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作者: 朱恋摘 要:微视频运用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包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互动探究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内容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视频,具有预习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技术课程主题内容,将微视频应用在实际教学中,包括:提供微视频,辅助学生更好预习;运用微视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开发微视频,巩固提升学习成效。新课改下应用微视频教学,可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微视频;初中信息技术;辅助预习;合作探究;巩固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9-0131-04
微视频是在计算机、摄像工具、剪辑软件与互联网等的支持下,催生出的一种形态多样的视频,短则几十秒,长则20分钟左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用十分广泛,成为很多个体或者组织记录生活、商业运营、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与资源。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微视频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教育教学中,以微视频为核心构建的微视频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初中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计算机等的操作技能,使之形成信息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等。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视频,可以更好辅助学生课前预习,高效实施课堂教学,更好复习巩固课程知识,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一、 微视频的制作以及运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教学中,更好运用微视频,教师需要根据课程主题内容与教学目标,精心准备各类镜头与讲解词,进行画面描述,设计系统性的脚本,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制作。所需工具包括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耳麦、PPT、录屏软件等,录制方式包括录屏式、拍摄式、合成式、混合式等,还要后期加工。微视频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分为课前微视频、课中微视频、课后微视频。课前微视频可以辅助学生自主预习,实现课堂翻转,熟悉基础知识;课中微视频能够丰富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不用过多口述就可以生动直观演示;课后微视频通常用于归纳总结知识,辅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适当进行知识拓展。制作微视频时,主要标准是目的性、科学性等。明确知识内容与教学目标;知识正确,讲解与书写规范;服务于主题教学和学生学习,点明主题,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微视频运用在教育教学中具有独特优势: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微视频中包含图文并茂的内容,其生动的画面、简略的文字、动听的声音等,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身临其境般进入课程学习中,在生动的画面与教师风趣幽默的讲解下,培养课程学习的兴趣;二是促进互动探究学习,微视频可以运用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微视频学习新知识,解答各类问题,完成相应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三是理解掌握知识内容,教师根据课程主题内容,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基本认知,设计和制作针对性的微视频,通过动画、思维导图与口述讲解等展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概念,掌握知识的运用和相关操作方法等。
二、 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预习信息技术课程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用微视频教学,首要的意义在于辅助学生更好预习信息技术课程,通过预习新课可以熟悉基础知识,记录问题,便于在课堂上针对性听讲,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提前制作微视频,然后在课前推送给学生,布置课前自主预习任务。
比如,在浙教版2020的七上的“信息处理工具”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各类计算机、系统组成、移动终端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应用软件,对系统进行优化等。根据这些内容制作微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写出安装系统与软件主要步骤。教师在课程开始前,通过提问、布置简单任务等,检测学生课前预习效果。
(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这是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正确价值理念、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信息社会责任。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微视频教学,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基于浙教版2020教材,在“多媒体世界”单元中,结合“音频数据处理”的课程,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音频文件,教授学生将背景音乐和朗诵声音混音处理,操作消噪、剪辑、添加回声、调节音量、淡入淡出。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操作流程,让学生借助微视频进行课堂合作探究学习。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巩固训练中,学生经历知识生成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广泛应用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复习中,教师基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课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以及让学生观看微视频归纳总结,巩固提升信息技术知识、操作技能等,完善这些过程,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基于浙教版2020教材,在“多媒体世界”单元中,结合“视频数据”,教师提前制作相关演示文稿和预习微视频,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微视频,明确如何进行视频的采样、量化、编码、压缩,认识各类视频文件等,打好课上学习的基础。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借助微视频讲解:视频数字化,数字视频文件特点,包括MP EG、MPG、DAT、AV、WMV、FLV、3GP等格式。通过布置视频数据压缩的小组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观看微视频后参与探究,教师根据各组的展现情况点评,进行总结性讲解。课后,教师布置利用视频压缩软件压缩一段网络视频的任务,让学生运用视频压缩的基础理论结合WinAVI、格式工厂等软件,参与视频的压缩制作。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创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有更多自学和训练机会,提高自学能力。
