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余得水

摘 要: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物理,这门课程偏向于理性思维,学生初学可能比较困难。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提升。文章针对如何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思维;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2-0107-04

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教师应该将创新思维的培养带入教学过程中,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物理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用很多的时间进行知识讲解,学生被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也不适用物理教学。物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只看重理论,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这种情况急需做出改变。

一、 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单一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物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在课堂上主要以讲授为主,一味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没有重视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的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学生机械性地学习物理知识,不能将之灵活地应用于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被消耗,更有甚者开始抵触物理学习。

(二)评价方式单一

即使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大部分物理教师仍然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各种考试接连不断,成绩排名让大多数学生产生心理阴影。这样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时刻紧绷自己,一到考试的时候就会非常紧张,就怕自己的成绩不好,排名靠后,受到教师的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开始对物理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物理教学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三)学生学习压力大

初中时期的学生与小学不同,需要学习的课程变多,还需要完成各个学科的习题和作业。物理课程也是如此,大量的习题虽然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但是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完成作业,有时候还会做到深夜,理科习题多如牛毛。有的教师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还会让学生自己买一些习题集,增长做题经验。这样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看法发生了偏差,觉得学习就是做习题、背知识点,没有其他的意义。

(四)教学内容过于局限

教材是物理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师组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课本。但是也正是因为书本的位置被看得太重,以至于教学只局限于课本,教学活动开展得比较刻板,缺少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二、 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新课改所要求的重点内容,也是素质教育下需要教师完成的主要教育目标。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时候,开始探索自然现象与规律,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对教材中知识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入,对学生之后的学习有着积淀的意义。另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满足了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促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的产生。所以,教师也应该将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做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只有具备了创新型思维,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 目前我国初中物理关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开始重视起创新思维,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地完善。

(一)学生思想的“惰性”

在教学过程中,以往都是由教师主导整个课堂。在刚上学的时候,家长和教师都在向学生灌输“一切都要听教师的话”“教师不会有错”这种片面的观点。以至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来越强,也在无形之中滋生了学生思想上的“惰性”。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是教师说的话,他们很少会进行思考,在思想上认为只要是教师说的就是对的,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得不到提升。

(二)教学条件较差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但是有的地区经济条件还是比较差。对这些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不是很好,硬件条件跟不上。物理是一门新兴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占了很大一方面,这些外部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学习没有了兴趣,那么又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三)缺少师生互动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利用一些实验,向学生讲解物理现象或是公式,并且通常都是依照自己备课准备的教案,一步一步进行教学的。整个教学环节缺少和学生的互动,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这样的课堂是缺少活力的,学生没有亲自实践,很难完成知识的内化,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了。

四、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

(一)主动性原则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作为引导者,发挥引导作用。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物理学习,构建高效的学习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的教学才会更加有效。比如在学习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这部分的内容时,光的这种特性不容易被直观地发现,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电影中的情境,让学生在水中加墨水,然后用激光器照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掌握知识点。

(二)首创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与传统的想法不同,主要指的是新颖、独特,并且打破常规的独创性思维。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新颖和独创。所以,要想实现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并使用鼓励式的语言,让学生能够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从而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产生较为独到的见解。

(三)求异性原则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与思维发散的能力。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探究新颖的解题思路,从而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产生的思路也就不同,这就表现出了求异性的特点。比如在证明大气压强的过程中,通常是使用瓶口吞蛋的实验,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逆向思考,用吸管喝饮料观察瓶中的现象。

(四)多样性原则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不能用单一的想法去思考问题,需要秉持多样性的原则。比如,在证明大气压强的过程中,除了吸管吸饮料的方式,还可以将物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加学生的知识累积,比如吸盘、打开口香糖的盖子等,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充分的想象,为解决问题尽可能地找多种思路,这就展示出了多样性的特征。

五、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课程的实验性比较强,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直观的实验依据,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物理实验的实施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在物理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会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利用这种氛围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进一步想象。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才可以产生主动思考的行为,产生对问题深入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浮力》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可以将知识讲授的过程变成一次实验探索。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实验:取相同的两段蜡烛,一段用力贴在烧杯的底部,另一段竖放在烧杯底,向烧杯里面添加水,供学生进行观察。最终发现竖放的蜡烛漂浮了起来,而紧贴在杯底的那一段仍然在杯底。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小组内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在这个环节学生打开了自己的思路,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想法和思路,这也体现了物理教学的特性。

接下来以“影响浮力F大小的因素”这个实验为例,进一步分析在实验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展开合理地猜想,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就像在游泳、在水中提水等,让学生根据自己想法,提出假设,学生们提出:1. 浮力F可能和物体的重量有关系;2. 浮力F和物体下沉的深度有关系;3. 浮力F可能受水密度的影响等,在学生产生这些想法的时候,教师不应该做出点评,只需要将学生的观点归纳到一起。

然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独自设计实验方案。1. 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大部分学生知道可以使用弹簧秤;2. 如何计算排开液体的重力?设置出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这个时候有的学生说:“先使用量筒,记录下物体进入前和之后产生的水位差。”经过实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F浮=G排液。然后教师向学生讲解阿基米德设计的“溢水法”,并在课堂上演示出来,让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物理实验纠正“不合理”的猜想。如“相同重量的石块和铁块,产生的浮力F是不相等的;在量杯不同深度的地方,同一件物体的浮力是一致的”。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检测不同密度的液体中,相同物体的浮力不一致,就像水与盐水中同一块石头的浮力大小,经过验证此猜想是正确的。在这一部分的探索环节,学生经历了一场思维探索的旅程,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拥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解题经验,往往要比知识、经验都比较单一的人更容易产生独创性的想法。这也说明了,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时候,多一些想法会比想法少要好很多。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目的地锻炼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问题思考,鼓励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多想几种办法,然后通过放在一起对比,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灵活地开展教学,设置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是针对一个问题采取多种方式解答,或是分析问题的角度,将一个问题变成多个问题。随着长时间的累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习惯主动去创新、去发现。以八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的一道题为例:

野兔在草地上以10m/s的速度向前方50m处的树洞奔逃,秃鹰在野兔后方110m处以40m/s的速度贴着地面飞行追击野兔,问野兔能否安全逃进树洞?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解答,通过比较时间,或者比较路程,或者比较速度来进行分析判断。为了方便分析,需要带领学生将可能出现的情况逐一列举出来。师生总结出来的情况如下:

时间:

T1——野兔跑进树洞所需的时间(5s);T2——秃鹰飞到树洞所需的时间(4s);T3——秃鹰抓到野兔所需的时间(3.7s)。

路程:

S1——野兔离树洞的距离(50m);S2——秃鹰离树洞的距离(160m);S3——秃鹰离野兔的距离(110m);S4——野兔跑进树洞这段时间内秃鹰所跑的距离(200m);S5——秃鹰跑到树洞的时间内t3内,野兔可能跑的路程(40m);

速度:

V1——野兔的速度(10m/s);V2——秃鹰的飞行速度(40m/s);V3——兔子跑进树洞的最低安全速度(12.5m/s);V4——秃鹰抓住野兔的最低飞行速度(32m/s)。

总结出了这些物理量,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如从时间的角度分析:

解法一:比较野兔跑进树洞所需的时间T1和秃鹰飞到树洞所需的时间T2;若T1>T2,则野兔不能安全逃进树洞;反之能安全逃进树洞。

解法二:比较野兔跑进树洞所需的时间T1和秃鹰抓到野兔所需的时间T3;若T1>T3,则野兔不能安全逃进树洞;反之能安全逃进树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