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年级课堂中阅读教学的策略

作者: 曹琼

摘 要:现在的阅读教学似乎有太多的任务,教师把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什么知识都想教给学生,但课后却发现什么任务都没落实到位。小学低年级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教师应该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聚焦阅读核心素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教材,针对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需求,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章就阅读核心素养下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进行几点策略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7-0033-06

一、 引言

从提出“学科核心素养”开始,教学就不再只是教师传授学生课本内知识,而是要指向学生终身发展,提升素养品格,培养核心能力。吉姆·崔利斯秉持这样的观点:“教育的深远目标是让孩子爱上阅读。孩子一旦喜欢上阅读,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要跟随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进行及时地调整和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聚焦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让阅读教学不再模糊化。文章基于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角度,旨在发展学生阅读力进行策略探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教材,推动学生主动思考;教授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功,完善对阅读文本的探究;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课堂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有趣、活跃的氛围中培养自己的课内外阅读习惯,进而让学生爱上阅读。

二、 多读有益,激发阅读兴趣

(一)开卷有益

叶圣陶先生说:“书非拣选不可,拣选那正确的,当前合用的书来读,那才是‘开卷有益’。”低年级孩子在阅读时容易对阅读内容缺少综合性的把握,对阅读内容也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在为孩子推荐书籍时,需要结合每个孩子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为学生挑选适合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书籍。例如爱好科学又具有探索头脑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具有探险知识又不缺乏语文基础的书籍;对低年级的孩子识字量少,教师可推荐一些图文并茂有注音版的故事书和经典绘本。教师要鼓励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用眼睛孤零零地学习,要做到手眼并用,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记录和摘取习惯,提高不断思考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笔者利用班级一角设置图书角(取名九层台),每个学生带上一两本课外书放在图书角,全班同学可以互相借阅不同种类的书籍,然后需要定期更换图书,让九层台保持新鲜度。低年级阅读教学要重点突出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一切教学行为,都要聚焦在激发学生学习包括阅读兴趣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关心学生的课外阅读并给予一定的指导,但不必要做过多干涉。只需要不断在孩子身边创造出读书的氛围,让孩子越读越想读,等孩子有意义的书阅读多了,慢慢提升了阅读素质,便能有分析能力远离那些低劣的“坏书”了。

(二)细节识字

低年级孩子不喜欢阅读纯文字文本的一大部分原因是识字量少,太多生字像拦路虎一样阻挡着孩子阅读前进,让孩子渐渐失去阅读兴趣。所以,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经过统计发现,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课文的蓝色通道中要求孩子会认10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一年级下册课文中蓝色通道则要求孩子会认的生字有13个,会写的生字有7个;到了二年级,课文中蓝色通道的生字增加到15个,会写的生字达到10个。这样看来低年级每篇阅读课文都要承担十多个生字的识字任务。这十多个生字该怎么教学?学生怎样才能牢牢识记生字?课堂上是否每个生字都要教学?其实很多教师都习惯用单一的识字方法教学,无论是什么样的生字都用“加一加”“换部首”“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然后布置机械式地抄写生字让学生识记生字。随着课改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导向,要求我们从单元视角出发设计教学。基于单元整体视角,可以增强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之间的结构性和递进性。例如教学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这个单元要求会写的生字有14个,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可以结合“语文园地八”中书写提示里的新笔顺规则和已学的笔顺规则,把要学习的生字按笔顺规则分成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三种类型。先让学生观察三类生字的笔顺规则,让学生能分出三类,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书写指导。

教师要学会解读教材,从总体上分析阅读课文里的重难点生字,重点关注蓝色多音字和带有新偏旁的生字。教学时利用偏旁帮助学生建立字族概念,学会迁移运用到别的生字,掌握构字规律,组建一张生字网,这是一个细节识字的闪光处。阅读教学中的识字不同于识字教学中的识字,阅读教学中的识字除了让学生认识汉字,还要引导学生借助汉字感悟语言,理解文本内容,领悟文本含义,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多元朗读

阅读训练离不开理解,也离不开朗读。流畅朗读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朗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低年级统编教材新增专栏“快乐读书吧”和“和大人一起读”,这些都是可以利用起来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专栏。例如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是一首儿童诗亦是一篇优美的韵文,文本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优美,尾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笔者启发学生进行美好的想象,朗读好带有叠词的修饰词语,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蓝蓝的天”等,进而读好长诗句的停顿,感受韵文带来的音韵美。再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快乐读书吧”的主题为“读读童谣和儿歌”,孩子从小在长辈哼唱的儿歌童谣中长大,对《小老鼠偷油吃》《拉大锯》等童谣都是耳熟能详。笔者教学《摇摇船》时,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能表达出对外婆的喜爱,说及到外婆家做客的情境,以及外婆对自己的热情招待时甚是高兴。带着对外婆的情感,笔者配乐朗读《摇摇船》,接着让学生跟读,鼓励学生“动”起来,加上自己的动作朗读童谣,最后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为大家展示朗读童谣。本环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类书籍的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采用多元有趣的朗读方式来读童谣,不挤压学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趣读中感受童谣文字的质朴、想象的自由、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三、 立足文本,推动阅读思考