三、 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提供微视频,辅助学生更好预习
微视频运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首要的应用是辅助学生更好预习。由于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章节知识点较多,有的还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与理解这些内容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提前熟悉基础概念与基本操作,为课堂高效听课打好基础。但是由于初中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佳、认知能力偏弱,无法很好地自主预习,因此教师可以基于课程知识要点设计与制作微视频与辅助学案,提前提供给学生,布置自主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完成预习,并借助校园网或家庭网络反馈给老师。
例如,基于浙教版2020的“多媒体世界”的“图像数据”,重点让学生获取与管理图片,包括走进图片世界、获取图片、图片浏览与管理等内容。通过研读教材与课程目标,明确本节的教学目标:认识信息传递中图片的重要作用;掌握图片获取的途径与方法;理解图片格式与主要类型;能够运用常见图片处理软件,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图片加工,如调整图片亮度、大小,进行裁剪、旋转与转化格式等操作。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制作微视频,将风景、人物、动物等多组图片融入学案中,让学生观看预习微视频,借助这些图片试着操作,熟悉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打好课堂学习的基础。
(二)运用微视频,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创设生动问题情景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般分为新课导入、新课讲授、操作训练、课堂总结四个部分。新课导入重点是高效,做到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与主动讨论。因此,教师可以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主题内容,在明确教学目标与基本学情的基础上,制作微视频,运用在课堂导入中,提出针对性的导入问题,创设生动的问题情景,引领学生思考与讨论。
例如,基于浙教版2020“走进网络”的单元,根据网络发展简述、网络服务与协议、网络硬件、网络安全的课程,在让学生初步预习课程的基础上,教师要展现不同于预习内容的微视频。比如基于信息浏览的板块,教师可展现故事化的微视频:小王是一名上班族,早上起来后习惯用手机天气软件查看今日天气情况,然后查看微信消息;方便期间打开“今日头条”浏览推荐的每日新闻,听《人民日报》的公众号推送的新闻语音;上班期间,他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资料、整合信息,用专业绘图软件进行工作;上下班乘坐地铁期间,他观看“知乎”“豆瓣”的文字信息与一些短视频;晚饭时,他用“下厨房”查看如何做红烧肉。用微视频展现这样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直观明确什么是信息浏览,提出你在计算机或移动终端上浏览过哪些信息、运用哪些软件工具、作用是什么等问题,以此引发学生回顾过往生活,积极思考与参与讨论,进入本课教学。
2. 辅助学生合作探究
新课改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精神。初中生的信息技术知识薄弱、操作能力不佳,为辅助学生更好参与课堂合作探究,教师要在讲解基础知识后,布置合作探究任务,提供相应微视频,确保学生更好完成任务。微视频要生动形象,针对一个点讲明讲透,更好发挥微视频的优势。
例如,基于浙教版七下“认识多媒体”的课程,通过研读本课内容,明确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多媒体及其应用,学会运用关键词搜索相关网页,初步学习ACDSee软件和浏览图片,学习Media Player Classic软件,用它播放音乐与视频等。教师布置合作探究任务:阅读教材熟悉基础知识,运用这两个软件完成浏览图片、播放音视频。教师将《ACDSee的使用》PPT与《如何使用Media Player Classic》的微视频推送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观看,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研讨,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到了规定时间后,教师在每个小组中抽选一名学生演示,根据他们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与总结。
3. 解答讲解相关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既要教授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指导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解答问题、完成任务中,还会遇到不少问题,阻碍了进一步学习,导致课堂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提前准备或者现场搜索微视频,将其推送给学生,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解决学习新知识、完成创作任务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例如,基于浙教版2020“走进网络”与“人工智能基础”的单元,根据智能家居的发展趋势,教师可以结合苹果、华为、小米、海尔等不同品牌的智能家居形态,讲解这些公司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创新创造,让学生明确当今社会智能家居的发展状况与未来的发展前景,认识到智能家居可以让生活更美好。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为何不同品牌的智能设备不能通用?基于此,教师就可以搜索不同品牌的智能家居方案的宣传微视频,加上不同传输协议的微视频,让学生通过自主观看微视频理解其中的原理,从而解答心中的困惑。
(三)开发微视频,巩固提升学习成效
1. 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完成大部分的知识教学后,为了巩固提升学习成效,教师还可以开发课后巩固的微视频,辅助学生巩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在这类微视频中,重点是加入与基础知识相关的生活化情景、思维导图等,让学生通过认真观看微视频,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系统性地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例如,浙教版2020七下的“算法和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后,教师可以根据本节内容,设计和制作含有思维导图的微视频。在相关的微视频中,教师要加入这些内容:生活和算法,算法的表示,算法的控制结构,初识数据结构,线性表,数据结构与算法,其中又包含很多细化的内容,生活与算法又有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一般过程、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生活与算法的关系等。学生观看复习微视频,可以认识算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在认识算法的表示、控制结构、数据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设计算法探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