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路径分析

作者: 魁金梅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的更新着,在新课标改革后新课程背景下,探索一条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路径、发挥好高中语文课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知识等各方面领域的教育作用,成为当下高中语文教育界所重点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按照实际的教学现状看,新课程要求下,许多高中语文课堂难以满足新课程要求的转变,出现了高中语文课堂发展的停滞期,如何突破这个停滞期,推进高中语文课堂的深入发展?无数教育工作者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7-0039-06

一、 引言

在推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入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白如今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现状,将这个问题放在当今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去求解,才能得到一个正确答案。如今的教学理念抛弃了过去的应试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全方面素养为核心,在这种教学理念下不仅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科学知识,也要让学生在道德品质、体育锻炼等各方面综合发展、全面进步。由此可见,推进新课程改革后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发展,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观念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必经之路。

二、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转变不及时,新旧教育观念杂糅

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当中,存在教育观念转变不及时、新旧教育观念杂糅并存的局面。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高中语文学科的要求也在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转变,大部分教师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转变了自身秉持的教育观念,抛弃了传统教育观念当中的应试教育思想,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仍旧抱残守缺,难以在短时间之内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造成了这种新旧教育观念并存的局面。传统的应试教育只注重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学习,忽略了知识背后蕴藏的对学生精神引导和价值培育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没有发挥好语文学科对学生精神品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语文学科成为一门认字、背书的学科,为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推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就务必要转变这种教学现状,推动高中语文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助力高中语文学科的发展。

(二)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氛围呆板

在高中语文课堂当中经常会出现这种问题,教师运用一节课的时间讲明一个知识点,但是通过测验或者课堂抽问的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却不理想,出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这种反差打击了教师的教育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课堂效率低下,最终使得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成为一门令学生难以忍受、不想开展学习过程的学科。造成效率低下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技巧、学生学习时使用的学习方法、课堂当中的教学氛围等,这些都是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通过调研和实践不难发现,如今的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当中,这三方面的内容有的都有一定程度的缺失,有的是某一点或两点的缺失,这种缺失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效率低下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三)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低迷

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以及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所营造的一种呆板的教学氛围,直接影响的是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两者是互相递进的关系,当教师的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氛围呆板不活跃时,学生的学习动力自然而然地就会下降,推动学生深入学习的一个驱动型因素是学生在学习当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如果缺少了这两种积极感受的获得,学生的学习动力自然就会逐渐下降,因为这时候学生会发现自己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学生就会把自己在语文学科当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运用到其他能够得到更多回报的科目当中,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语文学科不受重视。想要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动力,首先需要意识到学生在该门学科当中的成就感与获得感的缺失,可以通过制订一定的学习计划,以小步子、小台阶的方法帮助学生设定小目标,当完成了小目标之后,学生的获得感与成就感自然就会得到满足,学生也就会把散失掉的时间与精力重新投射到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逐渐发展的过程,而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意义

(一)满足课程改革要求

新课标中对高中语文课堂当中的教学内容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是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的课堂时间依旧是固定的,并没有跟着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变化,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在短时间之内将更多的知识内容教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课程改革后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顺应课程改革后对高中语文课程的发展需求。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几乎已经形成了一个固有的教学模式,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语文课堂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缺少了更多创新性和学生主体性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变革,对社会当中人才的需求增加了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因素,表明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模式已经不适用于新时代的教学,需要探索一条更优、更高效的课堂教学途径,所以在新课程改革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可以高效的满足课程改革要求,推进高中语文课程的纵深发展。

(二)体现学科的存在意义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可以体现高中语文学科的存在意义。高中语文课堂当中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更为优异、更为高效的过程推进学生在课堂当中接受知识的效率,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当中有效性的体现,更体现出高中语文课堂教师丰富的个人素养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也可以从侧面展现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高中语文学科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在初中和小学没有学到过的生字词,更多的是要通过文学典籍和课本文章的学习充盈学生的头脑,丰富学生的精神品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熏陶,这才是高中语文学科存在的真正意义,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开展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所秉持的原则所在。

