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学试题命题技巧分析

作者: 庄玉卿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开始对考核载体的优化设计工作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并在其中引入了差异化、结构化等多种新兴教育理论。基于对这一客观趋势的认识,笔者将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学试题命题技巧分析”这一题目撰文,分别从完善学情信息的整合、优化试题内容的差异性和结构性设计、挖掘错题资源、优化试题形式以及引入家校合作等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希望能够对诸位同仁的工作带来些许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试题命题;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2-0054-05

进入小学阶段后,学生的身心发育便出现了明显的“提速”,各方面的条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快速变化;同时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成长环境等的综合影响,每个小学生在智力发育、思维模式、认知习惯、知识储备以及兴趣等方面均存在着非常巨大的个体差异,且这种差异很难通过人为的手段而完全消除。小学数学教师要时刻谨记并牢牢把握这一客观事实,同时认识到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多元性、模块复合性的特征,在开展试题命题的过程中要本着“因人而异”和“兼容并包”的原则体现出方案和方向的差异性、立体性,这样才能够让不同的学生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涉及多个内容项目的数学素养提升路径,从而保障教学成果的“和而不同”和“同步共进”。

一、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学试题命题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之下,教育人员越发重视学生的综合发展,在教学工作中,将核心素养、学科内容、学生情况有效融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针对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解答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新时代下,学科考核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小学数学教师也将学科考核纳入整体的教学当中,通过学科考核结果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案,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小学数学试题命题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设计试题,不仅可以确保试题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且可以使试题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符,因此学生在完成试题的过程当中,将获得综合发展,在理解题目、分析题目、掌握题目内容的基础之上进行解题,可以使学生将知识与实践有效融合,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这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以往的数学学科考核当中,教师重视考核结果,对学生在考核当中的发挥情况以及试题难易情况缺乏认识,因此考核缺乏科学性,这类考核如若题型较难,对学生而言将是一种打击,如若题型较为简单,难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因此,在新时代下教师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之上分析数学试题命题技巧,并且不断尝试、反复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数学试题命题越发完善。教师结合学生的所学内容设计试题,在解决试题的过程当中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积极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之上进行推理,从而获得最终答案。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信心,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当中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将所学知识内化。与此同时,教师确保数学试题命题的系统性,可以使学生在完成试题的过程当中,将所学知识综合,以便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助于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在以往的数学试题当中,由于教师主要以教学内容为主,因此布置的试题对学生而言难易程度不同,学生在答题的过程当中也将出现不同的问题,考核难以有效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应优化数学试题命题方案,在试题命题的过程当中,综合各类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因此,试题命题的难易程度应有所不同,可以考虑到各级层次的学生,如,成绩较差的学生以及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完成试题当中都将有所收获。对学生而言,可以在完成试题的过程当中获得锻炼,并在完成试题的过程当中掌握解题技巧。对小学生而言,掌握解题技巧,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积极性,使其在解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所能,不断探索解题方向。在解题时,由于试题内容包含了多个层次,因此,学生在完成属于自己层次的习题时,也可以向其他层次发展,并探索其他层次的试题,在这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将不断提升。于学生而言,完成试题已经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抓手,因此学生在完成试题时的积极性较高。与此同时,学生在掌握了解题技巧之后,在应对数学试题时也将游刃有余,在解题时思路也越发清晰。

二、 完善对学情信息的整合状况

正所谓“有的放矢”方能“百发百中”,若要真正将差异化理念在试题命题设计中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最大范围内掌握更多的学生学习情况,从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和准确的参考。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分别以扩大范围、丰富路径和保持动态调整为主题,让自己所搜集到的学情信息更为完善、真实、立体。

(一)扩大对学生学情的搜集范围

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对“学情”的概念还存在着比较片面的理解,将之简单地定义为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科目思维方式。其实从广义上来讲,学生的性格、爱好以及课程学习态度都可以被看作是学情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在通过传统的考试分析、试题评阅等方式来掌握学生基本学情的同时,也要更多地利用与学生间的日常交流和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来获取更多的关联性信息,建立一套完备的学情档案,使自己的学情信息搜集工作体现出多维效果,以此来为之后的试题命题提供全面的参考标准。

例如,教师在课上提问时要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借助观察每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精神状态以及给出的答案的完整度、质量,推断出对应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和对考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运用水平;平日里,教师也要多抽时间和学生做一些生活化的交流,共同分享一下最近的工作、学习心得或者彼此的日常爱好,从而了解学生的兴趣、性格和逻辑习惯;等。

(二)丰富对学生学情的搜集路径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心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同一个学生在不同人的眼中也有不同的形象,将这些形象综合起来才能形成这个学生完整的“肖像写真”。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依靠自己的课堂观察、课下交流和考情分析外,还应当将相当一部分注意力集中到对他人信息反馈的获取和考量中,通过与不同群体的沟通来获得关于目标学生的更多、更全的信息资料,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在更高维度上提高手中学情信息的真实度和参考价值,同时也更有助于后续试题命题工作的深度雕琢。

