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作者: 高丽

摘 要:科学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信息技术科目的知识也是如此。信息技术这个课程是将技术操作作为主要形式的科目,中学开展信息技术教学通常是为了强化学生在信息方面的素养,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支撑,让学生能够做到终身学习,为其之后更好地步入社会,并在工作及其生活当中更好地适应奠定基础。注重实践、回归生活是我国目前课堂教学的特性之一。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及时转变将理论讲授作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策略,注重于实践方面的教学,把现实生活融入日常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效率及其质量得以提升。文章就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对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原则进行分析,针对此,提出一些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措施,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6-0001-05

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使得电子产品开始运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变成了随处可见的一种生活必需品。针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而言,其不只渗透到了人们的学习当中,也开始向人们的生活渗透。因此,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让信息技术变成了中学阶段一门必修的课程,其也是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十分关键的内容之一。同时信息技术也是一个生活类学科,计算机的设计其实就是为了便捷人们的生活,因此在初中时期老师应该把信息技术的教学做到生活化,借此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这些内容。此外,信息技术在知识方面较为枯燥,假如老师仅是单纯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就很难更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正是因为这样,老师需要把信息技术的教学变得逐渐生活化,借助生活当中的部分短片来普及相关的知识,并且把对应操作和生活做密切结合,借此来深化学生对其的理解。最为关键的是,学生能够借助这样的方式感受到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乐趣,进而逐渐喜欢上这个学科,以至于能够使学生发挥出自己在信息技术上的特长。

一、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技术课程缺少应有重视

初中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科目,再加上被应试教育所影响,学校、老师、家长与学生都缺少对这个课程的重视。人们都觉得这个课程其实就是电脑的运用,当然这样的认识是不够全面且不正确的,这就造成老师与家长对信息技术对应知识的学习有着一定误区,觉得学习电脑就是不干正事,如果将时间用到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中就会对学生正科的学习造成影响,这就导致许多信息技术课时有被别的课程占用的情况。一方面,被应试教育所影响,因为信息技术这个学科并不在考试所规划的范围以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老师与学生对这个课程的忽视,对信息技术这个学科的教学大纲也未达到相关的要求及目标,对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状况并不重视,且对学习管理比较懈怠。另一方面,因为当下网络科技的迅速进步及其大范围运用,许多中学生又对电脑与网络比较好奇,并且网络内容相对较为丰富,游戏、视频及其聊天这些内容开始涌向学生的生活,再加上这个时期许多学生的自制能力及其是非辨别能力有待提升,最后造成许多中学生存在深陷网络世界的问题。正是因为这种现象,使得老师和家长觉得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就是浪费时间,都觉得网络技术极易让孩子深陷于电脑当中,学生在认知上也有着一些偏差,所以,并未对信息技术的教学予以重视,同样也没有对信息技术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二)老师的专业知识与素质水平有待提升

正是因为学校对初中信息技术这个学科没有足够的认知和关注程度不够,造成许多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这个学科的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布置课程也仅是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过于形式化,而老师的选派也通常不够理想,该课程老师通常都是安排一些不被重视或是身兼多个学科的老师,为学生粗略地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以后,就只简单的维护课堂秩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开展初中信息技术这个课程教学的初衷。信息技术作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技术,是伴随社会而持续进步的,所以学校在设置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就要求老师掌握信息技术对应的知识,并拥有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还要把自身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建成一个健全的体制,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取适合的方式及其技能传递给学生,同时实现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教学。

(三)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有差异

因为学生本身家庭条件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有着一定的不同,部分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学生,在小时候就接触过电脑,能够运用电脑当中各类软件来实现打字绘画这些基础类的操作,但是还有部分家庭不是很好的学生,其家中并没有电脑,可以接触到电脑的机会并不多。此外,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较为枯燥,在进入中学以前,其进入机房所关注的仅是游戏或是看电视、聊天等,很少有学生会静下心来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四)信息技术课时设置不够

新课程改革提出,中学信息技术这个科目教学总共占70~140个课时,这样计算下来每周至少有2到4节的课时,但是当下大多数学校每周仅会安排一堂信息技术课。在一些教学体制相对不够缜密的学校,就连每周仅有的一堂信息技术课也有可能会被别的科目老师占用。由于课时方面的匮乏,老师基本上难以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课本当中的章节内容在这仅有的几个课时中难以获得较好的讲解效果,大多数老师只能在正式教学以前的几节课当中讲授一些题外话,然后直接让学生去自习。

(五)理论较多,操作过少

因为教学设施方面的匮乏,老师都较为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践操作,这样很难达到老师所提出的要求。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学的模式上可以分为理论与实践操作这两个部分。信息技术部分教学较为简单,通常都是单纯的完成打字训练,文字本身的排列与收发邮件等,对资料的查找与上网方面的教育全然不够。导致这样的原因其一就是学校计算机的机房相对较少,学生过多,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熟知计算机,造成对计算机过于生疏,仅能做较为简单的训练。其二就是在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理论教学当中,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太过机械化,全然都是照本宣科,这就造成学生对计算机这个技术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在实践课的时候,因为实践的次数并不多,造成学生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存在操作不当的情况,极易导致计算机系统混乱,最后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积极性。

