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干预手段应用实践研究
作者: 沈腾摘 要:根据我国大数据进行分析,我国将近60%的中小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而这直接会影响我国整体的教育成果,使得干预中小学生厌学心理成为当前教育事业迫在眉睫之事,而导致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还要归根于以下三点,分别是家庭原因、校园原因以及学生原因,在家庭教育当中家长的过多期盼,对学生的不够信任,制定过高的教学目标,甚至与其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拼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而在校园教育当中,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过高的心理压力,或者学生由于自身原因与其他学生不能够做到正常相处等,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所以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克服学生的厌学心理,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干预手段应用实践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生;厌学心理;干预手段;应用实践;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6-0014-04
一、 引言
纵观中小学整体的教育情况来看,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而这种厌学心理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甚至造成学生产生不愿意学习的念头,影响到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来说,其本身就面临着青春期,较为敏感,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更是在无形当中影响学生,所以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己的原因来制定有效的干预手段,在学校方面教师要做到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做到合理地调整情绪,在家庭方面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家校合作;在学生方面也要倡导学生积极鼓励自己,从现在起改变学习状态,以此来有效地干预学生的厌学心理,文章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干预手段应用实践策略展开相关的研究与讨论。
二、 针对学生的厌学原因进行分析
(一)家庭原因
厌学心理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纵观我国整体的中小学教育来看,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厌学心理,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来说,本身就面临着青春期情绪的影响,再加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从而导致学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出现厌学心理,而这种厌学心理,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降低,甚至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而针对学生的家庭原因来说主要源于以下几点:第一,家长过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并且给予学生不切实际的期盼,导致学生实际的心理压力过大,从而产生厌学心理。例如,家长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为理由为学生报过多的补习班、特长班等,学生不仅要抓好基础学习教育,而且特长爱好也需要跟上,造成学生的整体学习尤为紧张,甚至是一度放弃了放假休息时间,虽然在目前我国双减政策的执行下,这种现象得到了略微的好转,但仍有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改变,为学生制定过高的学习目标或者为学生制定过多的学习内容,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减反加。第二,经常性地否定学生,尤其是在其他学生、家长、亲戚,甚至是学生的朋友面前一味地否定学生,如“没有,我家孩子哪有你们家孩子强啊”“你家孩子一看就有出息,不像我们家这个”等言论,导致学生在长久的影响下失去学习自信,从心底否定自己,这也是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一项重要原因。
(二)校园原因
学校是学生生活、学习、发展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甚至比在家庭度过的时间要多,针对学生的校园原因来说,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造成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第一,学习压力过大;第二,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第三,师生关系的影响;第四,教师教学内容千篇一律,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兴趣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双减政策的不断深入下,学生的学业负担得到了质的解决,尤其是对教师挟带私货、开小灶的行为,更是展开了严厉的批判,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教育当中接受统一的教学,以此来减少学生之间的对比,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仍然存在着厌学心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对教师的好感急剧下降,甚至带着情绪展开学习,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听教师讲课,甚至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而这同时也是厌学心理的一项重要表现。
(三)学生原因
针对学生个人来说,厌学原因较为多元化,一方面,虽然中小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社会面有限,但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沟通设备来进行交流,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新媒体广为盛行的背景下,学生很容易受到追踪不良内容的影响,导致给学生心理灌输了错误的价值观念,使其认为学习没有作用,造成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就否定了学习,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而另一方面,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不仅社会越来越推崇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连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特长爱好,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认知以及社会认知还不全面,很容易受到一件喜爱的事物影响从而放弃学习,例如,学生特别喜欢音乐,进而喜欢各种乐器,甚至在课堂教学当中,也在不断地钻研乐谱、歌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重点已经发生了转移,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很容易产生放弃学习、一心研究音乐的念头。除此之外,对自己不够信任,认为自己不是学习那块料子,或者与其他学生产生矛盾,在校园生活学习当中缺乏朋友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三、 在校园方面教师要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一)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
要想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解决学生的厌学心理,首先就需要学校教育发挥表率作用,继续深入,耐心指导,发挥教师自身的教学作用,通过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负担。而这就需要教师以双减政策为基础,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甚至教学观念都要进行一个有效的改革,在教学观念当中,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尤其是对有厌学心理的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查明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原因,是因为课业过重,还是因为作业过难,然后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干预手段。就以课后作业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与全班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听取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意见,并合理采纳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的讨论结果不够统一,教师在课后作业的布置过程当中,就可以采用阶梯式作业布置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自主选择作业或者布置和学生学习能力相同的作业。以此类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当中也需要适当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提高学生在教学当中的参与感,以此来实现学生厌学心理的有效干预。
