束之后,笔者让学生手持不同的数字卡片排队,小数字在前,大数字在后,看他们排的顺序对不对,在引导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之后,笔者开展了后续的教学活动,他们在兴趣的支持下也很容易加入学习过程。
(四)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引入
生活与数学教学存在密切联系,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生活化内容的引入。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认知能力较差,且不同个体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较为枯燥的知识时,难以提起学习兴趣。结合上述内容,数学教师为改善这一教学现状,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趣味化的学习情境,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使其主动加入学习过程,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混合运算”的练习过程中,笔者一改传统的讲述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相关知识、把握计算技巧。首先,笔者为学生构建超市购物的情境,将学生的铅笔盒、笔等文具作为超市中的商品。其次,随机选择一名学生,告知他要买的东西,比如“西红柿”两个、“胡萝卜”四个,随后要求学生自主计算,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计算。在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笔者则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算法。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混合运算法则,如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括号内优先等。这样,通过趣味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也更为明显,面对趣味化的学习内容,他们更加乐于接受。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究能力、主动学习意识、思维转化能力也得以发展,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实现。
(五)渗透德育教育
新时期,德育教育与教学的融合同样重要。不同于语文课程的“文以载道”,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并不只是简单的口头说教,需要教师将德育内容与图形、符号相结合,在无形中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理念。教师可以在讲授相关内容时,间接地将这些思想渗透于学生内心。
例如,在讲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节内容时,教师则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统计图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那么统计图的作用是什么呢?条形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呢?”在问题的吸引下,学生纷纷加入激烈的讨论中,有利于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在学习完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要求学生记录半个月内的天气变化,以早晨的天气为主,并制作成条形统计图。随后,与学生开展探究,讨论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并为其呈现干旱、洪涝等相关图片,使更多学生意识到节约粮食的必要性,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认知。再如,在讲解“小数乘法和除法”一节时,教师可以围绕“环保从我做起”这一主题,结合教学内容整理成思考问题:“同学们,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我们班每名同学一个月能回收1.5千克纸,每一个月教师回收2.3千克纸,那么教师和同学们每年能够回收多少纸张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计算,有的则与同桌窃窃私语。随后,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深化:“相关资料显示,一吨回收纸可以造出850千克再生纸,其比例相当于少砍18棵树,可以节约水资源90吨”。这样一来,通过教师挖掘教材内容,并借助相关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并在无形中树立自身的价值认知,德育教学目标进一步实现。
(六)强化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是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树立自身思维意识的重要前提,而在高效课堂视角下,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并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意识,教师可借助情境构建的方式,开展有效教学活动。其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抽象的概念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变化而得出相关结论。同时,这一内容也是概念教学的关键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他们能够掌握事物变化的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