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
作者: 王丽梅摘 要: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深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小学美术教师开始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教育职责,同时对学生的美术教育也开始从单纯的技法、知识上升到课程核心素养的塑造层面。基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有关研究成果,围绕“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一题撰文,并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策略性的建议。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3-0143-04
一、 引言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核心宗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传统“应试思维”的长期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相当一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却忽略了美术教育的意义,将引导学生“知道”一些美术知识并“学会”几种绘画技能作为完成教学目标的标志,使得学生对美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知停留在片面的层面,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美术学习、应用兴趣的形成和优化。为了切实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小学美术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树立鲜明的“素质教育”意识,围绕生活化、实践化和信息化等三个主题来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从而让小学美术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美术修养和艺术情趣不断优化的强力引擎。
二、 突出美术课程教学的生活化
(一)在课堂教学中完善开发生活中的美术资源
“生活从来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诚然,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蕴含有各种各样美学成分的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开展美术教学的巨大财富。小学美术教师要重视对生活中美术资源的搜寻、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将目光集中到自己的日常经历中,帮助他们从中发现真实、丰富的美学元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必要性、价值性和趣味性。
1. 开发生活中的色彩教学资源
“色彩”被誉为美术的灵魂,美术作品的魅力和风格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巧妙的色彩搭配而得到彰显。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喜欢以“就事论事”的方式开展色彩教学,即将一种颜色孤零零地摆出来开始分析它的性质和常规美术运用方法,这并不利于学生对色彩形成生动的主观认知。针对这一问题,小学美术教师要擅长从生活中挖掘体现各种色彩之美感和表现效果的素材,以此作为开展色彩教学的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不同色彩的韵味,并认识到色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例如,在讲解《春天的色彩》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花园中,让学生自由观察翠绿的小草、五彩缤纷的花朵和黝黑的泥土,鼓励学生数一数自己能够从中发现几种自己认识的色彩,并谈一谈自己希望给眼前的哪些景色换上什么别的颜色来让它们显得更美丽。
2. 开发生活中的线条教学资源
美术元素的轮廓需要以线条作为支撑,对线条的灵活运用构建多元美术形象的基本技能。部分学生对“线条”的理解常常会受到数学课上类似概念的影响,但美术中的线条远比数学课上得要丰富、灵活得多。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更多地从生活中寻找素材,让学生感受不同类型的线条在各种常见物品中的体现,带领学生感受这些线条的形态美和艺术感,继而为后续的线条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比如,对《我们身边的线条》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合上课本,让学生从教室或者自己的生活记忆中找出各式各样的线条,如课桌直棱直角的边沿,家中花瓶所具有的曲线,洗手时水池里泛出的波纹,以及课本中的省略号组成的“虚线”等。而后则可让学生试着将这些线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组合起来,看看都能勾勒出哪些有趣的形象。
3. 开发生活中的图案教学资源
图案可谓是美术作品的“肌肉”,是展现美术元素形态和美感的直接载体。图案的种类在生活中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有不少还对学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利用这一点,小学美术教师要在进行图案教学时更加注重对生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领学生认识、欣赏更多常见的图案、图形,并让学生从中获得图案之间互相搭配所能带来的全新视觉体验效果的灵感,让学生以此作为开展美术创作的一项重要渠道。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巧用对称性》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车辆在路口等绿灯、孩子们在公园里玩呼啦圈、大人们坐在会议桌前开会、商场的导购员在为顾客提供服务等。而后教师可让学生从中找出具有对称性质的图形,并说一说这些物品为什么要设计成对称图案。最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认识到对称图案在表现事物形象之美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在课堂教学中完善学生生活美术修养的塑造
让学生认识美、了解美只是美术教育的第一步,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创造美才是美术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根据这一认识,小学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充分挖掘有助于其美术灵感、审美情趣和美术技法形成与优化的内容,并结合课本知识和常规训练方法加以灵活、深入的开发,进而帮助学生形成高超的美术创作技艺。
1. 在生活中挖掘开展美术创作的灵感
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诸多事物都怀有既熟悉又好奇的复杂情感,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认知和表现方式来对这些事物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利用这一普遍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多从自己身边寻找素材和灵感,让学生的美术目光更多地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上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真正体会美术“表现生活、升华生活”的作用和价值。
