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对策探析

作者: 常军龙

摘 要:新课程改革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成为不断被提及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受诸多条件制约,很难达到理想水平。现阶段国内的高中针对分层教学主要体现在“重点班”等方面,这种措施实际上仍属某种意义上的传统班级授课,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对分层递进教学的进一步研究就十分必要。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高中政治;分层递进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2-0119-04

一、 引言

首先,分层递进教学的应用是“因材施教”思想的体现。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行分层递进教学,可以较大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同群体学生得以接受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教学,以便于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发展,从而落实有针对性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和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要求。

其次,分层递进教学的应用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差异,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发展需要有所差异,针对这些差异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充分自由发展。

二、 分层递进教学方法概述

(一)分层递进教学方法的含义

“分层”是根据不同学生发展的要求,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群体;“递进”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像爬楼梯一样循序渐进地发展进步。分层递进教学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为其制定最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学安排,在教学过程中以不同的态度和教学形式,针对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对学习进行自主规划的课堂教学方式。

(二)分层递进教学的原则

分层递进教学并非局限于众多教师原有的简单进行划分群体的观念,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在实施上遵循一定的原则:

1. 面向全体原则

分层递进教学应更大程度地遵循教育的面向全体的原则。分层递进教学的群体划分并非把学生分出好和不好,而是要尊重学生不同的发展倾向,满足他们的需要和兴趣,所以关于分层递进教学,值得教育者注意的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成为个性发展的平等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务必避免对学生的区别对待甚至形成对差生的歧视。

2. 可接受性原则

分层递进教学应更大程度地遵循教育的可接受性原则。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落在不同群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尊重学生现有的知识发展阶段、学生的进步空间和潜力倾向,不能好高骛远,以致学生无法触碰而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形成沮丧情绪,亦不能目标过低使得学生发展不充分,无法满足学习需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发展状态和发展阶段,逐渐调整教学的形式,以适应学生的发展程度。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程度,通过引导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渔”,从而实现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

3. 因材施教原则

分层递进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分层”上,即根据学生独特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倾向,依照学生各方面差异进行教学,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目标、方法、标准必须精准促进该群体发展,教育者运用各种方式激起该群体学习能动性,使得每一群体的学生都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实现自身的个性自由发展。

4. 发展性原则

分层递进教学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主要体现在“递进”上,即帮助学生像爬楼梯一样,由低级的发展阶段逐步向高级过渡,循序渐进地发展进步。在学习过程中,教育者应注意他们的身份特殊性,必须要帮助学生从“老师要求我学习”的被动观念,向“我要主动学习”的主动观念转变,切实抓紧学生的努力倾向,实现他们的充分的可持续发展。

三、 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调查学情,划分学生群体

在实行分层递进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倾向以及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需要具有初步的了解,才能将学生划分群体。

(二)针对实际,制定学习计划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制定不同的适宜不同学生发展的学习计划并实行。

(三)根据学生群体制定评价标准

在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点划分群体后,教师需要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以针对学生的不足对教学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根据有差异的标准,多元化地评析其行为和阶段,实现其发展进步。

(四)学生群体、学习计划、评价标准应该是动态的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呈现动态发展的特点,学生是发展的人,因此学生群体、学习计划、评价标准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并不断修改。

四、 分层递进教学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递进教学的实施,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落在学生的身上。经过对新课改要求的仔细研读,和对我国的人才发展战略的精准分析的,由此提出了下列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与此相关的内容,该观点指出:人的不同方面全面发展和不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人与社会逐步发展的历史的必然。这一学说要求,教育教学要始终坚持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分层递进教学就是在这样的科学基础上提出的,既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按照学生不同需要、兴趣、个性发展特点分为不同学生群体,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发展。