譬如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建立长效沟通机制,利用家长会、家访或日常线上交流等机会,从家长们的口中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居家生活状态、日常爱好和比较稳定的交际圈成员,发现学生最为真实的一面;还可以选择一些与目标学生关系亲密的学生做简单的谈话,从这些“小闺蜜”“小兄弟”那里打听到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心理情绪;等。

(三)保持对学生学情的动态调整

没有任何一种存在是绝对静止、不动的,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自然更不会例外,他们的各方面条件也是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的。根据这一客观事实,在初步建立起一套“学情档案”后,小学数学教师万万不可停下相应的工作脚步,而要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保持对学生的综合观察和了解,以动态的形式发现学生的学情变化,每隔一定时期对既有的学情档案作出必要的调整,让学情资料得以实时更新,这样才能够为自己的试题命题工作提供长效且真实的参考依据。

比如,在开展对前段知识的回顾或总复习教学时,教师要对一些在新授课学习中出现过偏差的学生做二次提问,将他们给出的回答和之前的作答内容做比对,了解他们的学习成果变化趋势和幅度。对出现明显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总结出他们进步的原因并在有关试题的设计上提高他们的训练标准;而对表现出成绩下滑的学生,教师也要第一时间把握他们所存在的问题,并在试题命题中体现出更有力的基础强化指导;等。

三、 优化试题内容的差异性和结构性设计

试题的内容是体现考试整体考核、训练效果以及学生后续测试质量的关键元素,因此可以说针对试题内容的调整便是落实试题命题高质量设计的核心所在。据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试题内容的分层、结构策划上来,以试题的难度以及内容结构为主题建立多维的分层化、模块化网标,使差异化试题命题体现出更为细致的个体针对性和引导适配性。

(一)在试题设计中践行差异化原则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同样的,这个世界上也不可能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由于成长环境和生活氛围的不同,每个小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习惯和兴趣等方面都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试题时首先应当认识并尊重这一客观事实,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充分了解,在掌握学生的具体学情的情况下制定具有针对性、侧重点和引导性的试题内容。这种针对性主要包含两方面含义:首先要契合学生当前的学习档位,既不要让题目过难而增加学生的负担、打击学生的信心,也不要过于简单而起不到训练、巩固的效果;其次则要针对学生目前的短板,要对学生进行补缺性训练,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实现快速补齐。另外在批改学生的试题时,小学数学教师也要注意做到“因人而异”,对一些基础差的学生要侧重于表现出对他们的鼓励;而对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则要对他们进一步地提高要求和指导。

比如同样是关于《100以内加减法》这一课的课后作业设计,对一些“底子”比较薄或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10或5的整倍数作为题目中的设计要素,并且将一道题目的计算环节控制在较少的数量上;而对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则可在选择的数字上故意制造一些难点,并且引入更多的“连环算”题目,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挑战;等。

(二)在试题设计中践行结构化原则

数学的课程板块是非常丰富的,每个板块都有着相对独特的教学要求和思维塑造效果,只有对这些模块进行多元训练,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才能实现全面优化。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相当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试题设计在内容上比较单一,过度强调对近阶段课程内容的集中反映,甚至将试题的训练目标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上,这就导致作业的题目在考查方向和难度上呈现出高度的雷同性。在处理这种试题时,小学生必然很容易地产生思维疲劳感,时间一长还会对数学练习、考查心生厌恶,反倒阻遏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为解决这个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抱着“考试组题”的思维去对待每一次试题设计,在试题中尽可能体现更多的考查角度和训练层级,在题型的安排上也要做到“兼容并包”,力争使每一次考查都可以具备“五脏俱全”的形式。通过这样的练习方式,学生就可以按照阶次性的轨道来实现数学能力的逐步强化,同时也不会感受到过大的学习压力,为之后的继续进步做好保障。

例如针对《时、分、秒》这一课的试题设计,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做一些关于时间辨识和基本计算的选择题、填空题,然后加入根据图片写出不同的时间表达方式或者反过来根据时间画出表针形式的作图题,而在之后的应用题目中则可融入简单的加减或乘除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复合性训练等。

四、 优化试题形式的多元化设计

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将数学考查固化为单纯的纸面题目解答,这从本质上来说是弱化了数学使用效力的一种思想。为改变这一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试题时,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出更多形式的试题类型,适度减少纸面考核模式,取而代之以一些实践性任务,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更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一)突出实践任务的存在感

众所周知,活泼、好动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他们乐于也善于参与一些有意思的实践活动,并且会在这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准确认识并积极利用这一点,在设计作业时摒弃传统的对书面作业过于看重的陈旧思维,适当设计并布置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首先能够从实践的角度对既有学习成果形成深入的二次理解和吸收,并可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完成任务的幸福感,为学生带来巨大且良好的作业体验,以此来作为缓解学生学习和练习压力、疲惫的“良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