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者: 黄学宁

作者简介:黄学宁(1976~),男,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闽江师专附属永泰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育。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其教学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背景下,美术教学形式将发生改革与创新。动手能力作为学生自我完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深远影响。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阻碍因素,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此,需要提出适当的调整方案与计划,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作为教学宗旨,为学生日后获得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文章主要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现状与重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以期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18-0143-06

小学生作为祖国发展的未来,肩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对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会重新规划与制定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小学美术在新课改理念全面实施背景下,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展开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方案,启发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模式。通过联合实际生活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进行与之相匹配的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使其爱上美术课程内容,不断提高其美术学习能力。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现状

(一)动手能力培养环境方面

小学美术教学中需发挥动手能力培养的作用与价值,为确保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质量,会创造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空间环境。也就是说,所有对教学活动开展有积极影响的因素,都可以引入培养环境中。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动手能力培养教学环境构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物理层面的环境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的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从对物理层面环境因素分析来看,大多数小学校具备美术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并且都具备美术活动室与多媒体设备的投入使用,甚至有些学校会配备投影仪设备。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入,为学生体验创造了更加充足的空间环境。除此之外,学校电脑室会建立数字化网络系统,方便教师开展线上互动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主要场地在课堂与活动室范围内,然而在考察活动室的配套设施情况时,发现具备相应美术教学设施,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但也会存在活动空间不足、活动场地受限的问题,只能满足部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给教学开展带来不便。

从对社会文化心理环境因素分析来看,目前大多数学校文化艺术氛围得到体现,充分反映出“体育、艺术2+1”项目推行的效果与影响,促进学校文化氛围营造与建设。学校会利用重大节日期间,举办艺术节、画展等活动,促进美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仍然存在活动参与人数不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相关活动举办将流于形式。

(二)动手能力培养意识方面

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背景下,教学主体将归还给学生,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与提升,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与优化,善于挖掘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实际教学情况并非如此,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动手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仍然存在,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动手意识与欲望会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方面:其一,家庭教育因素影响,对孩子宠爱过渡,代替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导致孩子动手机会变少。其二,学校教学观念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动手能力锻炼与培养,导致学生动手意识逐渐减退。因此,学生动手意识要从小培养,并随着年龄增长,要加大培养力度。教学实践调查结果显示,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往往停留在语言交流与表达上,缺少动手实践内容。美术课程非常注重学生动手体验,通过大量动手实践给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对多名小学美术教师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在手工课和绘画课教学中,会让学生动手练习,然而在欣赏课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学生动手参与的就让学生亲自参与。有些教师根据课程安排,针对需要动手操作的环节,均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并将教学工具准备充足。然而有些教师考虑到美术课动手操作内容较多,工具准备相对烦琐,不愿意展开实践教学活动。究其原因,教师动手能力存在一定局限性,过于看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培养方式过于单一,教师往往因为活动多、嫌麻烦,会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美术课程设置安排方面

美术课程实施的要求总共分为三个方面:其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中包括基本硬件实施的建设与配置,如教学设备、教学场地等,学校应配备与美术相关的图书资料与光盘,以便于学生收集资料。加强与校外图书馆、美术馆课程资源的合作,以便于学生展开实践学习,然而学校在这方面建设中,并不理想。其二,教师基本素质要求。教师要具备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应做好扎实专业的知识与较高文化素养,创新思想与意识比较强烈,能够自主学习与了解先进教学理念,并熟练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由此可见,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积累教学研究,实现与时俱进。其三,美术教学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属于一种动态学习模式,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与体验,进而获得想要的知识内容,因此,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以及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开展。一般情况下,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分为四个版块。第一,造型版块。其技能培养内容占据绝大多数篇幅,在学习了解技能特点后,联合多种材料,体验造型的乐趣,进而表达内心想法。第二,设计版块。侧重于学生设计制作能力,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展开有目的性设计制作,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第三,欣赏版块。侧重于学生审美能力与交流能力的培养。第四,综合探究版块。开展综合性美术活动,在学生积极主动探讨过程中,促进学生自我认识,从而掌握分析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由此可见,动手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主要形式,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动手能力会得到培养。然而对实际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示,想要较好地完成美术课程十分困难,受到一些阻碍因素的影响。教材内容编写过于混乱,无法激起学生兴趣,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感到麻烦,进而不愿意积极参与,不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另外,多媒体利用不足,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四)动手能力培养实施方面