(二)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表现,那就是不想学习,想要退出学习队伍。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想法,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厌学心理。而要想有效地干预学生的厌学心理,就需要教师积极地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当中尊重学生,将学生放在平等的教学地位当中,创建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同时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当中,教师就可以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担任管理的角色展开班级管理,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减少学生的边缘化现象。同理,在课堂教学当中,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当中,以主人的方式展开学习,不仅可以有效地干预学生的厌学心理,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其实具有厌学心理的学生普遍都有学习能力弱的现象,而造成学生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要归根于学生自己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降低,跟不上正常的学习进度,从而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面对这一原因,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教学主导作用,教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同时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减少彼此之间的差异化现象,例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采取层次化教学法,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呈现阶梯式教学,让学生都能根据最适合的学习阶梯来展开学习,以此来处理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技巧与方法,让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更好地进行分析与理解,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教师还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创建成功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促进学生积极地展开学习。
(四)积极展开相应的心理教育
面对学生的厌学心理,教师需要在学校教育当中系统地展开相应的心理教育,来帮助学生正确地处理青春期当中产生的各种情绪,做到采取正确的手段干预厌学心理。例如,通过采取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教育等,让学生对厌学心理能够具备正确的认知,从厌学心理的产生原因以及心理的转化现象,甚至是任由厌学心理肆意发展的不良后果,同时还需要借助教师来展开辅助作用,帮助学生认清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特点来对学生的厌学心理加以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克服厌学心理,就以上述想要学习音乐的学生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相结合,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够考上理想的学校学习到更优秀的音乐专业知识,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 在家庭方面转变观念促进家校结合
(一)给予学生实际的期望
在家庭方面就是要积极地与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家长转变教学观念,以此来促进家校结合,通过双向教育指导共同干预学生的厌学心理,以此来提升干预学生厌学心理的效果。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需要给予学生实际的期望,而并非像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观念一样。遥远的学习目标,就好比学生还没有到达瓶子高度,就让学生奔着大海的方向努力一样,不仅毫无意义,还会打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抗拒学习,产生厌学心理,而通过教师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给予学生实际的期望,并不断激励学生敢于突破自己,利用激励措施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处于班级中下的位置,家长就可以设置相应的学习目标,利用激励措施来让学生产生竞争意识,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相比以往要高出一截,也需要家长对学生给予正确的表扬和认可,而并非一味地否定学生,家长是学生最为信任的人,家长的认可与鼓励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可以结合学校教育帮助学生达到彻底干预厌学心理的目的。
(二)信任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与特长
家长需要信任学生,并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与特长,而并非像以往一样,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对学生展开全面的打击,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面临青春期的年纪,心思较为敏感,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家长作为学生最为亲近的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家长在面对学生的厌学心理时需要对自身的教育观念进行积极的反思并且改正,对学生加以信任,相信学生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同时挖掘学生的潜力与特长,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例如学生爱看动画片就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学习绘画,并对学生的潜力与特长加以表扬,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当中,学习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只有综合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代表学生,而类似于绘画的兴趣爱好也是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基础学习教育并没有任何差别,家长完全可以从学生的爱好为出发,对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将爱好转移到学习上,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更好的学习,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专业,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发展。
五、 鼓励学生积极改变从现在做起
在面对学生个人原因产生厌学心理时,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创建有效的沟通机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切实了解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原因制定有效的干预手段,来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纵观学生在整体的生活、学习当中,对学生厌学心理影响较大的就是学生的实际交友情况,部分学生交往能力较弱,缺乏有效的人际处理能力。学生之间关系由于他们年龄相同,具有同样的兴趣爱好以及人际交往圈子,使得学生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在学生层面的人际关系。但颇为严峻的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对个别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部分科目,从而造成学生偏科甚至进一步产生厌学心理,而教师就需要以此为出发点,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例如,创建多样化的师生沟通途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有效地缓解师生关系。而教师也需要积极地进行反思,发挥自身教学的主导作用,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实现彼此关系的有效缓和,同时,让学生对教师进行改观,做到正确地认识教师的职责,创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此来削弱学生的抵触心理。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信任,并下定决心进行改变,从现在做起,让学生始终抱有学习信心展开学习,教师也需要做好一定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制定正确的学习计划以及学习方案,让其能够从现在做起,从基础做起,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变由于厌学心理导致学习能力较弱的现象。
六、 结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生面临着青春期,有着较为敏感的心思,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厌学心理,产生不愿意学习,甚至放弃学习的想法,这并不是教育工作者想要看到的一面,所以需要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厌学原因制定相应的干预手段,从而做到有效地干预学生的厌学心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学习,了解知识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需要在中小学教育当中积极地开展相关的心理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青春期当中产生的各项情绪,做到正确的释放压力,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以此来驱动学生主动展开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光裕.中小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J].现代职业教育,2020(7):150-151.
[2]朱学兰,赵成源.试分析中小学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3):104.
[3]申自力,刘丽琼,崔建华,等.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流行、鉴别、机制与干预[C]∥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593.
[4]张清.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9):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