(一)学会质疑文本题目

一篇文章的题目具有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主旨的功能。文本题目亦是文本的线索,总领全文,在全文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文本的题目入手,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疑问,预测文本的大概内容。例如教学《比尾巴》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紧扣题目中的“比”字,引导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谁参加比赛?”“比赛什么项目?”“比赛结果如何?”通过这三大问题构建课堂阅读教学的整体性;笔者围绕文眼“比”字,在教学环节中创设情境,设置“比识字”“比朗读”“比阅读”“比书写”四大关卡。这种比赛的形式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而且大大提高阅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笔者发现全体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其中,进入文本后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得头头是道。再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笔者请学生读课题,一读完课题学生进而产生疑问:(1)我们现在都是说喝水,题目中怎么用“吃水”?(2)那时为什么要挖井?(3)水井和现在水龙头哪个更方便我们取水?(4)挖井人是谁?(5)为什么吃水不忘挖井人?(6)水是否很珍贵?……学生产生了很多质疑,笔者再引导学生抓住文眼“忘”字,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和预测阅读课文,阅读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二)学会理解疑难词语

低年级学生由于已有的经验较少,难免会出现对文本中的一些陌生的词语无法理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提取这样的词语,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其理解词语意思,这样这类难理解词语就不会阻碍学生阅读理解文本了。例如《江南》一课中的“田田”,低年级学生就难以理解。笔者通过课文插图,先引导学生观察莲叶长得怎么样,引出田田的意思就是形容莲叶长得很茂密;再如《树和喜鹊》中的“孤单”,抓住助学泡泡的提示,提醒学生要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这个词语,大部分孩子知道“孤单”这个词语,就是一个人,但还不能体会到词语背后的含义。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上文中的“一棵”“一个”“一只”和出现的三个“只有”这些词语,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树和喜鹊的孤身只影。再引发学生交流“你有过像树和喜鹊这样感觉的时候吗?”学生们开始像小喜鹊一样叽叽喳喳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被小伙伴落下,自己一个人时很难过很无奈;爸爸妈妈去上班,自己一个人在家时很无聊,遇到困难,一个人无法解决时,感到很无助……这样学生通过联系上文,再联系自己内心,能理解到“孤单”这个词语不再是表面的“一个人”的意思,而是透过文字体会到词语不一样的感情含义。而像《吃水不忘挖井人》中的“领导”“革命”这样的词语,与现在的学生生活相距甚远,学生不常接触到,难以理解。教师需要结合生活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解释。笔者向学生解释“领导”的意思就是率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如在校长的领导下,老师们顺利完成了任务。进而让学生们理解与领导相近的词语就是带领。当笔者向孩子们解释“革命”的意思就是用暴力摧毁旧的社会、建立新的社会,学生们听后不理解,笔者接着说:“毛主席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进行革命,打败敌人!”马上就有学生起立发言:“老师,我听爷爷说过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那时就是革命吧!”这时更多的同学能理解“革命”这个词语,纷纷加入了讨论中。

(三)学会预测文本插图

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精美的图画,教师要重视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学习借助图画预测文本。例如《棉花姑娘》这篇课文,在开始上课时,笔者利用明显的插图对比,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棉花姑娘的距离。课件出示两幅插图,一幅垂头丧气、有气无力的棉花姑娘,另一幅是雪白雪白、咧着嘴微笑的棉花姑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两幅图里棉花姑娘的不一样,紧接着提出问题:“棉花姑娘怎么了?”笔者引导学生展开预测:棉花姑娘是生病了吗?棉花姑娘为什么会生病?棉花姑娘会请哪些医生来帮助她?最后是谁把棉花姑娘的病治好了?从图画入手,结合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学生带着自己预测的问题进入课文,对阅读文本就更有积极性。最后笔者把课文里的五幅插图按照顺序排列好,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里棉花姑娘的情绪,以及其他小动物的形象,探讨棉花姑娘和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会说些什么?先让学生感受插图的颜色带来的初步印象,再让学生根据句式说一说:棉花姑娘(  ),她请求(  )(  )和(  )给自己治病,可是他们都没有帮上忙,最后(  )治好了她的病。棉花姑娘(  )。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利用简洁的句式,几乎都能做到把简单的句子说具体。在阅读教学中利用预测插图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还能提高学生阅读图文的能力。

四、 利用信息,完善阅读探究

(一)学会提取深刻的句子

低年级的教材文本,大部分内容比较短小、易懂,但是文本内容里也隐藏着深刻道理。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在情节中找到深入探究的信息,从而理解文本整体的意义所在。阅读文本里的一些句子往往可以触发学生的感受,产生新的想法,让阅读更具有探究性。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探究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例如《风娃娃》一课,文中的风娃娃不明白为什么都是帮人们吹东西,一会儿受到人们的赞美,一会儿又受到人们的责怪。风娃娃委屈了,只好回家问妈妈。这时妈妈说了一句深刻的话:“孩子,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这种“好心办坏事”的经历,很多孩子都有过,贴近孩子的生活,贴近实际,所以风妈妈的话可以唤起孩子的共鸣。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重点提取这样的信息,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帮助到别人?由此,让学生叩问自己的内心,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将思考引向更深处。这样能让学生感受深切、引发学生共鸣的句子还有很多。再如《大还是小》中最后一句话:“有时候,我希望自己不要长大,更多的时候我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小马过河》一课中妈妈对小马说的话,“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是不行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