西方哲学家就全面发展理论也有各自的主张。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和谐教育的思想(即从满足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需要出发,优化教学结构各要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阶段理论”(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分阶段教育);被评价为近代教育学之父的近代教育科学奠基人——夸美纽斯,曾在其代表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泛智教育这一思想以及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国内外就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众说纷纭,但主要基调仍旧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专长发展、个性发展与充分发展的问题,分层递进教学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古往今来众多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依照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行总结和改良而后得出这一理论的。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之间的差距。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应当注意着眼于学生当前知识水平和潜在发展倾向的差异,为学生制定相对其现有水平更有挑战性和难度的学习目标,以激励学生发展,因此,不同群体学生的目标必须随群体递进而递进,呈现梯度上升的趋势,以适应不同群体学生的充分发展。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实质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付出最小代价,却能够在特定情况下,取得相对最好的教学效果。

(四)“因材施教”思想

孔子是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学生之间确存在不同,在《论语》中可以找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的言论,即观察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主要体现在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实现最适合自己的充分发展的方向,但“因材施教”四字并未完全体现在孔子的言论中,直到宋代朱熹将这一理论概括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我们今天所见的传统意义上因材施教的思想,才得以正式确立。

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实行分层递进教学而言是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的,在2001年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我国的教育方式一般更加重视学生的平等地位,而忽略了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新课改后我国的教育才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今“因材施教”的理念相对孔子的教育思想而言已经有了较多改进和“扬弃”,它广泛存在于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在高中政治课堂,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日趋多元,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一要求也显得尤为重要,分层递进教学就在以上的诸多理论基础上和文章未进行阐述的理论之上应运而生。

五、 分层递进教学应用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施对策

(一)提高教师分层教学的能力和素质

1. 转变教师观念

目前,多数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年龄分布较广,教师观念也参差不齐,很多高中政治教师仍奉行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的政治课教学,缺乏创新,也很难照顾到不同学生个体差异。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转变教师观念,多方面多角度地实行分层递进教学,引导学生逐步实现个性自由发展。

2. 提高教师素质

分层递进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较高,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夯实的政治学科理论知识、教育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基于个性发展的需要可能会问出教师知识基础范围外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具备充分的教育机智,应对各种问题。

3. 改进教学方法

一些适用于以往传统班级授课制下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分层递进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改进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教学前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于教学完成后进行及时的总结,以达到期望的改进和提升。

六、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全过程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分层递进教学的具体应用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生分层

学生分层并不是将学生简单按照成绩或学习能力分成不同群体,而是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学习态度、需要兴趣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综合评估,而后划分动态的学生群体。

第一,学生分层不能是一劳永逸地将学生划入各群体,而应该是及时进行积极调整的。教学者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需要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同时,教育者必须建立适配的激励机制,当学生通过个体能动性实现激励目标时,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群体,这种变动是分层递进教学过程中“爬楼梯”式教学的经典体现;

第二,高中学生心理呈现冲动、敏感的特点,教育者必须不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注意其心理变化,以防学生产生自卑、自满的情绪,阻碍学生发展。教师必须明确,学生中只存在群体间个性差异,而非等级差异,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师应更倾向于隐性分层,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不宜公开,以照顾不同群体学生,以防学生出现不必要的心理问题。

(二)目标分层

教育者按照一定标准将学生分为不同阶段的群体后,必须为每一群体的学生制定发展目标,达到其发展目标后,学生可以进入适合其发展的“下一个阶梯”的学习。根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当前知识水平和潜在发展倾向的差异,为学生制定相对其现有水平更有挑战性和难度的学习目标,以激励学生发展,因此,不同群体学生的目标必须随群体递进而递进,呈现梯度上升的趋势,以适应不同群体学生的充分发展。如在学习生产决定消费这一课题的时候,不同学生群体可以自主完成适合自身发展学习目标的阐述,如下所示,群体一:理解本课重点内容的具体含义,知道生产决定消费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群体二:根据书中本课主要内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阐述,在生活中找到实例与其相对应,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群体三:通过举例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现实的学习过程当中,对教学目标,教师不必针对其差异向学生进行详细、具体的阐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