比如,对《喜怒哀乐》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教师便可引导学生通过联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经历来感受不同的人在考试失利时、捡到丢失很久的东西时、被突然打响的雷吓到时等不同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表现这种情绪时都会有什么样的表情特征,并鼓励学生将这些特征作为重点画下来,以此来作为生活展现人物情绪的抓手。
2. 在生活中提炼形成审美情趣的素材
审美情趣是决定学生美术技法学习程度、作品质量乃至个人道德高度的重要因素。小学美术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正确塑造,带领学生通过对一些生活事物、现象和人物的具体品读,帮助学生正确感受“美”的含义并形成良好的判断“美”的标准体系,以便于学生能够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得到正确的指导。当然,这一项工作也要本着“和而不同”的原则进行,教师不要对学生非原则性的个性审美做过多干涉,保证学生能够拥有足够的审美自由空间。
例如,对《十二生肖》这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组生肖中动物的视频给学生看:蹦蹦跳跳的小兔、勤恳耕耘的黄牛、飞纵山涧的猛虎、摇尾作揖的小狗、憨态可掬的小猪等。学生在欣赏这些动物的形象时,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从而进一步产生“自然是美”以及“自由是美”的正确认知,这对他们未来的美术创作和情怀成长都是很有帮助的。
三、 突出美术课程教学的实践化
(一)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要让学生真正获得一种良好的能力,教师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相应学习和训练行为的浓厚兴趣。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小学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应当率先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方面做好文章,通过多元美术作品展示、生活化美术元素融入以及小组合作模式的代入等方法来吸引学生参与有关学习活动,并让学生逐步感受在美术课堂上开展动手操作的良好体验。
1. 注重对多元美术作品的展示
小学生天生就对新鲜的事物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打破自己传统认识的事物更是感到无限的好奇。学生之所以对美术实践活动缺乏参与兴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美术在表现美和创造美这一方面的完全功效。对此,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和需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成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创作者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操作和具有极强视觉冲击的作品来产生强烈的模仿冲动,进而为后续培养工作的开展进行良好铺垫。
例如,在讲解《走进大自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资料制作成一部展示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观察艺术家利用看似不起眼的沙子经过灵活而精妙的手法创作出一幅幅表现“新春山色”“木叶潇潇”和“风吹草低”等主题内容的美丽沙画,并可就其中一些简单的沙画创作技巧做慢镜头展示,让学生产生“我也想试一试”的打算。
2. 注重对小组合作模式的代入
小学生是非常喜欢“抱团取暖”的群体,一件事情如果能够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参与,自然会感到其乐无穷。于是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必要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来提高对小组合作模式的应用频率,多组织一些需要学生之间共同参与、彼此配合的活动去完成教学目标的优化达成。需要强调的是,小学美术教师在开展这一项工作时,应当帮助学生完善小组成员的搭配,既不要一味迁就学生之间业已形成的人际关系,也不要刻意将彼此不甚熟悉的学生捆绑在一个小组内,以防止活动效力的弱化。
比如,在进行《精美的邮票》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按照“能力搭配”的原则分成几个两人或四人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容,自行设计并制作若干张“邮票”,并建议学生根据各自的长项来承担不同的工作,如有的学生绘画很好,就可以负责“邮票”内容的绘制;有的学生知识储备很丰富,那就可以提供“邮票”画面内容的素材建议等。
(二)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实践活动平台
小学生有着追求新鲜的天然诉求,同时对实践活动的参与趣味也富有多变性,这就意味着单一的实践活动很难在真正意义上满足学生的主观实践愿望。据此,小学美术教师在完成对学生动手积极性的调动后,还必须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平台做出对应的拓展和丰富,为学生提供更多形式、更多内容的动手契机,并从多个角度完善对学生不同侧面实践能力的有机强化,进而使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效果得到有效优化和扩大。
1. 从活动形式上丰富实践活动
对“美术”的概念,很多学生,乃至部分小学美术教师都有着一定的狭隘化认知,认为“美术”和“画画”完全是同义词,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能力、兴趣,有意识地将更多种美术创作类型引入活动当中,使学生既能接触到更多种类的美术艺术形式来丰富、拓展他们的美术认知,又可以满足学生“猎奇”和“求新”的兴趣,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多次尝试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美术素养发展道路,并有助于学生多维化美术动手能力的形成和巩固。
例如,为了让学生将美术学习和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文化故事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先后向学生展示《普罗米修斯》《女娲造人》等根雕作品、《最后的晚餐》《圣母玛利亚》等油画作品以及《守株待兔》《农夫与蛇》等剪纸作品,并选择其中比较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作品组织学生进行仿作,或者谈一谈自己对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的美感认知等。
2. 从活动内容上丰富实践活动
一项实践活动的内容是决定其对参与者吸引力和能力强化效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设计美术实践活动时,应当有意识地开拓自己的思维和眼界,将更多符合课程教学需要与学生主观趣味的主题纳入考虑和设计范畴之内,使美术实践活动的内容得到最大限度的丰富。此外,小学美术教师还可以引入多主题实践模式,为学生提供多项活动主题并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自行选择。如此一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进度将大大加快,所能取得的强化成果也将更加立体、完整。
比如,对《诗情画意》这一课的活动训练,教师可以在完成基本技法的教学之后,单独用一节课来供学生开展自由练习,允许学生自行选择自己学过或背过的一首古诗词并为之配上一幅自己创作的画,可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孤寂,也可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还可以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灵气,而后集中起来选一选看谁的画作更符合诗句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