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合学习之专题复习
作者: 苏永榕
摘 要:复习课上知识较为综合,而且已经学过,没有新鲜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以往“灌输式”复习法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可以利用混合学习模式,打造一个自主、高效的复习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混合学习;专题复习;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5-0111-04
课题项目:文章系2020年泉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立项课题“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研究”(立项编号:QJYKT2020—12)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永榕(1982~),男,汉族,福建泉州人,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
2018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大数据、网络通信等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创新。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文件中也强调要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战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此可见,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必然是教育信息化建设。
混合学习是传统的面对面教学和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的深度融合。以多样化的活动和评价为核心,以网络课程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基础,结合传统课堂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开展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学习活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从学习者的角度称之为“混合学习”,从教师的角度称之为“混合教学”。新型混合式学习模式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革传统课程,通过便捷高效的交互平台和及时有力的数据分析,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这也是信息时代的教育趋势。
物理专题复习是指在某个复习阶段打破章节,站在整个初中物理的高度,统领全局,对相关章节中分散、单一的知识点,按照内部关系,重新进行归纳整理,将属于同一系列的原有一维知识网络丰富为三维或多维网络,并进一步把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
复习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且已经学过,缺少新鲜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如何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能进行有效知识复习、重组、再建构迁移,这是重中之重。我们可以利用混合学习模式,打造一个自主、高效的复习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结合《热学专题》复习课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构建基于畅所欲言平台和智慧课堂的“自主高效”混合学习模式,从而提高中考复习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方面有新的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案例展示与分析
《热学专题》相关知识点在中考中一般考察 7~8分。《福建省初中物理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要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温度观念,记住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和沸水的温度。介绍液体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引导学生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并介绍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学生了解生活环境中的一些温度值。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以及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固体熔化的温度变化规律,了解熔化条件,绘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像,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性。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水的沸腾条件和温度变化的特点。本专题的高频考点是物态变化及吸放热问题的辨析、晶体熔化实验和水沸腾实验。
本专题整体内容简单,大部分知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因此复习时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前自主阅读、自主复习,并利用畅言智慧课堂平台进行本专题内容的小测,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小测中出现的问题,还有一些易混淆、易错问题及中考考查热点进行设计知识框架,结合一些新冠防疫背景的练习,对本专题的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总结,各部分按照“知识梳理→典型案例分析→中考热身→技能归纳”四个层次进行,让学生再现知识,逐步加深,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从而达到中考的要求。具体举例如下:
【聚焦热点】温度和温度计
(一)知识梳理
1.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3. 温度计的使用要点: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4. 常考查的温度值: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25℃;洗澡时的水温约为4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1个标准大气压下)。
这个环节主要是复习相关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主要是通过向学生提问,结合随机挑人、抢答等互动功能,简单复习基础知识点,连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夯实“双基”,搭建相关知识网络。
(二)典例分析
【例1】 在防范新冠肺炎疫情中,水银体温计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图所示的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__℃。
本环节所选典型例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不会让学困生一开始就“昏昏欲睡”,没有学习欲望。
(三)中考热身
1. 在疫情防护期间,学校对每位师生每天进行体温检测。当学生参加考试时,要求体温小于37.3℃的考生在常规考场考试,体温大于等于 37.3℃的考生在备用考场考试。某考生的体温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体温计的量程是35℃~45℃
B. 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
C. 检测该考生应该在常规考场
D. 体温计的制作原理是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制成的
2. 为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我们需要注意对一些器械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现要给水银体温计消毒,应采用的方法是( )
A. 在沸水里边煮
B. 用自来水冲洗
C. 在酒精灯火焰上烧
D. 用蘸了酒精的棉花球去擦
3.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体温测量也是常态化。若用如图所示这支未甩过的体温计去测量37℃与39℃的就诊者体温,则该体温计的示数先后分别是( )
A. 37℃和39℃B. 37℃和38.5℃
C. 37℃和37℃D. 38.5℃和39℃
本环节主要为反馈测试。根据《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中的考察要求,精挑细选在难度值上适当地拔高的测试题,通过畅言智慧课堂平台的作业中心,对学生进行课堂测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分析时,应关注平台的测试分析数据,发现学生基础知识与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首先,对错误率较高的相关习题进行重点分析,可适当播放一些实验视频或动画辅助教学,适当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其次,归纳总结学生掌握不佳的相关知识点、解题思路,结合思维导图分析,从而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复习时有新的收获。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握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原则,从课堂反馈的整体情况来看,教学效果较好。
(四)技巧归纳
1. 体温计是液体温度计,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2. 温度计读数时,要先确认分度值,再看液柱上表面所对的刻度值。
3. 体温计有一特殊的构造,即液泡上方有一缩口,液柱不能自动下降。
本环节主要是归纳小结,对重点内容及解题要点进行进一步的精练提升。
在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复习课具有新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复习课很难上,主要原因是涉及的知识对学生来说都已经学过,失去了新鲜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如投屏、随机挑人、互动试题、作品观摩、作品对比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衔接合理顺畅,效率高。
通过各种实时数据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教学效果好。学生有着很大的学习潜力,我们老师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展示空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想当然,一味地讲授式教学。只有关注学生在复习课中的主体性,复习课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提高复习的效率。在教学中,通过有序的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积极负责的人格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终身探索兴趣和科学学习态度。当学生处于良好的知识复习环境中时,他们将变得更为积极,能主动思考、探索知识,高效巩固知识的记忆,真正记住知识不易忘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敢于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并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和过程做出肯定性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精神,也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整个教学中,构建了课前、课中、课后循环的混合学习模式。课前小测,精准定位,做到“以学定教”。课中主要通过四层的逐步推进,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互动白板为载体,通过学生平板和教学白板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的相关互动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巧妙地将学生的能动性和课堂参与性大大提高。同时,多媒体互动白板实时地将学生的课堂效果反馈给教师,可以让教师对错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积极总结物态变化的相关特点和规律,梳理知识线索,形成知识结构;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总结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表扬,让学生充分认知自我、发展自我、肯定自我,良性循环。整个专题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当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应用到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时,可以让学生同时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和自豪感。
二、混合学习模式的意义和价值
混合学习模式是一种通过运用“适当”的学习技术和“适当”的学习风格,在“适当”的时间将“适当”的能力转移给“适当”的学习者,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其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顺应信息化教育变革的趋势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有很多的变化,从相对单一到无限多样,从相对确定到无限变化,互联网正以其强大的力量改变现代教育,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正在变革着课程实施形态。现在的学生差异性、多变性显著增强,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构建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同时集纳“数字化”与“素养追求”的混合式学习新模式势在必行。
(二)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课堂关注更多的是传授知识内容和知识量的多少,课堂上学生很少有自主探究和思考的时间,互动交流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易于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因此深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学校教育虽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学校也拥有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建构混合式学习模式,结合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更易于关注学生个体,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按需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还能随时随地进行讨论交流,充分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实现三大转变: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教学模式从传授型到探究型,学生从个别学习到小组学习。
(三)落实微观实践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