(三)推动学生与教师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语文课堂可以有效地推动学生与教师的双重发展,对学生来说,当课堂的有效性被提高之后,学生就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接收更多的知识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效率和接收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对教师来说,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既可以帮助教师探索一条更优、更高效的教学道路,还能够帮助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个人的素质水平以及教学能力,可以说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升之后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教师不仅可以从这种有效性提高的背景下受益,学生也会成为直接受益者。当课堂的有效性被提高之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之间的互动性也会随之提高,也有助于培养一个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缓和如今在教育环境逐渐恶化下,教师与学生之间逐渐僵硬的师生关系,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共建。

四、 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信息技术拓展课堂容量

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当中的融合与应用可以极大的拓展课堂容量,因为网络当中含有大量的教学资源,而信息技术就可以将这些资源整合到课堂当中,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更好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将网络当中的学习资源应用到教学当中的过程,也是一个帮助教师加深对课堂理解、对教学内容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的过程,能够帮助教师拓展教学视野,更好地完成教学过程。

比如,在对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 长沙》的教学中,虽然整首诗以一个大气磅礴的气势描述了毛泽东在秋天所看到的一系列画面,展现了极强的革命主义精神,但是由于所应用的景象和进行描述的话语过于抽象,对不了解这段历史或者对文学作品内容赏析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进行该诗篇的学习时有些过于困难。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在课堂当中拓展关于该诗篇的创作背景以及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含义,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理解,对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度的学习与体会。比如其中的“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体现出的正是无数革命分子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不惧牺牲、不惧艰难困苦,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这些深层次的精神和思想的体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拓展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推进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二)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活跃起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因为应用信息技术所展现出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是新奇、有趣的,这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心理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但是轻松有趣的学习内容依旧很受学生的喜欢,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紧绷的学业压力之下放松心情,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将轻松愉快的氛围带到课堂当中,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状态当中进行学习,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更好地推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发展。

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四课《短歌行》时,就可以将《三国演义》当中曹操著名的事迹如献七星刀、杀吕伯奢等行为和事件,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当中,让学生通过这些资源更好地理解曹操的枭雄形象,让学生对《短歌行》当中曹操所发出的感叹和展现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而且这种有趣的影视资料还能够帮助教师解决学生由于文言文讲解中出现的疲倦和厌烦的心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该课程的学习当中。

五、 立足学生的实际心理开展教学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把握学生心理,推进学生的课堂融入性

推进新课程要求下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优化,就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习心理开展教学过程,首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学生在高中阶段虽然各方面认知有了一个初步的培养和发展,但是在人生价值导向等方面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出现价值取向的异化,所以在开展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就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发挥课程当中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价值导向和人生观等各方面的引领作用,通过立足于学生心理开展教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推进学生融入课堂,当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课程的全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整节课课堂的有效性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比如,在对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声声慢》的教学中,该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李清照在当时的境遇之下对人生的感叹、对世事无常的叹咏。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不够丰富,所以对这种心情的体会不会过于的深刻,而让学生感悟词句当中酝酿的作者情感,是这篇词句的重点教学内容,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经历和实际学习心理,开展该课程的思想引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经历过无挫的感觉时刻,从而产生共情心理,这时对该词思想感受的理解将会更加的深刻。

(二)符合学生心理,提高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

如果课堂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和心理需求,学生对该节课堂知识的接受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因为人都会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如此。想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前提就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可以通过心理测评或者开展课下座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感受、在学习过程当中所体现的心理情况,通过对学生心理的初步了解与掌握,进而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有效的满足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当中的心理预期,推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进程。

比如,对必修一第六单元第十课《劝学》的学习时,该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学习要有学习技巧,要有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有对学习坚持不懈的毅力,这些内容对学生来说已经耳熟能详,甚至有一些厌烦的心理,这时在对该课程的重点讲解当中就不能够依照传统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否则学生对该文章内容的感兴趣程度不会太高,自然对该节课程的学习热情也会低迷,这时就要探索一条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过程,可以重点对该篇文章当中的负面例子进行重点讲解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引入一些实际的例子,学生对这方面感兴趣的程度要比正面例子感兴趣的程度要高得多,通过这种符合学生心理预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该门课程当中的知识接受能力,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提高之后,课堂的有效性自然也就被逐步的提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