二、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对信息技术这类学科,任何问题都没有过于标准的答案,其并不像数学这个学科,问题有固定的答案,以至于部分解答的方式也是固定的,因此老师就能够运用开放性的原则,不给学生较为固定的答案,使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一些问题,借此来强化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老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当中应告诉学生课本当中的知识并不是唯一的,让其不要过于相信课本当中的内容,应运用开放性的原则来获取知识,当然老师也应该运用开放性的原则来给学生讲授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毕竟同样的问题能够结合许多生活片段,如此能够令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内容,也能够让其从多个方面去理解,这对学生本身学习也有着很大的好处。

(二)价值性原则

在任何科目当中,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的价值,中学时期的学生能够用来学习信息技术这类知识的时间相对较为有限,但是其学习的内容又相对较多,因此老师应该选取合适并且价值较高的问题。并且老师尽量让学生以最快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让其能够在一个问题当中发现更多的知识,因此老师应该依据价值性这个原则来选取适合学生的生活短片,这样在结合生活的时候就能够提高其多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

(三)难易适中原则

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理解水平是不相同的,部分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应的知识较为有趣,很多问题在理解的时候较为容易,但是也有部分学生觉得其很难去理解,因此老师应该坚持使用难易适中的原则。此外,因为中学时期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并且其在抽象方面的能力较为有限,然而还是会有许多相关知识内容较为抽象,所以许多学生在对其进行理解的时候,就会存在理解不正确的现象,这对学生来说并非好事,因此老师在落实生活化教学时,就需要坚持使用难易适中的原则,借此来保障学生在课堂上能听得懂老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讲解。

三、 初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一)巧设课堂导入方法

兴趣作为学生前行之路的向导,也是激发学生各种学习行为的原动力,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才能够乐于对一件事情付出时间和精力。从多年教学实践工作开展的情况分析来看,导入环节作为整堂课的开端,导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程的教学质量。所以,在导入环节教师就需要合理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法,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兴趣、心理情绪方面对学生进行刺激,以此来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对生活化教学法的运用,需要教师精心巧妙地进行设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

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封面和美化版面”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导入环节运用生活化教学法,使用PPT课件为学生展示一些书籍的封面,然后要求学生对这些封面作品进行观察,并提问:“同学们,这两幅作品,你们觉得哪一幅好,为什么?”同学们纷纷说第二幅,并给出了原因,说第二幅文字的设置与图片的编排设计都非常的合理,带给人非常舒服的感觉。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本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探索封面设计的知识。如:“适当的图片放在合适的位置可以增强观赏感,那么如何调整图片与文字的环绕方式与叠放次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生活作品,学生在欣赏图文并茂的作品时,就可以提出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从而为初中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非常的有利。

(二)素材选取生活化

教学的主要目标并不只是引导学生学习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知识,而是应该让他们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充分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感受到其有着怎样的优势和作用,可以为民众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着重凸显出信息技术的价值。所以,老师就应该在实施教学的环节中,将授课内容和现实生活做好有效的整合,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在增强其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前提下,让实际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获得相应的提升。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老师一定要选择大量和现实生活有关的素材,将其完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让他们能够掌握到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在讲解“让因特网成为工具”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老师就需要借助提问方式,顺利导入本堂课知识,如“同学们都知道如今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正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会利用怎样的方式和途径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呢?”此种问题对学生而言,非常的简单和容易,在提供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以后,大部分学生都会说出“看书、报刊、网络、询问”等,在这其中网络搜索占据了绝大部分。此时,老师就可以顺利导入本堂课内容,引导学生怎样利用互联网浏览各大网站,同时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出几大浏览器的图标,让学生对这些图标有着清楚的了解和记忆,再借助工具栏、地址栏甚至是查看等诸多途径,让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搜集。在学生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有着基本的了解以后,就可以设置一个主题,如“周日,老师会带领大家前往动物园,那同学们知晓这个动物园处在什么地理位置,有多少动物,平均分布在哪里吗?”等,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刚刚掌握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设备的搜索功能,查询出老师问题的最终答案。而在此环节中,老师则要充当好辅助者的角色,仔细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他们遇见问题的时候,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此种和生活有关的问题甚至是素材,必定会吸引大部分学生的目光,真正让他们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借助成果生活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信息技术早已和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所以,在初中时期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环节中,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有着怎样的成果,其将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只有对这些有着清晰的了解,意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和重要性,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对知识产生崇高的敬意,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掌握大量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在现实生活中,这对他们后续阶段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老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定要将现实生活中的成果一一呈现出来,唤起学生隐藏的潜能,让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达成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双重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