1.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小学美术教学中,其教学形式对学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美术教师会选用讲授法、示范法、情境创设法、游戏教学法等教学形式,然而讲授法与示范法应用最为广泛与普及。究其原因,教师自身受到经年累月教学经验的影响,早已习惯于讲授法与示范法的应用,不需要创新研究,运用起来十分方面。另外,在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活动中,其教学形式仍然以讲授法为主,将课件内容讲授给学生,给学生创造的动手操作机会少之又少。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图教学的便利性,并没有做到与学生交流互动,从侧面反映出教师教学压力巨大,但教师也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响应新课改要求,改变与优化自身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是辅助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工具与设备,常见小学美术教学手段有多媒体、电视、录像、投影仪等。目前教学中,教师普遍应用的教学手段就是多媒体技术,教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精妙的课件,然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与体验。但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课件制作中理论知识较多,缺少实践内容,导致学生无法实践操作,从而阻碍动手能力的培养。

2. 学生参与热情与积极性

第一,学生实践活动参与兴趣表现情况。大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美术兴趣颇高,美术课堂上各种制作活动以及材料造型活动的开展,满足学生动手与创造的需求体验,给其带来强烈的满足感与成就感。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未能加强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低年级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兴趣会逐渐泯灭,高年级学生认为美术课就是消遣与娱乐的科目,对此缺少足够的认识与重视,从而抑制美术动手能力培养价值的体现。另外,美术教师教学滞后性,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实践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学生凭借好玩有趣而去参加动手实践,也就是动手活动开展要注重趣味性。

第二,动手活动参与积极性表现。学生在美术学习期间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由于小学生心智发展水平较低,经常将情绪表现在脸上。幼儿时期学生就会表现出一定的艺术天赋,喜欢在纸上作画,虽然成年人看不出来他们画的什么东西,但他们会表现出喜悦与满足。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从抽象思维中抽离出来,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此时学生心理比较脆弱,获得成功就会表现出喜悦之情,一旦遇到失败便会沮丧失望。此时学生丰富的情感变化,需要得到教师的引导与指正,通过鼓励机制的运用,处理好学生情感变化与发展。然而实际教学情况并非如此,教师鼓励机制运用频次不高,有些学生受到鼓励,然而有些学生得不到正向鼓励。导致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信心,从而产生不愿意学习的情感态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重要性

(一)影响学生智力以及心理品质发展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善于动手玩耍、摸索的学生,脑神经发育相对较快,会表现出更好的协调能力与灵活能力,其思维能力将变得更强。由此可见,外部环境给学生的刺激更加强烈,有助于学生脑神经通道的完善发展。美术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刺激因素,凭借自身绚丽色彩的搭配、材料的纹理分布等,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刺激,并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贴、剪、撕、摸等一系列操作,在逐渐体验中发展学生的神经链接,从而促进学生脑功能发育。

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从事某项任务时,如果一直沿用传统、单一学习方式,那受到的刺激将存在弱化现象。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要联合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让学生获得多渠道视听感受,强化学生动手体验,在满足大脑协调性发展中,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美术教学中大量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会促进学生脑部发育,让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不仅可以促进智力开发,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之后,在面对某项实际操作任务时,往往会表现出强大的心理素质,会从容克服各种困难与问题。学生通过审视自身的力量,秉持自身坚强的意志力与耐力,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产生强烈的自豪感与满足感,有利于调节心理压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是一个具有独立个性与潜力的人,对待美的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引导,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与培养。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形式,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丰富的想象空间与创造空间,在绘画操作过程中会表现一定的实践性特征。由于学生年龄差异与生长经历的不同,对美术创造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可以开展多样化的绘画方式,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与动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中,实现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激发。教师凭借自身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为学生创造充足的体验感受过程,在不断实践中培养其创造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激发

小学生年龄较小,性格偏向于好动与活泼,喜欢绘画身边的事物,会凭借自己的认知与理解,表达自身对世界的看法,他们所画作品充满童真与质朴。学生在幼儿期间,通过一系列画、摸、贴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动手能力已有一定基础,通过亲手操作做出充满童趣的作品,从而激发内在学习潜力与学习兴趣。小学生自身生活阅历有限,对生活缺少仔细观察,导致绘画画面十分单一。因此,美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实现对生活事物的观察,从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

(一)优化动手能力培养环境

第一,营造良好美术教学环境。学生在特定美术环境氛围中,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表现出较强的参与主动性与自觉性。美术教学环境的塑造,主要包括校园与课堂两个方面。校园美术氛围建设主要表现在:其一,学校举办多种多样的美术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如美术展开、校园文化节、美术兴趣小组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会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其二,通过艺术手段装饰校园环境,感染与熏陶学生审美心理感受,激发学生美术兴趣。课堂美术教学环境营造表现在,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准备充足的教学内容,采用恰当教学方式,打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