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法治教育校本化特色构建
作者: 邵秀芝摘 要: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帮助学生亲近社会,增长知识,本校在校本化法治建设中的特色之举就是创建了法治辩论社团,文章主要讲述法治辩论社团的特色之处。社团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法治辩论社团是按照课程建设的标准来建设的,不是一次活动,或者几次活动简单地拼接,它应该是一个整体,一个体系。
关键词:生活性;时代性;思辨性;价值性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5-0013-04
作者简介:邵秀芝(1984~),女,汉族,江苏扬州人,扬州田家炳实验中学,研究方向:课堂教学和法治教育。
一、校园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经济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当法律真正铭刻在我们的内心时,才会充分体现其自身的价值,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既是法治的践行者,又是法治的受益者。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更要加强他们的法治教育,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所以加强学校的法治教育很有必要。
二、校园法治建设的现状
虽然法治教育迫在眉睫,但是学校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却是滞后的,有下列三大现状:
(一)法治知识教授少
笔者观察到学校除了道德与法治课教授学生法治知识,其他课中涉及法治知识的少之又少,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八、九三个年级的书本为主。由此可见,这些法治知识大多和国家的国情相关,能够给学生实际生活指导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法治信仰的知识点少之又少,所以课程之外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法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二)法治活动形式少
一般学校可能借助国旗下讲话、请警察做一个简短的法治讲话就算进行过法治宣传;或者请一个法律界人士在学校礼堂做一个简单的报告就算普法,或者占用班会课,请班主任见缝插针地科普一点,教育效果甚微,而且零散,不成体系。
(三)法治地位不重视
面对中考的升学压力,学生普遍在文化课上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对法治知识这种常识性的知识,生活中的技能,学生、家长、老师不重视,不愿意花时间参与。有很多人认为这些知识与我们没有关系,作为学生,因其年龄小,也不会做违法犯罪的事情,法律和他们的生活无关,完全没必要学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法律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不仅规定什么事情不能干,法律也保障我们的权利。
三、校园法治建设的路径
大致可有这几种路径:
1. 学校开设专门的法治课程,与道德与法治课相辅助。
2. 学校开设法治相关社团、活动课等,普及法治知识。
3. 学校结合公安局、法院等建设联合的法治教育体系。
4. 学校结合家长,通过法治云课堂等在线方式构建家校法治教育一体化。
文章主要介绍学校校本化法治建设中特色的做法,我们重点介绍法治辩论社团的建设。
四、法治辩论社团的构建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帮助学生亲近社会,增长知识,本校在校本化法治建设中的特色之举就是创建了法治辩论社团,文章讲法治辩论社团的特色之处。社团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法治辩论社团是按照课程建设的标准来建设的,不是一次活动,或者几次活动简单地拼接,它应该是一个整体,一个体系。
(一)课程的设置
1. 课时的安排
活动必须以课程的体系固化,那就必须要有固定的课时,本校安排的是一周一次一课时,每次授课45分钟。频度适合,如果一周安排的频度过高,必然会影响学生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如果两周以上才授一次课,也会导致学生因每次课间隔时间太长而遗忘,学习效果欠佳。
2. 教材的安排
教材是整个课程的灵魂,教给学生哪些知识点呢,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评价体系是什么?这些都要科学详细的说明。目前,市面上并没有特别适合中学生的类似的教材,但是可以参考和借鉴。
①必须借鉴《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这是根本,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选择教授内容。
②必须借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这是目前最明确的对青少年法治建设提出要求的大纲。
③必须借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这是国家教材,科学性、教育性毋庸置疑,而且体系很好,编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知识发展体系。教材的体系是值得借鉴的,教材的案例是可以直接采用的,教材的知识是必学的。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注意科学性,不能有科学性错误;教材的内容要有地方性,能反映当地文化的特点;教材的内容要接近学生的接受水平,不宜过难或者过简单,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3. 教师的安排
教师建设必须要形成团队,形成专业的备课组。任课教师以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主,同时可以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师,形成全校范围内的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科育人的氛围。同时,也要积极寻求外援的帮助,比如演讲老师进行口才的培训;辩论老师进行赛制的培训;请教律师、法官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解答等,这些都是必要的。
(二)具体课例
具体辩论社辩论哪些东西呢?哪些辩题比较有价值呢?教师在确立选题时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注意以下原则。
1. 辩题需要注重生活性
辩题要启发学生关心社会、亲近社会,辩题的学习要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选择辩题的第一原则就是生活化。再者,从中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来看,也要注重生活性。靠近学生的最近生长区,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想要研究和探索。比如讲权利和义务这个法律知识,如果讲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生肯定觉得枯燥无聊,头都绕晕了,可是如果带入生活化的情景之中,同时贯穿法律条文,那么就会简单很多。比如课例《受教育是权利VS受教育是义务》。
出示辩题:受教育是权利VS受教育是义务?
双方辩论激烈,可以从权利、责任、公德等角度进行唇枪舌剑。
接着: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说明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
第一条 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第三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第四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同学们再说说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对国家而言,教育是基石,是根本途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个人而言,教育是提高自身技能、获得发展的重要手段。
形成知识点: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
最后让同学们讨论,除了这些,你想我们怎样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呢?更加完善同学们对受教育是义务的认知。
本课用受教育这个话题,引发学生的辩论,学习相关法律规定,明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最后还指导生活,了解国家在教育方面的一系列措施,可以说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辩论赛。而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结合社会生活的普法活动。
2. 辩题需要注重时代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注重时效性,可以说与时俱进关注社会热点,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魅力所在。学生学习比较忙,不太可能随时关注社会热点,也不太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整个热点的来龙去脉,更多的时候只是看个大概,看个热闹,所以,这时的老师就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窗,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给予了学生相对科学的答案,因为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并不具备鉴别能力,所以老师科学讲述更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辩题的设计要体现时代性特点,反映当代社会的主旋律,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给老百姓启迪启发。所以可以接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可以针对学生生活的辩题,可以针对网络生活的辩题,可以针对校园的辩题,可以针对教育政策的辩题。例如,教育是依靠家庭还是依靠学校完成?
接着:出示辩题:建设高质量教育,家庭出力VS学校出力?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这部法律的出台,预示着家庭教育进入了法治时代,然后带着同学们学习相关法律条文,比如:
第四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
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
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第五条 家庭教育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
(二)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三)遵循家庭教育特点,贯彻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
(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
同时提问: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就一定能提升未成年人的教育质量吗?
学生辩论出还需要国家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家庭创设更多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同时,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六道防线。家庭、学校、社会、司法、政府、网络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正好通过辩论,普及正确的教育观,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永远比分数、作业更重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借机也带着孩子们学习一下相关知识,回家可以告诉父母,做好法律的宣传工作。
中学生对社会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中学生作为亲身参与者,其实是最有发言权的,所以这个辩题的设计很有时代性,就社会的热点进行讨论。
3. 辩题需要注重思辨性
《民法典》最新修改,关于高空抛物的规定有所修改,所以辩论社觉得有必要进行一次辩论,以提升学生的思辨性。
出示辩题:高空抛物应该谁负责:自认倒霉VS集体赔偿?
双方辩论激烈,可以从责任、监控、社会公德等角度进行辩论。
接着:出示最新的《民法典》中的相关条文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